APP下载

探索我国养老服务新模式

2014-08-21林雪莹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目前我国所提出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主要模式都有相应的问题产生,为了更好进行“老有所养”,本课题首先参考国外较为特色的“老人社区”这种颇具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再根据中国社会、经济等特点,提出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乡村社区”逆城市化的老人养老服务模式。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人社区;乡村社区

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已悄然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成为我国本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难题。我国已多次提出“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同时明确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步伐,可见政府对养老事业的重视及应对养老问题的决心。同时多次提到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三种主要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希望分析目前中国城市养老所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养老服务模式,根据中国社会经济特点,探索更适合中国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 中国养老服务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构建起一套较为成熟的养老机体系,比较典型的有“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家庭养老模式及问题

其中家庭养老为我国养老最为传统的模式,这是在我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下沿袭下来的养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最为主要的养老模式。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认为,传统的家庭养老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 。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的家庭规模不断变小,越来越多的“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出现,年轻夫妇在承担小孩的抚养和教育下,难以承担双方老人沉重的赡养;同时,退休老年人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他们经济和生活较为独立,这些人退休后大部分不愿意与子女同住。在以上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在二十一世纪受到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急需找到新的养老服务模式来解决传统家庭结构变化下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二)社区养老模式及问题

若家庭养老的养老服务者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话,那么社区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提供者则是政府。社区养老主要是政府主导,以社区作为养老单位,在社区中设立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虽然这种养老服务模式虽然覆盖面广,且是依托社区投入较低,但由于很难整合社会力量,因此无法为老年人提供较为专业的养老服务,更难以为年龄较大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及护理。

(三)机构养老模式及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急需有专业机构对老年人进行照顾和护理,这时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机构养老是将老年人集中在一个地方(通常称为养老院或老人院),为老年人提供较为专业的照料和护理。相对以上两种模式,机构养老主要是利用社会力量整合资源,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协助老人度过人生最后阶段。

接受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老年人由于需要远离家人,且生活行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有种“被抛弃”和“等待生命结束”消极感,加上机构养老所需的养老费用较高,因此此模式虽在中国推行几十年,但一直难以得到老年人的认可,导致很多养老院投入很多,但是收入甚微,极大挫伤了社会力量的投入。

以上三种是我国城市养老服务所采用的主要模式,这些养老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探索出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养老服务模式,我们需要了解发达国家极具特色的“老人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二、 发达国家“老人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老人社区”也称老人社区,此模式在国外并不陌生,最早的老人社区是半个世纪前于美国所开发的“太阳城”。这个老人社区的成功案例引发了全球专门开发针对老年人养老的社区热情。

(一)各国老人社区的介绍

美国最典型的老人社区是“戴尔韦伯型”老人社区,社区是全新开发,老人入住社区是采用购买房子的形式,而开发商对购房者的年龄也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满足55岁以上。此社区不仅具备普通社区所拥有的娱乐设施和健身场所,而且还针对老年人提供各种俱乐部活动,甚至让老年人成立志愿者团队,为社会他人服务,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受到美国“太阳城”的启发,德国也建立了针对老人养老的老人社区 ,住在老人社区的人必须是60岁以上退休人员。在这里的老人要尽可能独立自主,同时社区也提供了非常完善的护理服务。老人既有自身的独立空间,也可以在公共活动区参与公共活动,受到了老人的高度欢迎。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居全球之首,为了更好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日本根据西方的做法,设计了“长寿村”供老人居住养老。住在长寿村的老人既由自己独立隐私的居住空间,也有类似于“管理中心”的聚会议事的会馆,同时还提供医院、影院、酒吧等类似于城市自由消费的商业街道,犹如一个现代化小城镇。

(二)老人社区的特点分析

老人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发达国家已颇具规模,如美国已有50多个“戴尔韦伯型”社区,这种养老模式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主要都具有以下特点:

1. 在养老过程中既有独立的私人空间,也有公共活动区。独立的空间能够让老人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让老人的活动更为自在放松;同时公共活动区能够让年龄相仿的老人在一起分享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丰富晚年生活。

2. 老人社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较为灵活,与养老院强硬生活作息规定不同的是,这里的老人有更为便利和灵活的生活空间,行动范围更大、生活更随意,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3. 鼓励老人独立,让老人更有信心。传统的养老院是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防止老年人受伤,久而久之,老人失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和信心,也缺乏对事务的判断力和自理能力,产生了“等待被上帝召唤”的消极养老心态。而老人社区完全不同,这里是鼓励老人独立,为他人和社区做贡献,充分发掘老人的潜能,提供展示每个人社会价值的平台,让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发挥余热,体现人生价值。endprint

4. 集中且专业的护理给养老人员提供保障。由于老人社区是将老年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社区,因此与普通多代社区不同的是,这里能够提供更为针对老年人的护理和医疗服务,如日本的长寿村就提供建立了集医疗、护理、康复、预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网,为养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服务。

三、 构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发达国家比中国提前几十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他们在多年的探索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养老模式,这些模式对我们构建新的养老服务机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构建“老人社区”,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要充分切合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在这个大环境下来构建适合我国老人的社区模式。

在城市化进程非常快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农村涌入城市,使到城市越来越拥挤的同时,城市周边涌现出很多“空巢”式农村。我国城市老人要进行养老,可以采用“逆城市化”的思维,采用“乡村社区”养老模式 。将老人从资源稀缺的城市转移到自然资源丰富但人丁稀少的农村,再配上相应的医疗服务,形成我国别具特色的老人社区。

乡村社区养老模式一方面能够缓解城市资源匮乏,人口拥挤的压力,为年轻人释放出更多城市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养老环境。本课题所设计的乡村社区养老有以下特点:

(一)开发费用低。乡村社区养老不需要如西方一样开发一个全新的社区,而是可以利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大量“空置房”进行二次开发。这种利用已有的村寨农舍进行整修的方式将会极大降低成本,较低的投入成本将会极大吸引社会力量的加入。同时由于费用低,老年人的入住费用也将随之降低,这比较符合中国目前养老资金及资源不足的情形,将会得到更多老人的响应。

(二)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能够为老人提供较为宽敞的活动场所,甚至一些勤劳且闲不住的老人可以以低价租一片地用以种蔬菜养家禽,过上与城市那种钢筋混泥土的四面墙壁完全不同的农村生活。劳作成果可以自给自足,也可以与其他老年人分享甚至为在城市的子孙提供绿色食物。这种模式不仅让老人能够体会到劳动成果的喜悦感,而且所租田地还可以成为老人子孙周末劳动基地,成为连接家庭代际情感的纽带。

(三)在乡村社区旁建立老年人医疗综合服务中心,包括护理、医疗、看护、体检等针对老年人的护理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身体保健网,除却家人顾虑。

(四)将乡村社区设立成为青少年实践中心,青少年在假期时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乡村社区进行表演、活动、护理老人,作为回报,他们将得到农村的田间作物作为馈赠。青少年实践中心的设立不仅可以为老人社区带来欢声笑语,而且还可以让青少年懂得爱护老人,尊敬老人,提升年轻人素质和修养。

四、 结语

“乡村社区”养老模式是国外较为热门的“老人社区”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是根据中国社会、经济、人口等特点进行设计的。虽然目前只是停留在设计阶段,但是此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深化,此模式的优势会更加凸显,将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一个强有力的补充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文范.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2] 青木.国外养老模式借鉴[J].社会瞭望.

[3] 董金秋,汪丽萍.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老人乡村社区养老模式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6月.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

作者简介:林雪莹(1981.11- ),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endprint

4. 集中且专业的护理给养老人员提供保障。由于老人社区是将老年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社区,因此与普通多代社区不同的是,这里能够提供更为针对老年人的护理和医疗服务,如日本的长寿村就提供建立了集医疗、护理、康复、预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网,为养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服务。

三、 构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发达国家比中国提前几十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他们在多年的探索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养老模式,这些模式对我们构建新的养老服务机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构建“老人社区”,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要充分切合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在这个大环境下来构建适合我国老人的社区模式。

在城市化进程非常快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农村涌入城市,使到城市越来越拥挤的同时,城市周边涌现出很多“空巢”式农村。我国城市老人要进行养老,可以采用“逆城市化”的思维,采用“乡村社区”养老模式 。将老人从资源稀缺的城市转移到自然资源丰富但人丁稀少的农村,再配上相应的医疗服务,形成我国别具特色的老人社区。

乡村社区养老模式一方面能够缓解城市资源匮乏,人口拥挤的压力,为年轻人释放出更多城市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养老环境。本课题所设计的乡村社区养老有以下特点:

(一)开发费用低。乡村社区养老不需要如西方一样开发一个全新的社区,而是可以利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大量“空置房”进行二次开发。这种利用已有的村寨农舍进行整修的方式将会极大降低成本,较低的投入成本将会极大吸引社会力量的加入。同时由于费用低,老年人的入住费用也将随之降低,这比较符合中国目前养老资金及资源不足的情形,将会得到更多老人的响应。

(二)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能够为老人提供较为宽敞的活动场所,甚至一些勤劳且闲不住的老人可以以低价租一片地用以种蔬菜养家禽,过上与城市那种钢筋混泥土的四面墙壁完全不同的农村生活。劳作成果可以自给自足,也可以与其他老年人分享甚至为在城市的子孙提供绿色食物。这种模式不仅让老人能够体会到劳动成果的喜悦感,而且所租田地还可以成为老人子孙周末劳动基地,成为连接家庭代际情感的纽带。

(三)在乡村社区旁建立老年人医疗综合服务中心,包括护理、医疗、看护、体检等针对老年人的护理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身体保健网,除却家人顾虑。

(四)将乡村社区设立成为青少年实践中心,青少年在假期时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乡村社区进行表演、活动、护理老人,作为回报,他们将得到农村的田间作物作为馈赠。青少年实践中心的设立不仅可以为老人社区带来欢声笑语,而且还可以让青少年懂得爱护老人,尊敬老人,提升年轻人素质和修养。

四、 结语

“乡村社区”养老模式是国外较为热门的“老人社区”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是根据中国社会、经济、人口等特点进行设计的。虽然目前只是停留在设计阶段,但是此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深化,此模式的优势会更加凸显,将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一个强有力的补充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文范.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2] 青木.国外养老模式借鉴[J].社会瞭望.

[3] 董金秋,汪丽萍.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老人乡村社区养老模式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6月.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

作者简介:林雪莹(1981.11- ),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endprint

4. 集中且专业的护理给养老人员提供保障。由于老人社区是将老年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社区,因此与普通多代社区不同的是,这里能够提供更为针对老年人的护理和医疗服务,如日本的长寿村就提供建立了集医疗、护理、康复、预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网,为养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服务。

三、 构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发达国家比中国提前几十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他们在多年的探索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养老模式,这些模式对我们构建新的养老服务机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构建“老人社区”,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要充分切合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在这个大环境下来构建适合我国老人的社区模式。

在城市化进程非常快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农村涌入城市,使到城市越来越拥挤的同时,城市周边涌现出很多“空巢”式农村。我国城市老人要进行养老,可以采用“逆城市化”的思维,采用“乡村社区”养老模式 。将老人从资源稀缺的城市转移到自然资源丰富但人丁稀少的农村,再配上相应的医疗服务,形成我国别具特色的老人社区。

乡村社区养老模式一方面能够缓解城市资源匮乏,人口拥挤的压力,为年轻人释放出更多城市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养老环境。本课题所设计的乡村社区养老有以下特点:

(一)开发费用低。乡村社区养老不需要如西方一样开发一个全新的社区,而是可以利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大量“空置房”进行二次开发。这种利用已有的村寨农舍进行整修的方式将会极大降低成本,较低的投入成本将会极大吸引社会力量的加入。同时由于费用低,老年人的入住费用也将随之降低,这比较符合中国目前养老资金及资源不足的情形,将会得到更多老人的响应。

(二)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能够为老人提供较为宽敞的活动场所,甚至一些勤劳且闲不住的老人可以以低价租一片地用以种蔬菜养家禽,过上与城市那种钢筋混泥土的四面墙壁完全不同的农村生活。劳作成果可以自给自足,也可以与其他老年人分享甚至为在城市的子孙提供绿色食物。这种模式不仅让老人能够体会到劳动成果的喜悦感,而且所租田地还可以成为老人子孙周末劳动基地,成为连接家庭代际情感的纽带。

(三)在乡村社区旁建立老年人医疗综合服务中心,包括护理、医疗、看护、体检等针对老年人的护理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身体保健网,除却家人顾虑。

(四)将乡村社区设立成为青少年实践中心,青少年在假期时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乡村社区进行表演、活动、护理老人,作为回报,他们将得到农村的田间作物作为馈赠。青少年实践中心的设立不仅可以为老人社区带来欢声笑语,而且还可以让青少年懂得爱护老人,尊敬老人,提升年轻人素质和修养。

四、 结语

“乡村社区”养老模式是国外较为热门的“老人社区”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是根据中国社会、经济、人口等特点进行设计的。虽然目前只是停留在设计阶段,但是此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深化,此模式的优势会更加凸显,将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一个强有力的补充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文范.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2] 青木.国外养老模式借鉴[J].社会瞭望.

[3] 董金秋,汪丽萍.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老人乡村社区养老模式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6月.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

作者简介:林雪莹(1981.11- ),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香港开创多种安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加强老年护理保险研究 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体育与社会效益思考
基于隶属函数模型分民族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判别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以南宁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