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措施

2014-08-21

科技视界 2014年21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创新能力大学生

焦 玲

(许昌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特点之一: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该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创新成为“卓越计划”核心和关键。

创新概念最早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把科学技术引入生产体系时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之后,虽然创新的含义不断扩展和深化,但创新实质上是新知识的获取和创造。

1 大学生创新现状

1.1 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积极创造条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的意识、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情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是否总能自觉、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实践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目前我国高校扩招规模在逐渐增大,多数学校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之从事教育的教师多是注重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启发和引导,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自信,没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

1.2 创新知识基础薄弱,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设置雷同,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学科之间学习知识重复严重,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不够,学生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这在我们学校也是同样。另外,在封闭的校园,学生学习的都是死知识,实践机会少,在死知识中浸泡的学生看不到知识的用处,看不到知识的价值,更没有创新的主动,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不习惯去主动探索,丰富自己,渐渐的形成了知识陈旧落后的局面。

1.3 思维缺乏创新

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我校大学生习惯于跟随性学习,形成了依赖的心理,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基本上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有同学质疑老师讲的内容。“行而不思,创新无望;行而三思,脱颖出新。”只有不断思考,反复推敲,并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实现超越。这正是现阶段的我校大学生所缺乏的,多数大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存在过于严谨、崇尚权威的倾向。

1.4 创新成果贫乏,创新技能不强

由于学校办学的压力等原因,设施不足,减少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几乎没机会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少数的研究也多是闭门造车,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另外,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的意识薄弱,参加竞赛的机会也相对较少,造成他们的动手创新技能基本上被埋没掉。

2 建立各种实践平台

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至今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实践经验。原因有两个:一是有些客观情况过于复杂,难以如实地进行室内实验或现场测试和理论分析;二是只有进行新的工程实践,才能揭示新的问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2.1 实验

实验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检验已有理论的准确性,发现已有理论的优缺点;在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中都可能出现一些异常,这就会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去寻找新的答案。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课不尽理想: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步骤都是老师安排的,实验结果则是已知的,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基本上属于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另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好多实验课学生多,设备少、老师少,实验课不是学生在做试验而是在听试验,做实验的时候老师也很难个个都指导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相应措施来改善。以河南省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因为学生人数较多,所以在实验前会被分成若干小组,分批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做(这样不过多占用课堂时间),虽然这造成了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但对学生来说,可以保证每个同学都能亲自动手;在实验前,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实验大纲,让大家根据大纲自己编排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及实验报告,而不再是千篇一律。另外,实验室平时也是定时开放的,如果学生研究需要,可以向系里提出申请,长期使用,这样既加大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也给教师及学生的科研提供了基本条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2.2 实习

实习环节一般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等。以前由于教师数量有限等原因,部分学生实习目的性不明确,态度不认真,最后的实习报告也是粗制滥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多项整改措施。首先,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会把他们分成若干批,分批实习;其次,实习地点的选择。一般由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或往届毕业的优秀校友提供,所以实习地点、实习内容一般来说很充实;再次,实习过程的管理。以前,整个实习期间均是在工地上;现在实习过程中,在某个工地实习完之后,有一个集中讨论,让学生们提出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针对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在后继的实习中学生们能把握实习重点,效果会更好;最后,实习报告。实习结束时,不再是单纯的纯书面的实习报告,而是让学生把实习过程中获得的资料以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的形式展现、讲述给指导老师,通过这种实习答辩的形式进一步确保实习过程的有效性。

2.3 课程设计

对于高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都是有课程设计的,但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设计效果不是很理想。首先,设计题目是老师定好的,学生没有自主决定或选择权;再者,现在多数高校专业课课时一再缩减,所以很多课程设计不是在课堂上进行,而是放在课下,这样老师的检查、指导就不好实施,整个设计过程的控制比较薄弱;加之课程设计的评定没有固定标准,比较容易通过,造成学生对课程设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的设计属于一种积木式的技术拼凑和模仿,很少有创新,有些学生甚至把其他同学的设计抄抄改改就算完成了,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从选题上,老师会给出多个题目供学生们选择,如果这些题目他们都不满意,可以申请自选题目,经老师批准后,就可开始设计。这个措施实施后,学生们的抄袭现象明显改善。其次,把模型制作渗入到课程设计中,使课程设计的形式多样化。课程设计不再是单调的书面计算,而是实实在在的动手设计、制作。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限定时间内做出各种专业模型作为课程设计成果。这一措施实施后,学生们课程设计的热情较之以前明显提高。

2.4 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批准资助全国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等全国9 大赛事,此后,各省各院校相继展开各种规模的竞赛活动。比如,一个模型的制作涉及模型方案构思、设计,杆件的制作及组装、软件的应用、计算书的撰写等。这些都不是从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而是需要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综合思考、融会贯通,创新、实践后得出的。在整个模型比赛中,首先,要善于联想、分析,根据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构思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设计方案;之后通过实际操作,把初步设计出来的方案变成实际的模型,这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一个个的金点子被验证后采用或放弃,模型的初步方案也在不断的进行修改,最终经过团队的集体努力,在一次次的实践过后得到满意的结果。模型设计竞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知识、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平台,实践证明,通过参加这类模型设计竞赛活动,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各方面共同努力的工程。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各种实践平台,加大实践活动的奖励,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同时也要加强“创新型、实践型教师的培训”,组织具有能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教师团队,不断调整教育策略,把建立高质量的教育群体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杨莉.创新高等教育的实现途径[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0.

[2]邹毅.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

[3]孙琳,殷明.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

[4]李欣民.大学生创新实践协同平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

[5]王桂荣.对构建大学生创造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8.

[6]汪东风.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步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7]孙丽霞.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1.

[8]闫绍峰.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机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

[9]茹煜.“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创新能力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