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2014-08-21

文教资料 2014年2期
关键词:关怀高校学生管理者

吴 倩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高校是育人的场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兼具教育艺术性和管理艺术性的系统工程。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管理方式机械化、管理手段单一化的问题,导致管理工作非常被动甚至不被学生接受。在这种情形下,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受到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一理念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还拓展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解读

人文关怀,被认为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等。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理解、关心、帮助、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塑造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愉快、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成长成才。[2]同时,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理解并支持学校的管理工作,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最优。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第二,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摒弃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强制因素;第三,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可以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能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真正理解和关心学生的高校学生管理思路。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在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加之当今大学生都是“90后”,个性独立且张扬,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缺乏人文精神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通常是使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但由于规章制度在设计时并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是把学生看做机械的管理对象,忽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和情感引导,导致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消极应对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由于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有时会出现应急性的通知,且朝令夕改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制度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得不到保证,[3]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造成影响。

(二)高校学生管理环境缺乏人文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由上至下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形成管理合力。一般认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由学生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组成。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所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不关心,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举步维艰,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环境难以形成。同时,在教学层面也存在压抑学生创新性的问题。[4]一是在教学模式上专业必修课设置过多,对人文教育选修课的重视不够,课程安排过少。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应试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三)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缺乏人文素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生力军。高校近年来在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注重数量的发展,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第一,辅导员多毕业于思想政治类专业,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第二,辅导员大都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和人文知识不够丰富;第三,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培训,其组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人文素养不高,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很难做到以生为本,他们通常使用命令和强制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学生,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学生管理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高校学生管理者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高校学生管理环境和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最终实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目标。

(一)彰显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校需要通过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在学校规章制度的设定上应把人文理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设计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制度的设计要人性化,应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第二,制度的设计要民主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知情权和参与权;第三,制度的设计要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制度的灵活全面。这样的高校规章制度既对学生有统一要求,又能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能体现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

(二)营造高校学生管理环境的人文氛围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学工、教学、后勤等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效果最优。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营造自由和谐的人文关怀氛围,一是要加强管理者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是沟通的基础,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摒弃“重管理,轻引导”的陈旧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沟通中对学生进行管理。二是要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意识。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课教师可以寓管理于教学,用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人文素养影响学生,达到管理目的。同时,在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提高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比例,确保人文教育的地位。三是要培养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大局意识。增强解决学生问题的服务能力,做到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寓管理于服务,形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谐的人文环境。

(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人文修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是管理学生的最直接实施者,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是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一,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的理论学习。一线学生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学生在校的个人发展情况。高校学生管理者不仅要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这就需要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第二,要将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用人文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质量。第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在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者选拔机制的基础上,可以组织旨在提升管理水平的短期培训,通过培训强化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管理学基础知识,提高其管理学生的业务水平。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关乎在校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就应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思想,构建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高校只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才能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1]孙辉.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N].光明日报,2002-12-26(C1).

[2]孔昭艳.试论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性化管理[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冯进.简论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建设问题[J].社科纵横,2010,25(1).

[4]钱晓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现状及对策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12).

猜你喜欢

关怀高校学生管理者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