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保税区的国内文献综述

2014-08-21闫胜利

2014年19期
关键词:保税区自由贸易区保税

闫胜利

保税区已经在我国运行多年,国内关于保税区的研究以理论探索,问题研究为主,并伴有一定的实证分析与检验。具体而言在理论探索与问题研究方面:

劉伟、朱文豹、谭京华(2004)以临港保税区发展为研究着力点,通过对临港保税区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中国临港保税区的转型模式、功能以及途径做了详细阐述。此外刘伟等人还对区港一体化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他们由区港一体化问题出发,通过对临港保税区与港口的关系以及临港保税区区港一体化状况与问题分析对区港一体化的意义以及区港一体化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杨建文、陆军荣(2008)以中国保税港区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在回顾国际、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对中国保税港区的功能与布局、政策设计进行了探索,并对保税港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做了相应论述。此外,他们还对保税港区的运行管理做了深入研究,他们在对世界自由贸易港区的运行管理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保税港区运行管理方案。而在论文的最后,他们将我国保税港区的创新与发展的实践点落于洋山保税港区,他们对洋山保税港区战略条件与功能定位、产业发展规划及区域开发提出了相应的设想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杨新华(2008)以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的保税区进行了研究,其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为专题研究,在该部分杨新华对保税区的名与实、目标与功能定位、保税区的目标功能以及法律地位、管理体制及保税区与港口,母城及腹地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而在其研究的第二部分进行了个案研究,在此部分杨新华以宁波保税区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宁波保税区的初始功能定位、发展进程以及产业功能的演化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在其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即规范的小区域经济学与保税区部分,文章通过区域经济目的论的系统构建、小区域产业功能形成的两种理论模式以及中国保税区的区域经济特色三部分对我国保税区建设发展进行了探讨。

高海乡(2006)以我国保税区的转型模式为出发点,通过对我国保税区的实证分析,对我国保税区的目标模式选择进行了论述,通过分析高海乡认为中国保税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需要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他对中国由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阐述。顾六宝、姚伟(2011)基于交易效率的视角,对我国的保税区发展做了相应的实证分析。他们以H—O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包含交易成本、各国不同交易效率以及外生禀赋优势理论在内的新古典模型。通过对我国保税区交易效率的实证分析得出交易效率与经济增长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保税区交易效率与保税区人均工业增加值呈线性关系。田雅娟、甄力(2013)基于物流的视角,通过混合模型对保税区对腹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保税区物流的发展对腹地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谢秀娟(2012)同样以物流为视角分析了青岛保税区对青岛的经济效应,通过分析她认为青岛保税区对青岛市的经济效应包含资本形成效应、经济增长及产业带动作用、集聚效应以及对建设青岛国际贸易中心的推动效应。

刘恩专(2004)在对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后,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经济效应做了准确的评价。具体而言,刘恩专在对我国保税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的基础上,为保税区的绩效评价提供了相应的研究背景,而针对绩效评价问题,他运用NPV的成本—效益、回归分析、贸易乘数等多个模型对保税区自身发展的成本与效益、区域与宏观经济效果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此外,刘恩专还构建了基于NPV模型的企业利用保税区的决策模型,为企业更好的利用保税区优越条件提供支持。最后刘恩专基于相关分析以及问卷调查得出了中国保税区发展绩效研究的基本结论,指出了我国保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王宗军(2004)针对我国保税区发展水平评价理论与方法存在的局部性、定量研究少等缺陷设计了一系列适应于我国保税区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形成了较完善的保税区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了我国保税区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为更好地掌握保税区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税区政策与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持。

张小济(2004)通过分析指出我国保税区发展面临立法滞后、保税区发展缺乏法律保障、多头管理、部门政策协调不一、定位模糊、功能缺乏独特性、变动频繁、保税区政策不够稳定、手续繁琐、监管体制急需调整、区港分离、设施落后、政策优势弱化等八大主要问题,并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制定统一的自由贸易区法律、政策调整落实到位、实现区港一体化等六大措施解决现存的问题。刘兴开(2012)通过将我国保税区与韩日保税区发展的对比分析认为,我国保税区发展存在立法滞后、申请设立程序复杂、数量少等问题,并对我国保税区发展提出了加快立法、完善保税区监管、完善保税区战略布局、不断推进保税区功能转型等对策,值得一提的是刘兴开认为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保税区发展体系,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建设综合保税区。

刘剑文(2004)则以法律的视角审视了我国保税区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刘剑文认为:尽管我国保税区建设在管理体制、优惠政策、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最突出的问题是对于保税区的定位与定性问题,在我国保税区建设发展成熟后,要将保税区改造成自由贸易区,而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健全的法律保障是关键。因此刘剑文以法治的视角,重点研究了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法律保障问题,对自由贸易区的立法模式、立法原则、立法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实证分析方面:

在在实证分析方面,国内关于保税区的实证分析模型以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的灰色关联分析最为权威,灰色关联分析是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灰色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该分析方法依据各分析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同以及相异程度,来衡量各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对样本以及数据分布没有特殊要求。武汉理工大学胡华强将灰色关联分析应用与保税区建设研究之中,对综合保税区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田雅娟、甄力将其运用于保税区对腹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之中,通过Eviews软件,运用混合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保税区对腹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杨建文,陆军荣:中国保税港区:创新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刘伟,朱文豹,谭京华:中国临港保税区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杨新华: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保税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高海乡:中国保税区转型的模式[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6]田雅娟,甄力:物流视角下保税区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3(02):29—30。

[7]谢秀娟:青岛保税区国际物流对青岛市的经济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09):

[8]顾六宝,姚伟:交易效率:中国保税区发展评价的新视角[J].河北大学学报,2011(11):56—59。

[9]刘兴开:我国保税(港)区域日韩保税区发展的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2012(02):100—102。

[10]胡华强:武汉综合保税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猜你喜欢

保税区自由贸易区保税
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商务部:加快保税维修再制造先行先试 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验收
青岛汽车口岸进入“保税时代”
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简介
昆明综合保税区今年底建成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艺术品保税区有待深度利用
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介绍
贵州省贵安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