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014-08-21李立云

出版广角 2014年1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图书大学生

李立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的话提示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积极引导, 从源头抓起,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如今普遍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大潮中,很多人心浮气躁,社会问题丛生。在这种背景下,阅读越来越碎片化、功利化和庸俗化,阅读的魅力大大降低。经典读物是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良方,本文尝试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破解大学生中文课外阅读困境,去除学生思想中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笔者广泛听取了大学教师和编辑的建议,重点调查阅读兴趣、阅读结构、阅读规划、阅读总量和阅读质量这几方面,问卷五易其稿。调查对象为北京联合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有效问卷共245份,还参考了河北联合大学、唐山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问卷175份,调查结果基本能反映现在中国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一、大学生中文课外阅读困境

从这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不足。

1. 阅读缺乏兴趣习惯,阅读目的趋向自娱

大学生普遍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课外阅读非常重要,认知比率要高于全国的水平,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求知欲、阅读广度和数量远远不足。此外,大学生阅读的娱乐化和功利化趋势明显,近六成的大学生阅读是为了消遣和娱乐,为了欣赏小说人物的悲喜人生和惊险离奇的情节,他们绝大部分喜欢的是言情小说和娱乐性的书籍及杂志。很多大学生不喜欢政治、历史、诗歌、科普和戏剧作品;大学生对阅读的文化传承功能——吸收前人经验、增长知识、感悟生活和提高写作水平等功用重视不足;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课外阅读是为了应付考试。

2. 读书结构参差不齐,经典阅读普及率低

大学生的读书结构普遍不均衡。大学生阅读兴趣广泛,小说、散文、应用文是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而戏剧、诗歌却乏人问津。在阅读类型方面,大学生最常读的图书有青春文学、中外文学名著、教辅资料,其次是人物传记和历史评论,而普通报纸杂志的阅读率仅为两成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对探案冒险、惊悚灵异、网络玄幻、言情小说和科普类读物的热情逐渐减少,这说明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增强,更侧重提高自身修养,但读书结构仍需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对名著,尤其是严肃读物或文学类、史学类、哲学类和军事类中国经典读物的阅读率和了解率明显偏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大学生很喜欢阅读的著作,超过一半的学生读过《红楼梦》,但《论语》《诗经》《史记》《礼经》《易经》《道德经》《左传》《庄子》等经典因为所讲内容离大学生的生活甚远,内容深奥,缺乏时代感,所以没能进入大学生的视野,难以引起共鸣,阅读率只有一成左右。

3. 阅读时间总量偏低,优质图书数量不足

从本文的调查来看,大学生的阅读量要高于全国水平,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近半数人周阅读的时间在3小时以下,七成大学生周阅读量不足70页,一个学期读10本以上图书的大学生比例不到两成。现在,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考试分数定乾坤,繁重的课业压力和考试压力使课外阅读成了一种奢望。另一方面,如今电视、游戏室、网吧遍地都是,不少学生把更多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上,这需要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还有一个难题是优质图书来源少,阅读渠道较受限制。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渠道是从图书馆借阅图书,但不少学生反映学校图书馆藏书较少,内容陈旧,种类太杂,分类不细,想看的书籍不易找到,或者根本就没有。因此,他们希望增加新书的数量和品种,尤其是综合类图书。此外,有限的购书渠道也限制了大学生的阅读。不少学生喜欢亲自到书店选购图书或租书,但在大城市以外的地区,书店数量普遍较少,学校附近的书店资源和网上购书的渠道有限,他们不能买到新近出版的图书,有些书甚至无处购买。

4. 阅读内容把握不够,阅读缺乏有效指导

大学生普遍对阅读内容把握不够。不少人阅读时有字词障碍,尤其是阅读文言文时更是如此,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及典故出处,对当代作家作品更是知之甚少。他们通常缺乏对读物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只有不到两成的人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的阅读缺乏计划性和自觉性。经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仅凭自己的喜好盲目选择阅读对象,喜欢的多看几遍,不喜欢的不看或粗略地看,常常半途而废,即使能读完,也往往略过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常做读书笔记的大学生仅占两成左右,超过两成的大学生从不做读书笔记。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阅读普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推荐。大学生阅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近六成的学生有时能自主、正确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但还有近四成的学生一般不能或完全不能自主选择,且很少咨询父母和老师的意见。这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购书和阅读自由的同时,也造成品位不高的消遣性读物泛滥的现象,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中文课外阅读困境的应对策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的话提示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积极引导, 从源头抓起,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经典阅读时尚

《左传》中有一句千古名言:“人弃常则妖兴。”没有伦理道德作为支撑的富足生活很难持久,各种灾难都会爆发出来。而以“仁爱”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立国之本、民族之根,能帮助国人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人们的精神凝聚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在全社会推行文明教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提倡出版文化底蕴深厚的著作,将图书的思想精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式丰富,寓教于乐。此外,在全国不少地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公民德行公益论坛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活动传承民族命脉,受到普遍欢迎。

传播圣贤义理之光,有赖于学校和家庭加强引导,努力改善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率偏低的状况。《弟子规》中说:“非圣书,屏勿视。”现在,像《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经典读本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更应成为大学生身体力行的经典范本。此外,鉴于像《易经》《中庸》《孟子》这样的经典有许多高深之论,建议学校每周抽出固定时间讲解经典,举办读书论坛,多开展类似“传统文化大讲堂”之类的宣讲活动,让学生“固守之、践履之、证成之”,自然而然地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的成长历程。

2. 大力推进精品战略,加强图书市场管理

图书出版者应该保证图书质优价廉,传播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经典,加强不为普通读者所熟悉的经典著作(如《左传》《庄子》《孟子》等)的出版力度,充分发挥这类图书的思想精髓对读者现实生活的引领和教育作用,推出更多能够纳入中华民族和世界永久记忆的出版物。“能在胸中存读众,孜孜矻矻味弥甘。”一个优秀的出版人应该像叶圣陶一样争当市场的“领头羊”,做事要对得起读众,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强烈的市场意识,又要甄选有吸引力的封面宣传语、前言、代序、版式设计和装帧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经济负担能力,力求让图书物美价廉。

图书销售方应该加强市场管理。在图书销售中,我们应该多发挥书店工作人员的推介作用,加大网上和实体店图书推广的力度,严厉打击质量低劣的盗版书和跟风图书,净化图书市场,并在广泛听取读者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提升出版质量。此外,应该为学生搭建通畅的购书渠道。我们应该关注广大农村学子,增加在大城市以外地区的书店数量,尤其是学校附近的书店数量,加快图书的更新速度。相信这些措施一定会惠及大学生的身心成长。

3.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策略指导

培育浓厚的阅读兴趣依赖于全社会的鼎力支持。首先,社会应该形成珍惜文化、重视学问的风气。其次,社会应该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阅读环境。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扎实有效地实施了全民阅读工程,现在全国大多数城市开展了阅读日、阅读月、阅读节等活动,定期推荐优秀图书。从2010年4月起开展的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做表率”读书活动及相应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就是其中的典范。

大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依赖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建议学校妥善处理好基础课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可以制定规章制度,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多举办读书宣讲交流活动。学校图书馆应该增加优质书刊,尤其是综合类图书的数量和品种;科学细致地进行分类管理;为学生准备借阅卡,以方便学生借阅。

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要让学校和家庭成为课外阅读的中心。建议教师加强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在阅读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上多下功夫,帮助大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让他们妥善安排阅读的时间和内容,多思考,多交流,多进行深度阅读,做好阅读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此外,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注意塑造家庭内部的读书氛围,引导孩子主动接受经典作品,让阅读成为时代的新时尚。

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本次问卷调查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问卷设题考虑不周、问卷调查对象覆盖面不全、具体阅读书目调查不全、数据分析不够详细等。期待后来者能多提宝贵意见,以期共同提高,为改善大学生的中文课外阅读状况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中国书籍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图书大学生
图书推荐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班里有个图书角
大学生之歌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