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2014-08-21李丹
【摘 要】高职院校走上产学研合作之路,是我国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现状,对当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引入了生物学中三螺旋模型构建了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四位一体”模型,形成高职院校、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多方联动,共同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输送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产学研;高职教育;机制创新
高职教育承担着向国家输送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模式,加强院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新型人才培育机制。产学研结合,即形成高职院校、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多方联动,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进行高职院校与社会各方紧密合作的机制创新,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产学研其本质是通过构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合作机制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产学研之路,是要发挥合作各方的整体功能叠加效应,实现“1+1>2”的系统功能。产学研结合体要发挥行政链、生产链、“技术—科学”链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三股链条顺畅转动、螺旋上升。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主要形成了校企业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承担培训和鉴定工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生产——就业相结合等模式。在推进产学研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始终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前行。
首先,企业产学研动力馈乏,内在需求不足。企业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而企业在市场中承担着研发专属产品、技术工艺及应用技术的重任。企业对技术研发方向的把握对产学研合作致关重要。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要动力源,其培养方向必须与企业需求对接。然而,国内多数企业往往以追求企业利润为目标,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企业获利有限,因此企业产学研积极性不强。加之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供给过剩的状况,企业获取人力资本的成本较低,生产性投资的回报率远大于人才培养的投资,所以,企业参与合作的内在需求严重不足。
第二,产学研合作仍处于表层合作。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企业生产现实状况及人才需求状况等信息了解有限,对学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建设仍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在学科规划和专业设置上,过度追求“热点”,从而致使一些基础性和或发展性专业被忽视;高职院校“双师型”人才馈乏,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致使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无法真正实践,广大学生的顶岗实习只留于形式。另一方面,企业方面对产学研认识不足,并未达成与院校共同培养人才的共识。企业缺乏对于人才培养策战略的参与度,缺失对人才使用信息长效反馈机制。同时,大多数企业受利益趋动,对企业人才培训投资严重不足,致使企业长期馈乏集经营、技术为一体的高级复合人才。校企双方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一直未形成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群体。
第三,缺乏配套制度保障。产学研涉及高校、企业、政府、社会多方利益,需要合作各方积极配合才能发挥整体效应。我国各地财政税务部门、产业组织、科技部门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重视不足,仍然主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一家之力。尽管中央及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院校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和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但相应配套的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仍处于缺失状态。而且当前提出的一系列鼓励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政策 ,往往都是宏观层面的,缺少实施细则,这些政策都存在着落实问题,致使在实际工作指导中操作性差。政府对产学研工作的指导缺位,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必要的桥梁和外力推动。
第四,资金支持不到位。在国外产学研合作是有专项合作基金作后盾的,如美国、英国、日本通过设立教育与工业联合奖励基金、教育与企业合作奖励基金,科学基金的方式给予产学研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我国高职院校缺乏此类专项资金支撑。现有的项目基金形式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等,是在企业主体高校支撑的模式下产生的,往往对经费使用分配、利益归属问题上校企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很大程度上挫伤高校对此类项目基金的申报积极性。因此,寻求稳定而充足的资金渠道,完善资金链条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高职院校“四位一体”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之路存着内外环境的限制,要想进一步改变传统合作模式,真正发挥产学研整体效应,要对当前合作机制模式进行革新。笔者引入生物学中的三螺旋概念,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型(如图1)。三螺旋模型理论认为,政府、企业和高校的“重叠模式”正是创新系统的关键,各参与主体的相互联系将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各参与者互相作用,从而推动创新螺旋上升。本模型就是通过构建高职院校、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四位一体”的新型合作模式,面向市场需求,围绕知识生产与转化,把各方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各方共同作用合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进程。
(一)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服务能力,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往往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这是导致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层面应创新体制机制以与市场需求全面接轨。一是增设校企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产学研合作的与企业方面的外联及协调工作。二是通过完善“走出去,请进来”的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提供校内老师“下企业”的平台,鼓励和倡导广大教师去企业实践;同时加强与企业方面的联系,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校交流、授课,并形成长期稳定合作。三是改革现有教学制度,逐步形成弹性学制,减少对学生实习时间的约束。
(二)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激发企业层面产学研合作的内在需求endprint
企业参与是高职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吸引企业的产学研参与度的重要媒介是科研。通过科研项目,使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企业的产品、服务实现有效对接,进而达到 “以专业带产业 ,以产业促专业” 的互动效果。一是强化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与高职院校合作实质是对人力资源的和未来企业发展的投资,是有利于企业交易资本的节约。从长远利益看,通过校企业合作,定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大大降低员工招聘成本,并且员工适应期大大缩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二是通过校企共同利益的驱动,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中来,共同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全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
(三)构建政府层面的保障机制,发挥政府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涉及了多方不相隶属部门间的合作,必需加强政府中整个产学研合作中的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一是在校内组建专属产学研协调管理部门,建立行业协会、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科技部门多方联合组成具体工作执行机构,对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建立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为校企合作搭建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进展。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为校企产学研合组的长期稳定合作保驾护航。在相关规定中应完善关于校企双方在产学研合作中各自的权责问题,并引入契约机制,保障校企产学研的长期合作。
(四)拓宽资金来源,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产学研合作离不开稳定经费的投入,可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专项“产学研合作基金”保障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同时,通过政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为参与产学研企业提供相应优惠税收政策方式激发企业的合作热情。此外 ,积极引导金融资本进行科技投入,进行授权授信制度和担保方式改革,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通过构建社会资金为主体,产权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而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全面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创业板进行市场融资。
三、结语
高职院校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但在进行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上要不断创新才能发挥“1+1>2”的功效。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论指导下所构建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模型,可以使合作各方达到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以增加财富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获取即定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开拓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对与企业而言,在获得了相应科研技术及智力支持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交易成本,同时还获取了稳定的人力资源,产生了更优的整体效应。长期稳定的合作能够实现双方“共赢”,共建实验基地、互派人员,可以使交易成本大大低于一方的单独投入。因此,高职院校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仍要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道路,努力开创产学研合作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翟向阳,潘立本,钟文乐,王建.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行政功能与作用[J].职教论坛,2006(3).
[2] 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3] 冯拾松.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4] 杜鹃,李焱焱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5] 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17).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反腐倡廉建设中几项重点制度研究》(课题编号:FF——12012)。
作者简介:李丹(1983- ),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现任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老师,助教,研究方向:企业管理。endprint
企业参与是高职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吸引企业的产学研参与度的重要媒介是科研。通过科研项目,使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企业的产品、服务实现有效对接,进而达到 “以专业带产业 ,以产业促专业” 的互动效果。一是强化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与高职院校合作实质是对人力资源的和未来企业发展的投资,是有利于企业交易资本的节约。从长远利益看,通过校企业合作,定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大大降低员工招聘成本,并且员工适应期大大缩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二是通过校企共同利益的驱动,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中来,共同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全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
(三)构建政府层面的保障机制,发挥政府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涉及了多方不相隶属部门间的合作,必需加强政府中整个产学研合作中的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一是在校内组建专属产学研协调管理部门,建立行业协会、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科技部门多方联合组成具体工作执行机构,对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建立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为校企合作搭建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进展。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为校企产学研合组的长期稳定合作保驾护航。在相关规定中应完善关于校企双方在产学研合作中各自的权责问题,并引入契约机制,保障校企产学研的长期合作。
(四)拓宽资金来源,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产学研合作离不开稳定经费的投入,可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专项“产学研合作基金”保障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同时,通过政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为参与产学研企业提供相应优惠税收政策方式激发企业的合作热情。此外 ,积极引导金融资本进行科技投入,进行授权授信制度和担保方式改革,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通过构建社会资金为主体,产权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而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全面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创业板进行市场融资。
三、结语
高职院校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但在进行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上要不断创新才能发挥“1+1>2”的功效。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论指导下所构建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模型,可以使合作各方达到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以增加财富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获取即定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开拓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对与企业而言,在获得了相应科研技术及智力支持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交易成本,同时还获取了稳定的人力资源,产生了更优的整体效应。长期稳定的合作能够实现双方“共赢”,共建实验基地、互派人员,可以使交易成本大大低于一方的单独投入。因此,高职院校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仍要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道路,努力开创产学研合作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翟向阳,潘立本,钟文乐,王建.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行政功能与作用[J].职教论坛,2006(3).
[2] 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3] 冯拾松.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4] 杜鹃,李焱焱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5] 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17).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反腐倡廉建设中几项重点制度研究》(课题编号:FF——12012)。
作者简介:李丹(1983- ),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现任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老师,助教,研究方向:企业管理。endprint
企业参与是高职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吸引企业的产学研参与度的重要媒介是科研。通过科研项目,使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企业的产品、服务实现有效对接,进而达到 “以专业带产业 ,以产业促专业” 的互动效果。一是强化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与高职院校合作实质是对人力资源的和未来企业发展的投资,是有利于企业交易资本的节约。从长远利益看,通过校企业合作,定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大大降低员工招聘成本,并且员工适应期大大缩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二是通过校企共同利益的驱动,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中来,共同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全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
(三)构建政府层面的保障机制,发挥政府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涉及了多方不相隶属部门间的合作,必需加强政府中整个产学研合作中的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一是在校内组建专属产学研协调管理部门,建立行业协会、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科技部门多方联合组成具体工作执行机构,对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建立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为校企合作搭建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进展。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为校企产学研合组的长期稳定合作保驾护航。在相关规定中应完善关于校企双方在产学研合作中各自的权责问题,并引入契约机制,保障校企产学研的长期合作。
(四)拓宽资金来源,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产学研合作离不开稳定经费的投入,可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专项“产学研合作基金”保障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同时,通过政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为参与产学研企业提供相应优惠税收政策方式激发企业的合作热情。此外 ,积极引导金融资本进行科技投入,进行授权授信制度和担保方式改革,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通过构建社会资金为主体,产权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而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全面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创业板进行市场融资。
三、结语
高职院校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但在进行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上要不断创新才能发挥“1+1>2”的功效。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论指导下所构建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模型,可以使合作各方达到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以增加财富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获取即定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开拓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对与企业而言,在获得了相应科研技术及智力支持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交易成本,同时还获取了稳定的人力资源,产生了更优的整体效应。长期稳定的合作能够实现双方“共赢”,共建实验基地、互派人员,可以使交易成本大大低于一方的单独投入。因此,高职院校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仍要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道路,努力开创产学研合作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翟向阳,潘立本,钟文乐,王建.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行政功能与作用[J].职教论坛,2006(3).
[2] 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3] 冯拾松.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4] 杜鹃,李焱焱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5] 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17).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反腐倡廉建设中几项重点制度研究》(课题编号:FF——12012)。
作者简介:李丹(1983- ),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现任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老师,助教,研究方向:企业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