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早读课的有效性探究

2014-08-21

文教资料 2014年2期
关键词:朱子朱熹读书

金 铭

(温州市第十二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语文教学设立早读环节是长久以来的传统,学界大多把早读看做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黄金时间,将之作为课堂的有效延续和补充。但现今高中阶段的早读却单调、乏味、无序和低效,这从语文早读现象中可见一斑: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学生出黑板报、做练习、昏昏欲睡,有时或为应付老师表面阵势浩大书声琅琅,实际上却滥竽充数有口无心,甚至连语文教师自己有时也在教室里闲庭信步。这些都是由于学生不会读书,教师对早读认识不到位造成的结果。早在我国南宋,理学家朱熹就曾根据自己长期的读书体会及对前人经验的概括,在如何读书和记忆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仔细推敲便可发现,他的“朱子读书六法”所阐述的思想与现今高中生早读中缺乏的观念有许多耦合之处。笔者在现代学习论的话语体系中借鉴朱子的六大读书经验,从早读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形式创新等方面,对提高高中生早读效率做分析和探究。

一、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明确早读的重要性

改变语文早读现状的首要意旨在于改变早读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印象,让早读成为真正的一节“课”,从而使参与者重新审视并明晰它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朱熹曾言:“为学,须是裂破藩篱,痛底做去,所谓一杖一条痕!一掴一掌血!”①提倡读书应该具有“着紧用力”——“宽著期限,紧著课程”的精神,即在每个学习时间段都要有“救火治病”的紧迫感,不可松松垮垮,悠悠岁月。从语文学习的时间上来看,早读是学生每天接触语文的第一时段,可以让学生在情绪、态度、意志、信念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做好学习语文的准备。如果早读气氛沉闷、枯燥乏味,无疑将抑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甚至影响一天的语文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思想上重视早读,在早读时做到抖擞精神,积极奋发,激发对语文学习的渴望和热情。

再者,从早读所具有的作用上来看,有效早读有助于学生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提到反复吟诵作为一种境界的可贵,不同形式的专心朗读,能够让参与者充分熟悉文本,从而调动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本的深层把握。正如朱熹所言:“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②居敬持志是朱熹读书六法之根本,而大凡学者,都须收拾此心,令精神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能将文字读得精密通透,对内容体悟高深。“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③早读是训练注意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能使学生主动地服从于读书这一特定的目的和任务,有选择地反映书本知识,并使自己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抑制多余的活动,高强度地停留在被选择的书本朗读或记忆上,这对整个高中的学习都将起到积极的维持、组织和调节作用。

二、循序渐进,切己体察——系统安排早读内容

若想彻底改变早读无序低效的现状,则教师必须在学期之初就将早读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其预设目标作为备课环节的一部分,针对教学难易深浅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早读材料。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④朱熹阐述“循序渐进”的一席话强调了前期知识准备对新任务完成的重要性,这与大多数教师对早读的认识不谋而合,即都将早读认定为对所学文本的预热。但是,朱子在重视良好认知准备状态的同时更强调读书认识由浅入深、由此及彼,需分先后,渐进前行的过程。这就启发教师在安排早读时必须持有严密的步骤和计划,力求做到使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高中早读,越是知识繁琐难度加深,教师早读的计划越要周密可行,避免学生做无用功。笔者现任高三教学,一个恰当的早读计划增添了复习阶段的语文学习的有序性、系统性,减少了盲目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减轻了许多。语文高考考题虽然覆盖面广,题型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知识涉及字音成语的识记积累、文言知识、语段阅读、古诗词背诵等方面。据此笔者确定了高三上半学期的早读内容:基础知识,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成语两个部分为先;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随后;古诗背诵则贯穿始终,从而实现由现代到古代、由浅入深,同时将早读内容与复习专题做统一规划。比如在复习文言文专题时,一节早读安排学生精读一篇课本内的文言文,以及文中实词、虚词涉及的相关例句和用法。虽然整理量比较大,但文言文复习一个月下来,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文言解题能力相应提高一个层次。因此,在高中早读过程中,需要由面上升到点计划早读,切忌泛泛而读。

当然,课内文本的阅读量毕竟有限,对课外的迁移更是早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迁移是指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可认为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当今教育界提出的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就是要充分发挥迁移的积极促进作用,而这种教育观念同样应该被运用到早读教学中。朱熹在六种读书法中虽未达到为迁移而教而学的高度,但也明确地提出“切己体察”的读书法。这种读书法不仅要求读书者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个人实践活动,还提倡将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学习者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深入,形成学习中的正迁移。

笔者在高三考前的早读中为训练学生语感,就对学生进行了相关文言文、美文的阅读迁移。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为学生配备了一套《高中语文读本》,选编了若干篇不同时代文质兼美、篇幅短小的文学作品,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相关专题的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只可惜对之重视的教师鲜而有之。笔者试将必修一至五的读本文章进行分类和筛选,将其分为“短诗一束”、“思想者远游”、“兼济天下”、“诗意生存”等主题,必要时首先高屋建瓴地补充相关文学流派或作家的写作概况和风格,使学生在宏观上对之有所了解,再进行诵读品味和揣摩涵泳。半个学期的早读下来,笔者所在班级的学生在二模考试中,写作材料丰富了起来,在进行诗歌鉴赏和文言阅读时也具备了一定求同存异、比较分析的能力,而这些都与本学期早读的改革密不可分。

三、虚心涵泳,熟读静思——拓展改革早读形式

早读以“读”为主要的形式,但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去读去背,时间不长,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即使是临近高考的学生,也会流露出疲劳感和枯燥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早读效果。

朱熹主张读书以虚心涵泳为本,意即读书时要以平常心去秤停前贤之书,不可先入为主,需要细心玩味,方能深入领悟书中的精义旨趣。若是想要真正达到朱熹所说涵泳体味的境界,势必要改革现行的群读形式,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早读。首先,教师可以在早读中做好范读和指导工作,让学生在朗读的艺术魅力中体悟文脉精髓。尤其是诗歌和文言文,教师自己若能仔细揣摩,认真体味,为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激情澎湃的示范性朗读,更有助于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诱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真正理解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其次,对于篇幅短小但难懂的文章,还可以采用速读的方法。不要在某一个字,某一句话上停留过久,争取时间对同一篇文章多读几遍,因为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思考。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一直采用的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书观,大约也是这个目的。当然,速读也需要教师的适度监督,一味瞎读也会失了控制。除此之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从而感受人物形象把握细微情感,如高二课文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生的选段配合读,让早读不再死气沉沉;诗情画意的配乐读,让特有的音乐旋律和节奏与文学意境和谐共振,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笔者让学生配以轻音乐诵读,学生便很快进入情境;一显身手的竞赛读,将文字的玩味与朗诵能力相结合,其实对于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的把握,就需建立在对文字的品读之上。“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⑤形式多样,有趣是大前提,但所有的形式无非都是想让学生咀嚼意境的深味,拓展思想的维度,进入文本的世界。

朗朗的读书声能为早读营造良好的氛围,而静心思考的停顿也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孔子曾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朱子“熟读精思”的思想则是对其的进一步阐发。在“熟读精思”中,朱子认为只有在读后反复思考,才能对书中深邃的意旨逐渐领悟,直至有较透辟的理解。反观现今高中的早读,学生多在二三十分钟早读后筋疲力尽,而对于内容却所记无几,知之甚少。高中生善于理解性记忆,为求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自由朗读时教师可让学生多问为什么,主动发现问题、思考答案,划出重难点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以读促思,以思导读,读思结合,才能有质的飞跃。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早读内容设计一些稍微简易的练习,让学生在自读中检测阅读效果。笔者也曾用此方法将读练相结合,发现这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早读内容,又能反馈检查早读情况。始读,未知有疑,渐渐有疑,则节节是疑,疑渐渐解,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朗读只是形式,而在这种朗读中使学生获得能力的发展,经验的取得,才是真正的目的。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标对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视表明了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更促使我们不可忽视早读这一主阵地。朱熹的六条读书法,通过客观地总结人们在读书时的心理活动规律,数百年来指导了无数读书人更好地潜心求学,直至今天,仍值得教育者借鉴。笔者希望藉此理论在早读上的运用,为更多研究早读的学者抛砖引玉。

注释:

①黎靖德编.朱子语类.长沙:岳麓书社,1997:2508.

②朱熹.朱熹集(卷十四).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546-547.

③朱熹.朱熹集(卷七十四).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902.

④朱熹.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北京:中华书局,1936:157.

⑤朱熹.朱熹集(卷五十五).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2766.

[1]朱熹.朱熹集.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孙培青,李国均.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长沙:岳麓书社,1997.

[4]浙江日报编辑部编.学人谈治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何会.高中语文早读课现状及对策.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7]郝如新.朱子读书法及其启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郑颖.朱子读书法的现代学习论解读.开封大学学报,2003.3.

猜你喜欢

朱子朱熹读书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我爱读书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My Diary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我们一起读书吧
“朱子深衣”与朱熹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