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造力在高职生成才中的作用及培养
2014-08-21伏满晓
伏满晓
【摘 要】创造力是高职生成才的关键要素,它推动高职生不断取得创造性成果,成长为高级职业化人才。文章着重从树立高职生的创新意识,拓展高职生的知识面,开发高职生的创造性思维,锻造高职生的创造性人格等方面出发,初步探讨了高职生成才中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力;高职生;成才;作用;培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中指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21世纪的生力军,高职生的创造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探讨创造力在高职生成长中的作用,对于开展高职生成才的培养工作,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力的内涵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次提出创造力这一概念。但是,由于学界研究的角度和使用的方法的差异,至今,对创造力的概念理解未能完全达成一致。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创造力是指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运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独创性地提出新思想、产生新概念、解决新问题和创造出有较高价值产品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二、创造力在高职生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一)创造力是高职生成才的必要条件。按照人才学的观点,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一定的外部条件的支持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高职生能不能成为人才,关键就看他们能否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如果不发挥创造力,即使他的记忆力再好,掌握知识的能力再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充其量也不过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机械重复,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
(二)创造力推动高职生不断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创造力使高职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使高职生的学习方式由模仿性和重复性劳动改变为创造性劳动,进而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创造性成果的取得,既是高职生主体内在素质优化的外在标志,也是高职生主体提供给社会检验以证实自己是人才的重要凭证,由此达到外在活动的质变阶段。首先,创造力使高职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和新主张;其次,创造力使高职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最后,创造力能够缓解高职生成才中的压力,保持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三)创造力促进高职生成为高级职业化人才。通过创造性劳动,一方面,高职生可以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从而不断地取得创造性成果,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社会的承认又会极大地激励高职生的创造欲望,进一步调动和激发高职生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其不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取得,不断地推进高职生从最初的初级人才不断地成长为高级职业化人才。
三、高职生成才中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
(一)培养高职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并使这种要求内化成他们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愿望。其次,鼓励高职生积极参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实践活动有助于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高职生的聪明才智又会得到增加,从而推动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拓宽高职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如果一个人只限于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让知识局限在一点上,就难以跳出狭小的知识圈子,就难以把自己的思维延伸到其它领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养料得到借鉴,这样,创造力的发挥必然受到阻碍。因此,拓宽高职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是开发挖掘他们创造力的基础条件。为此,高职院校应在高职生课程体系调整方面努力。比如,将专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结合,使高职生获得更加完善的知识,拓展知识视野;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读书目录,让高职生有计划地广泛阅读;引导高职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发现和开发高职生创造力的根本途径。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因而,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是要重视对高职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训练高职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在实际的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的,因此也要重视其集中性思维训练。
(四)完善高职生的创造性人格。人格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创造力都包括特定的人格因素在内。其中,创造活动所必需,且与高度的创造性相联系的人格特征通常称为创造人格,也称创造个性。创造性人格集中表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欲望、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并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往往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极大的创造热情等。因此,高职生要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加强对高职生创造动机、创造欲望、创造意志和创造情感的培养以提升其创造性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罗洪特.人才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 江志斌.论创造力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4.
[4] 李戈虹,廖嗣德.谈大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及培养开发[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6):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