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也会“男尊女卑”?

2014-08-21王慧

文教资料 2014年2期
关键词: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成因

王慧

摘 要: 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明镜,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活。不约而同地,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这就折射出东西方社会“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作者试图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词汇差异和交际差异两大方面,详细分析讨论英汉语言中广泛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探究此现象形成的历史、社会及心理成因。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性别歧视 成因

1.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男性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相对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语言之中。

伴随着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的诞生,自本世纪60年代起,性别语言成为语言学家们争相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Lakoff(1975)、Trudgill(1994)和Romaine(1994)等都在此领域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他们在探讨语音、语调、词汇及话语风格中的性别差异的同时,也试图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白解红(2000)和孙汝建(1996)分别从语用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详细研究和探讨了性别语言。

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词汇差异和交际差异两大方面入手,详细分析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语言中的表现,并尝试从生理、心理、历史和社会层次探讨此现象的成因。

2.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受到“种族歧视”的启发,“性别歧视”一词由美国的女性主义者所创造,意为:“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在当今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之下,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时,经常会表现出一种对女性的贬低、轻视、侮辱,等等,具体表现在词汇和交际两个方面。

2.1词汇方面

词汇宛如化石一般,记录着人类生活的社会百态。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词汇的构词、意义及词序方面。

2.1.1从构词方面看性别歧视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维护封建社会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精神枷锁长期存在,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女”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像面前跪着一个人,上身是直立的,两臂交于胸前。“女”字的古音是“奴”,“奴隶”的“奴”。由此可见,造字之初,女性就是受欺压的对象。汉语中有很多以“女”为偏旁部首的用来表示女性的汉字,而表示男性的词语在构词上往往是无性别形式标记的。例如:男—女,夫—妻,爸—妈,这说明女性被看成是男性之外的一种多余的、额外的存在。

相似地,在英语中,很多表示女性的词汇都是在表示男性的词汇的基础之上,通过复合或是增加一个黏着语素的方法来标记。例如,男性在英语中用“male”表示,相应地,女性则是通过“male”加上前缀“fe-”得来,由此可见女性的附属地位。类似的还有“prince-princess”,“hero-heroine”,“host-hostess”,等等,女性被看做是累赘,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同时,英语中有很多带有“-man”后缀的词语。例如,人类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创造的,但是表示“人类”却只能用“mankind”;明明女性可以执政,“王国”却不能表述为“queendom”;很多女性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被加上男性的标签,如“postman”,“fireman”,“statesman”,“salesman”,等等。

2.1.2从意义方面看性别歧视

汉语中,对“女”字有这样的解释:“女,如也。”如,表示顺应、服从的意思。在男权社会,女人往往扮演着从事家务劳动及顺从家主的角色。汉语中,以“女”字为偏旁部首的汉字,往往都带有贬义,如“奸”、“娼”“奴”、“婪”、“妓”、“婊”,等等,相反,却没有以“男”为部首的贬义词。

英语中同样存在类似的“男褒女贬”的现象。同样的词,分别用来描述男性与描述女性的含义却大相径庭,如下表:

2.1.3从词序方面看性别歧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前后顺序安排上,处于前面的往往是语义显著、地位占优势的一方,如“长幼”、“强弱”、“大小”,等等。在表示男女两性的词汇中,大多数的排列顺序都是采用男先女后的原则。

汉语中有“男女”、“夫妻”、“父母”、“公婆”、“子女”、“兄嫂”,等等,如果调换顺序,将女性词汇放置于男性词汇之前,便会觉得别扭。

类似的,英语中也是男先女后的表达顺序,如“husband and wife”,“son and daughter”“father and mother”,等等。

2.2 交际方面

“男尊女卑”的思想不仅体现在英汉语言的词汇方面,在交际方面也尤其明显,特别是在男女称谓方面和谚语俗语中。

2.2.1 从称谓方面看性别歧视

称谓作为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身份角色及社会地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称谓词:黄毛丫头、老姑娘、交际花、农妇、娘们、狐狸精、骚货、母老虎、臭婆娘、寡妇、管家婆,等等。这些都是对女性的称呼,其中表示贬义的就占了八成,大多对女性有着蔑视之意。

与女性的称谓词相比,男性的称谓词:哥们、靓仔、公子、阔少、小白脸、负心汉、男子汉、硬汉、大爷、大丈夫、嫖客、富翁,等等,多为褒义词或中性词。

同时,与女性称谓词相比,男性称谓词中存在严重的称谓缺失现象。比如说,如果男子先于妻子离开人世,他的妻子便被称为“遗孀”,若是女子被男子抛弃,便被称为“弃妇”。相反地,如果女子先于男子离开人世,或是女子抛弃男人,却没有相对应的男性称谓。这就是典型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体现了女性相比较于男子,处于附属位置和被统治地位。endprint

英语中,女子结婚后称谓就由“Miss.”改成了“Mrs.”,名字后也会加上丈夫的姓氏,而男人结婚后依然是“Mr.”。

2.2.2 从谚语方面看性别歧视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言简意赅的话语,凝结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智慧,机智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环境与思维方式。在许多英汉谚语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社会歧视女性的依据。

汉语中,我们会说:“最毒妇人心”、“好男不跟女斗”、“头发长,见识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等。

英语中也有很多歧视女性的谚语:

A womans tongue wags like a lambs tail. (讽刺女人的唠叨啰唆)

A womans mind and winter wind change oft. (讽刺女人的变化多端)

Words are women, deeds are men!(讽刺女人光说不做)

在很多谚语中,女性都被描述成“唠叨”、“狡猾”、“恶毒”、“无用”的形象,是男性嘲讽的对象,身份地位卑下,这是对女性人格的极端贬低和侮辱。

3.成因分析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非常复杂,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语言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涉及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角色分工、社会地位等多个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3.1历史因素

在中国古代,对女性的歧视很早就开始了。《仪礼·丧服·子夏传》记载:“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有这样的描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所谓的“三从四德”。女人被牢牢锁在被控制的地位中,一切都要以男人为中心,是男人的附属。

根据《圣经》的说法: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男人,随后才取了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因此,女性从创造之时就是从属于男性的。

历史决定了男女的不平等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后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性别歧视现象表现于语言形式,但实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及人们的思想意识。

3.2社会因素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理和自然的选择,男性比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劳动和义务。在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凭借着先天的生理优势,男性承担着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生计,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逐渐形成了“男主内,女主外”的固有模式。这种男女之间的差异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之中。

纵观西方世界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封建统治的影响下,男性始终是社会的主宰,而女性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社会地位低下。这种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使得女性地位卑下,造成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3.3心理因素

长期以来,男性一直占据社会中的主要职位,被认为是“权威”和“成就”的代表,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心理。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男子就该有大成,而女性则“无才便是德”。一旦女性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特殊成就,就会被“另眼相看”。汉语中,人们喜欢将有杰出成就的女性称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英语中,在褒奖某些女性的成就时,也会在其职称前加上“woman”,例如“woman doctor”,“woman president”,等等。

就社会心理而言,人们已经默认“女不如男”。可见,“男尊女卑”已经成为一种民族心理。

4.结语

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明镜,其所折射出的性别歧视并不取决于语言符号自身的自然属性,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秦秀白,1996)。英汉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已成客观事实,要想消除,需要改变的不单单是语言形式,更是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卑微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2]Romaine, S. Language in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Trudgill, P.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of English in Norwi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4]白解红. 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5]秦秀白.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时文化透视[J]. 现代外语,1996(2).

[6]孙汝建. 性别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云梦学刊, 1996(2).endprint

英语中,女子结婚后称谓就由“Miss.”改成了“Mrs.”,名字后也会加上丈夫的姓氏,而男人结婚后依然是“Mr.”。

2.2.2 从谚语方面看性别歧视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言简意赅的话语,凝结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智慧,机智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环境与思维方式。在许多英汉谚语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社会歧视女性的依据。

汉语中,我们会说:“最毒妇人心”、“好男不跟女斗”、“头发长,见识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等。

英语中也有很多歧视女性的谚语:

A womans tongue wags like a lambs tail. (讽刺女人的唠叨啰唆)

A womans mind and winter wind change oft. (讽刺女人的变化多端)

Words are women, deeds are men!(讽刺女人光说不做)

在很多谚语中,女性都被描述成“唠叨”、“狡猾”、“恶毒”、“无用”的形象,是男性嘲讽的对象,身份地位卑下,这是对女性人格的极端贬低和侮辱。

3.成因分析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非常复杂,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语言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涉及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角色分工、社会地位等多个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3.1历史因素

在中国古代,对女性的歧视很早就开始了。《仪礼·丧服·子夏传》记载:“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有这样的描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所谓的“三从四德”。女人被牢牢锁在被控制的地位中,一切都要以男人为中心,是男人的附属。

根据《圣经》的说法: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男人,随后才取了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因此,女性从创造之时就是从属于男性的。

历史决定了男女的不平等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后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性别歧视现象表现于语言形式,但实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及人们的思想意识。

3.2社会因素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理和自然的选择,男性比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劳动和义务。在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凭借着先天的生理优势,男性承担着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生计,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逐渐形成了“男主内,女主外”的固有模式。这种男女之间的差异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之中。

纵观西方世界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封建统治的影响下,男性始终是社会的主宰,而女性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社会地位低下。这种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使得女性地位卑下,造成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3.3心理因素

长期以来,男性一直占据社会中的主要职位,被认为是“权威”和“成就”的代表,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心理。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男子就该有大成,而女性则“无才便是德”。一旦女性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特殊成就,就会被“另眼相看”。汉语中,人们喜欢将有杰出成就的女性称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英语中,在褒奖某些女性的成就时,也会在其职称前加上“woman”,例如“woman doctor”,“woman president”,等等。

就社会心理而言,人们已经默认“女不如男”。可见,“男尊女卑”已经成为一种民族心理。

4.结语

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明镜,其所折射出的性别歧视并不取决于语言符号自身的自然属性,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秦秀白,1996)。英汉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已成客观事实,要想消除,需要改变的不单单是语言形式,更是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卑微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2]Romaine, S. Language in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Trudgill, P.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of English in Norwi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4]白解红. 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5]秦秀白.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时文化透视[J]. 现代外语,1996(2).

[6]孙汝建. 性别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云梦学刊, 1996(2).endprint

英语中,女子结婚后称谓就由“Miss.”改成了“Mrs.”,名字后也会加上丈夫的姓氏,而男人结婚后依然是“Mr.”。

2.2.2 从谚语方面看性别歧视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言简意赅的话语,凝结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智慧,机智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环境与思维方式。在许多英汉谚语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社会歧视女性的依据。

汉语中,我们会说:“最毒妇人心”、“好男不跟女斗”、“头发长,见识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等。

英语中也有很多歧视女性的谚语:

A womans tongue wags like a lambs tail. (讽刺女人的唠叨啰唆)

A womans mind and winter wind change oft. (讽刺女人的变化多端)

Words are women, deeds are men!(讽刺女人光说不做)

在很多谚语中,女性都被描述成“唠叨”、“狡猾”、“恶毒”、“无用”的形象,是男性嘲讽的对象,身份地位卑下,这是对女性人格的极端贬低和侮辱。

3.成因分析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非常复杂,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语言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涉及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角色分工、社会地位等多个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3.1历史因素

在中国古代,对女性的歧视很早就开始了。《仪礼·丧服·子夏传》记载:“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有这样的描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所谓的“三从四德”。女人被牢牢锁在被控制的地位中,一切都要以男人为中心,是男人的附属。

根据《圣经》的说法: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男人,随后才取了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因此,女性从创造之时就是从属于男性的。

历史决定了男女的不平等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后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性别歧视现象表现于语言形式,但实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及人们的思想意识。

3.2社会因素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理和自然的选择,男性比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劳动和义务。在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凭借着先天的生理优势,男性承担着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生计,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逐渐形成了“男主内,女主外”的固有模式。这种男女之间的差异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之中。

纵观西方世界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封建统治的影响下,男性始终是社会的主宰,而女性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社会地位低下。这种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使得女性地位卑下,造成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3.3心理因素

长期以来,男性一直占据社会中的主要职位,被认为是“权威”和“成就”的代表,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心理。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男子就该有大成,而女性则“无才便是德”。一旦女性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特殊成就,就会被“另眼相看”。汉语中,人们喜欢将有杰出成就的女性称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英语中,在褒奖某些女性的成就时,也会在其职称前加上“woman”,例如“woman doctor”,“woman president”,等等。

就社会心理而言,人们已经默认“女不如男”。可见,“男尊女卑”已经成为一种民族心理。

4.结语

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明镜,其所折射出的性别歧视并不取决于语言符号自身的自然属性,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秦秀白,1996)。英汉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已成客观事实,要想消除,需要改变的不单单是语言形式,更是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卑微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2]Romaine, S. Language in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Trudgill, P.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of English in Norwi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4]白解红. 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5]秦秀白.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时文化透视[J]. 现代外语,1996(2).

[6]孙汝建. 性别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云梦学刊, 1996(2).endprint

猜你喜欢

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成因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杜十娘的悲剧分析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性主义的现实矛盾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