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文本在基础写作中的应用

2014-08-21鲁雪莉

文教资料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文基础文本

鲁雪莉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基础写作课程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写作原理、写作技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提升其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在基础写作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文学习”。如何在写作课程中兼具基础知识和人文学习,是基础写作课程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笔者认为,涵育学生人文素质必须借助经典文本这一有力武器,经典文本应该是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

一、教学现状与渗透经典文本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关注的中心不在于使人能获得某种单纯知识,而在于使教育者全面地汲取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到基础写作课程而言,写作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写作知识传授,更应该是人文素养的思想熏陶与培育。就目前高校比较普遍的教学模式来说,往往存在强调写作技巧,轻视人文精神熏陶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工具性,片面追求知识传授,一味肢解写作的案例文本,注重的是起承转合,前呼后应,不注重文章的整体把握,不注重文本精神内蕴的发掘。在这之中,教师在文化传递、文明构建方面的神圣使命几乎被人淡忘。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只着眼于写作基本技能的提高,重视知识的记忆,而不能从更宽广的视野、更高远的境界关注写作能力提高赖以存在的基石:人的精神素养的提高。写作教学文本的解读成为技术,本该是充满情趣和乐趣的写作学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学生一旦提笔行文,往往语言干瘪,千人一面,视野狭窄,功利化的读写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审视与诗意的追寻,文章不可避免呈现出苍白孱弱的面貌,更遑论情的激发,理的启迪,美的熏陶?如此的教学现状无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就是学习人文精神”,这是写作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写作课上学语言技巧、结构章法固然不错,但需要指出的是:培养语言能力只是写作教学的任务之一,更应把写作教学与人的塑造联系起来。正如王丽在谈到语文写作时指出的:其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1]。

如何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重目的,经典文本教学无疑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经典文本,是指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实践检验、大众认同,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优秀作家创作的具有原创性,典范性,而又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化典籍和优秀著作。经典文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考验,其所蕴含的理想追求、生命意识、自由精神、人道情怀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具有教化、审美、认知等多种功能。经典文本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能使学生学到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人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宽广人文情怀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接受经典文本的熏陶,鼓励和指导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多元接受,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文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大有裨益。

因此,写作教师应该回归经典文本,让经典文本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打下终身受用的精神底子。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经典文本,无疑是相当必要的。

二、基础写作经典文本教学的基本构想

经典文本视域下的基础写作课程改革,以经典文本教学意识的确立为基础,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全方位地构建基础写作课程的经典文本教学模式。

(一)圈定经典文本,确立经典文本的教学意识。

经典文本的选择是写作教学的前提之一。写作课中案例的好坏决定了写作课质量的高低。经典文本的选择标准应从文化内涵和思想层面等方面考量,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具有深刻性,在文本上具有典范性的经典文本。内容上的深刻性是指经典文本负载着浓重的人文精神,它所具有的丰厚精神内涵能够建构人的生命世界,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文本上的典范性是指这些作品不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文体上均有示范性意义,是艺术评判的准绳。

教师应该确立经典文本的教学意识,即在教学中把经典文本的阅读与写作训练看做是这门课程的教学不可绕过的基本方式,以作品原著研读为基础,以诠释为主要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经典文本阅读意识。经典文本在基础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中时时注重以经典文本为范例,对经典文本的案例使用不仅体现在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的讲解上,而且体现在诸如写作技巧、文章结构、文章立意等各个方面。总之,将经典文本意识渗透于基础写作的各块教学内容之中。

确立经典文本的教学意识同时也应该落实在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上。鲁迅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2]多看,即多阅读,是学写作的正确途径。教学生写作,就要选文质兼美的经典作为范文,使学生在阅读中吸收其丰富营养。笔者每学期开课前会开列数十部文化内涵丰厚,又具有写作指导价值的经典作为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这些书目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宗白华《美学散步》、王力的《语言与文学》、吕叔湘的《语言的演变》、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汪曾祺的《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等。这些经典文本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建立整体观念,注重人文内涵的深层挖掘。

在基础写作课的教学中,案例分析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注重以经典文本为主。由于基础写作课程的讲授内容涉及观察与感受、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联想、立意与选材、思路与谋篇等章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基本写作笔法的讲解,以及写作的修辞、语言的锤炼等内容,教师如果只是就观察讲观察,就想象讲想象,往往就容易使学生的视野只停留于技巧层面,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浅层次理解,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解剖得支离破碎,而易于忽视经典作品思想层面的东西,对经典作品本身所蕴含的神韵妙境,所承载的情感内涵,所揭示的哲理妙思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笔者主张教师在以经典文本作为案例分析写作的各个层面时,应该建立整体观念,注重人文内涵的深层挖掘。将经典文本教学渗透入基础写作课程中,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人格的塑造。建立整体观念,从大文本意识着眼,不局限于具体的观察、结构、叙述、抒情等技巧层面的东西,而从整体观照,在文本阅读与阐释中关注人文意义的诠释与表达,就达到了陶行知提倡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想境界。

在写作课程教学中如果注重讲授这些人文瑰宝,既强调知识积累,又注意人文内涵的熏陶,还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将一改基础写作课枯燥乏味的可憎面目,让学生沉浸于语言背后的情感内涵,思想灵性,文化意蕴,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心灵的碰撞,人文情感的交流,师生意念与文本意境的深切交融。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

(三)借助情境教学,深化经典文本的多维阐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的激发他们的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3]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前提,良好的情感体验往往推动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往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经典文本由于其文本的典范性而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由经典文本改编的影视影像资料生动形象,更能吸引人的注意。由此,在基础写作课中,教师适时地穿插影像资料,可以展开对经典文本的多维阐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利于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接受和对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的汲取。比如讲到戏剧文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老舍的经典话剧剧本《茶馆》,给学生观看同名话剧和电影,然后让学生思考不同文体,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侧重点,话剧导演与电影导演对文本的改编策略与目的所在,由此更深入地从多个层面切入对经典的解读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把握与写作能力。在讲到诗歌写作时,一些经典的诗词文本往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经典诗词的音频让学生欣赏,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李清照的《醉花阴》等的音乐的感染力都很强。诗词的审美感染力较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迅速,这些诗歌朗诵在传递给学生审美享受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字感悟力,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这些音频,教师还可以把歌词纳入到诗歌的讲授范畴中,在讲授诗歌和歌词在中国文艺发展的渊源关系的基础上,比较二者创作手法的异同。从当代歌词的赏析中指引学生发现当代歌词对古典诗歌语言、音韵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借鉴,从更多维度深入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最终提高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78).

[2]鲁迅.1935年6月,致赖少麒.鲁迅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8.

猜你喜欢

人文基础文本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