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的起源:最早的“嘴脸”
2014-08-21叶剑
叶剑
“面子”的起源:最早的“嘴脸”
叶剑
我们有“面子”,在演化上拜谁所赐?
中国古生物学家朱敏研究员带领的跨国研究团队,2013年9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报道了来自云南曲靖4.19亿年前的志留纪盾皮鱼类——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揭开了“面子”起源的面纱[1]。
颌骨是构成面部骨骼的主体,长着上下颌骨的脊椎动物称为有颌类,种类数占现生脊椎动物的99.7%。从骨骼结构上来说,有颌类似乎就应该是有“嘴脸”或“面子”的动物。探寻我们“面子”的起源之谜,自然要到早期有颌类中去寻找答案。最古老的有颌类就是答案吗?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早期有颌类分为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其中前两类只是地史时期的物种,并没有现生类群。软骨鱼类则有绵延至今的种类,比如鲨鱼。当然,在这种分类体系中,自硬骨鱼类的一支演化出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我们人类,都属于“硬骨鱼类”。
初始全颌鱼复原图
有颌类的颌骨从起源上可分为内骨骼系统起源和外骨骼系统起源。最早的颌骨由无颌类的鳃弓演化而来,演化来源上属于内骨骼系统。以往发现的棘鱼类和软骨鱼类,它们的颌骨大多属于这种原始类型。盾皮鱼类中虽然出现了外骨骼颌骨,但结构仍然比较简单,比如泥盆纪海洋中凶猛的巨无霸——体长可达10 m的邓氏鱼,依靠刃片状的外骨骼颌骨剪碎它们的猎物。硬骨鱼类的颌骨与以上三类有着天壤之别,一系列位于口缘的外骨骼骨片被整合入颌部结构,使得颌的构造更加稳固、灵活,大大提升了适应能力。我们的前上颌骨、上颌骨、齿骨等骨片,就是这种来源。因此,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既然我们的颌骨是在早期硬骨鱼类中突现的,那么我们的“面子”起源的奥秘应该就藏在早期硬骨鱼类中,而与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这几类有颌类的“嘴脸”风马牛不相及。至于究竟是哪一类硬骨鱼最先发展出外骨骼来源的颌,成为我们的“颜面”之源,答案却长期被迷雾掩盖。
重建的初始全颌鱼颌部三维结构
朱敏研究员与初始全颌鱼
这次报道的初始全颌鱼却完全颠覆了传统认识。初始全颌鱼的前半身包裹在由大块骨片拼合成的“铠甲”中,显然属于盾皮鱼类。但古生物学家对其颌部(当然包括下巴)的研究,却让研究者惊掉了下巴——这条盾皮鱼居然长着一副硬骨鱼的“嘴脸”,上下颌骨都来自口缘的外骨骼系统!《自然》杂志在刊发研究者们的研究论文的同时,还配发了两篇新闻评述文章,其中一篇以《一条惊掉下巴的鱼》为题,另一篇则以《古鱼之脸揭示下巴之源》为题,既点出了初始全颌鱼与我们的“嘴脸”或“面子”的联系,也表达了古生物学界对此研究成果的惊喜之情。
初始全颌鱼的发现,意味着我们的外骨骼来源的“嘴脸”,最早并不是出现在于早期硬骨鱼类,而是起源于早期盾皮鱼类。同时,由于发现了全颌鱼这种长着外骨骼来源“嘴脸”的特别的盾皮鱼类,盾皮鱼类也就不再是分类学上的一个单系群,而只是一个原始有颌脊椎动物的杂集。小小的一条鱼,搅动了早期有颌类的整个分类体系。
有颌脊椎动物演化谱系图
朱敏等研究者还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有颌类演化谱系:拥有内骨骼来源的颌的传统意义上的盾皮鱼类,是最原始的有颌类。原始有颌类中的一支改进了与颌部结构相关的外骨骼,发展出了外骨骼来源的颌部结构,成为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共同祖先类群,初始全颌鱼就是这一支的代表——也就是说,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共同祖先应该长得跟全颌鱼很相似。在这个共同祖先基础上,有颌类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中一支在共同祖先基础上继续保留和改进外骨骼,演化为硬骨鱼类,直至我们人类;另一只则丢失了盾皮鱼祖先的大型外骨骼,代之以细小的鳞片和小块骨片,演化为棘鱼类,棘鱼类中的一支后来演化为软骨鱼类。
棘鱼类和软骨鱼类在演化中丢失了外骨骼,它们的颌骨依然是来源于内骨骼的原始类型。那么在硬骨鱼类中,既然有了由外骨骼改进而来的“先进的”颌骨,内骨骼来源的颌骨是不是丢失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始的内骨骼颌骨在早期硬骨鱼类中并没有丢失,只是变成了颌部内侧一些不太重要的骨头。造物之手没有浪费它们,内骨骼颌骨在后来的两栖类、爬行类演化中渐渐变形和移位,历经数亿年的漫漫岁月,最终成为了哺乳类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在听觉系统中大展身手,重获新生。只不过,那是与“嘴脸”和“面子”无关,而与听觉演化相关的另一个故事了。
致谢 感谢朱敏研究员提供写作指导和图片!
(2013年10月17日收稿)
[1]ZHU M, YU X B, AHLBERG P E, et al. A Silurian placoderm with osteichthyan-like marginal jaw bones[J]. Nature, 2013, 502: 188-193.
(编辑:段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