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野下女大学生性侵害干预机制探析
2014-08-21邵晋芳
【摘 要】当前高校女大学生遭受性侵害事件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受害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文章立足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女大学生遭遇性侵害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性侵害干预策略。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大学生;性侵害;干预
一、对性侵害的界定
近年,女大学生遭遇性侵害案件频频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对于什么是性侵害,我国法律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众多学者在定义性侵害概念时也是各执一词。一般来说,人们将性侵害说为性骚扰,其内涵可以归结为加害者以权威、暴力、金钱或甜言蜜语,引诱胁迫他人与其发生性关系,并在性方面造成对受害人伤害的行为。一般认为,只要是一方通过语言的或形体的有关性内容的侵犯或暗示,从而给另一方造成心理上的反感、压抑和恐慌的,都可构成性侵害。相对而言,由于两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不同,在高校大学生中,性侵害的对象常以女性为多。
二、女大学生遭受性侵害的现状
为了解和掌握高校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性侵害的情况,笔者以广西区部分地高校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和实验调查为辅的方法,对629名高校女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对20名师生进行一对一式的访谈、对10名女大学生做知情式的轻微性侵害实验。
作为调查对象的629名女大学生年龄集中在20至25岁,占调查人数的73.13%,学历以本科学生为主。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女大学生遭受性侵害的几种典型:遭受滋扰型性侵害的比例高达49.28%,遭受网恋型性侵害的比例占34.98%,遭受社交型性侵害的比例占8.90%,遭受诱惑型性侵害的比例占4.09%,遭受胁迫型性侵害的占1.05%,遭受其他侵害的占1.70%。
三、女大学生遭受性侵害的原因分析
(一)男权文化将女性(女大学生)置于性的客体位置
男权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已面目全非,但它以男性的利益视角、男性的道德需求出发来规范女性的思想行为,即便是在当下追求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依然盛行,他们把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正如女性主义批评家劳拉·穆尔维所言:在这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女性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承担者。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起决定作用的男人的眼光把他的幻想透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性形体上。女大学生作为外貌与心灵美的代表,不仅脸蛋漂亮、身材好、还着装时髦前卫,加上大众传媒在营销宣传中将女性建构成被观看的消费者和被消费者,这些都促使女大学生成为性侵害的对象。曾有这样的广告:“赞同男人对女人的骚扰,暗示不被骚扰的女人是可怜的”,可以说,高校女大学生遭受性侵害的本质因素就是不平等性别文化的支撑,是一种性别的歧视。
(二)女大学生缺乏性别角色的主体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构建中,男权文化毫不示弱的将男人与女人放在支配与被支配的位置,毫不含糊地体现了性别权力的不平等。即便是在女权运动经历第一、第二、第三波的今天,男权文化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依然强大,女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目标模糊甚至失去目标,缺乏进取意识,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很少考虑自身所担任的角色及按角色要求塑造自己,在争取主动与接受传统的纠结中,一部分已然接受被支配的性别地位。比起学习,更沉迷于穿着打扮;比起学得好,更想嫁得好;比起女强人,更想做“包起来”的小女人。(被访者A: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高富帅,可少奋斗10年。)由此可见,部分女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性别角色主体意识,并未将自己作为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社会人来看待,自身的沉默就是助长性侵害的呼喊。
(三)“三从四德”、贞操高于生命等传统文化助长性侵害
当今社会,妇女在家庭生活、政治领域、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于性也更加的开放,但“三从四德”、贞操高于生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对于女性在性上的苛求依然在。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受性侵害的女性往往不声张、不倾诉、不求助、更不愿意诉诸法律对簿公堂,有的只是强烈的恐惧紧张、羞耻自卑、愤怒受屈、沮丧绝望的心理感受,特别是怕遭到社会误解、嘲笑、歧视和指责,被疑为轻浮、不检点,影响名誉、家庭、就业、婚姻等。女性面对性侵害的忍气吞声,无形助长性侵害者加重或再次实施性侵害。(被访问者B:之前在校门口被一醉汉摸胸,心里觉得难受、恶心、气愤、恐惧,总之很复杂,也不知怎么办,但不敢呼叫不敢和同学说,怕别人会给自己贴上轻浮的标签。)
(四)现代多元通讯为性侵害提供便利
现代通讯方式多种多样,极为方便,在为人类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使得性侵害载体更加多元、方式更加百变。调查中,629名调查对象手机拥有率100%,电脑拥有率和使用率分别为89.35%和100%,从数据不难看出现代通讯和网络在女大学生中的不断普及与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开发,现代社会成了一个信息满天飞的时代。而与此相伴的是黄色笑话、调情短信、骚扰电话时常充斥手机;某些男性利用网络结识上网次数较多的女大学生群体,在虚拟世界“妻妾成群”,在所谓的“网友见面”实施性侵害。同时新媒体时代各种传媒的普及,加剧人们在视觉、听觉的感官追求,“看的文化”对美的过分企求与男权文化对女性美的占有构成合谋,女大学生遭遇网络性骚扰的概率大大提高。
四、女大学生遭受性侵害干预策略
(一)正确识别性侵害行为
按性侵害的涵义可以将其分为广义性侵害与侠义性侵害:广义性侵害可以理解为针对女性的所有性犯罪和性侮辱,包括强奸、轮奸、迷奸、奸淫幼女等性犯罪和侧重于对女性的性侮辱(包括言行)、猥亵、调戏、纠缠等;狭义的性侵害主要指的就是性犯罪。有的学者在区分性侵害与性骚扰时,将性侵害定义为那些严重的性犯罪,而性骚扰指的就是除性犯罪以外的性侮辱,而笔者在做此项调查中,被访的629名学生没有一位是受严重性侵害的,因而这里着重来识别学者们所说的性骚扰。按性侵害被动方的感觉来分可将性侵害分为:一是借助淫秽书画、黄色光碟、手机和互联网等传播黄色信息,对受害人进行视觉上的性侵害;二是用下流、粗俗的语言直接或间接的对受害人在听觉上的性侵害;三是通过肢体行为对受害人的皮肤触觉系统进行性侵害;四是多种方式并用。endprint
(二)消除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就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在人格尊严、角色评价及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不公正态度和限制性行为。性侵害是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男权主义的影响下,男性往往将女大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无力抵抗性侵害的弱者,无视其主体性,因而消除性侵害必须从观念上、文化上加以剔除。在社会性别权力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也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将自己与男性同等看待,演好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女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作为女性中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完全有能力发展和扮演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学得好的同时,也是自信、魅力提升的过程,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享有自主选择生存方式的能力。
(三)女大学生应该掌握适当的性知识
在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的关于女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性意识的社会调查中,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所掌握的性知识较为贫乏,并且对性有不少错误的认识。因此,女大学生自身学习一些两性知识,作为学校也可开设一些相关课程、讲座,毕竟恰当的性教育可帮助青年人采取负责任的性行为,而不是较早地发生性行为;正确理解性侵害的含义和类型,可帮我们更好的识别哪些行为是性侵害,而不至将别人所有的言行都看成性侵害,同时对于确定为性侵害的行为要勇于表达自己的不悦、不愿,敢于对性侵害者说“不”。
(四)女大学生须培植性别角色的主体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女大学生应有意识的培植性别角色的主体意识,作为半边天的女性也能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创造独立自主的生活。充分认识遭遇性侵害不是你想要的,也不是自己的错,有权拒绝任何不想接受的性暗示或性接触。女大学生应避免浓妆艳抹、前卫妖野、暴露过多,以免给有意或本无意实施性侵害的人以感官上强烈的刺激,加剧性侵害的发生;有意识地远离性侵害经常发生的场所(黑灯舞场、淫秽录像厅);与人相处保持一定的身体安全警戒线,不能过分随意与异性发生肢体的碰触,做出轻浮、挑逗性动作,使加害人误解而实施进一步的伤害;对于陌生人的性侵害,应正颜厉色,怒目相视,直接拒绝或利用人群力量吓退性侵害者;学点防身术,以便不时之需。
参考文献
[1] 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 彭正波.女大学生受性骚扰现状与对策研究[J].今日南国,2008(4).
[3] 胡珍等.大学生性文明与性健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
[4] 徐敏.当代女大学生的角色自认与性别角色伙伴的社会期望[J].浙江学刊,1994.
[5] 黄宪怀.略论大学生的心理自我救助能力及其提高[J].广西高教研究,2001.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桂教安稳[2011]26号(15-B)。
作者简介:邵晋芳(1984- ),女,云南大理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广西梧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性别社会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