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舒伯特的音乐精神

2014-08-20苏琳

艺术评鉴 2014年13期
关键词:舒伯特音乐作品

苏琳

摘要:本文通过对舒伯特的生平以及历史背景的介绍,对舒伯特不同形式作品的分析与理解,挖掘舒伯特音乐的内在精神与思想境界,以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关键词:舒伯特 音乐生平 音乐作品 音乐精神

一、舒伯特的音乐生平

可以说,舒伯特短暂的一生是悲苦而不幸的,从早年到死亡一直处于没有身份,居无定所的困境。虽然从小受到父亲的音乐熏陶与影响,当过小提琴手、歌手,到18岁时他就已写了144首歌曲,但由于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音乐家再不会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而是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音乐文化的接受者从有教养的贵族和教会转移到富裕的中产阶级,舒伯特深感能找到理想的听众,而与现实的距离愈来愈远,凭借“内心流露”创作,自我表白与倾诉也恰恰在这一时代最为流行。作为一名维也纳的自由作曲家,舒伯特并没有莫扎特出名,他秉性孤傲,虽从小就崇拜贝多芬,但不愿登门拜访当时已成为伟大人物的贝多芬,一直到贝多芬临终时才得以相见。他淡泊名利,生活窘迫,身体日渐衰弱。这一切不但没有阻碍舒伯特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7岁会作曲,即兴演奏也颇有天赋,很快就成为钢琴家。长期的旅行生活,使他非常喜欢流浪的主题,选择大量的“流浪”主题歌词,写成《流浪者幻想曲》。其他类型的音乐中也充满流浪的意向,比如说“行走”意向,经常出现,包括《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一开始就是一个“行走”意向,一直无方向的行走。舒伯特作为艺术家把这种感觉凝聚到作品中。由于舒伯特是一位一生没有固定职位的自由艺术家,生活的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他留下大量的未完成作品。

舒伯特十分欣赏诗人、作家、艺术家,音乐家过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朋友圈内活动给舒伯特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舒伯特为朋友圈子、朋友聚会而创作的,艺术歌曲、四重奏等主要是为小型聚会的场合而写,不是针对大庭广众。所以舒伯特作品给人一种温馨、温暖的感受。当舒伯特的创作达到成熟和顶峰的时候,也正是他病魔缠身面对死亡的最后时刻,也许正因为舒伯特得了不治之症,才加快了他的成熟,他晚期作品D700号以后的作品特征特别突出。从早年的音乐天才的显现,到独立与成熟阶段的艺术家生涯,伴随着忧郁、孤独、浪漫、抒情的个人音乐世界,直至最后摇摆于痛苦与勇气之间,成就了舒伯特可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的音乐大师。

二、舒伯特的创作

六百余首艺术歌曲是舒伯特全部创作的中心。他选词不甚严格,既有歌德、席勒、海涅以及莎士比亚的诗歌,也有他的友人索贝尔等的诗歌。其中我们最为珍视的很多作品,直到他逝世好多年以后才得以演出。作为一位歌曲作曲家,无人可与他旋律创造之丰富媲美。舒伯特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对旋律起了衬托作用,而且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他的作品无不具有天使般纯洁的旋律。就在舒伯特去世的1828年出版了他写的六首《音乐瞬间》(Op.94)。这些小品式的乐曲向人们呈现出他迷人的思想情感火花。乐曲的标题非常适合这部作品。这些三部曲式体裁的小曲,恰如其分地再现了舒伯特感觉中的瞬间意向:这里有休闲、遐想式的语调,如第一首C大调;最为流行的是第三首F小调,像是一首小小的进行曲。舒伯特典型的创作手法包括调性转换与主题的鲜明对比在第四首得以体现。同年,写了两套《即兴曲》(Op.90和Op.142),舒伯特钟情于这种体裁,写出了具有高质量的《即兴曲》,他们都很短小,表达思想观点十分清楚明确,没有过多的音符,充分展露了作者旋律方面的天才。这些即兴曲使人感到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即兴式的流露,不是经过润色和推敲的艺术形式。舒伯特选择奏鸣曲式来创作,但并不追随贝多芬奏鸣曲的模式,他不采用动机结构发展原则,甚至不屑于进行这方面的实验,而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旋律上,特别爱用那些能很好表现他的感情的旋律,但这似乎并不利于扩展与延伸。

舒伯特的奏鸣曲受到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比受贝多芬的影响多些。外在形式从不背离标准的古典格局,气氛却是抒情重于戏剧,开朗的旋律不宜于作动机式展开。有些慢乐章完全可以作为即兴曲或音乐瞬间曲发表,例如,B大调奏鸣曲Op.147(D.575)和A大调奏鸣曲Op.120(D.664)中的慢乐章。1825—1826年的三首奏鸣曲,A大调、D大调、G大调(Op.42、53和78,或D.845、850、894)比以前的规模大些,但无根本区别。这三首“炉火纯青”之作中,第三首似乎是最完美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情感气质上。在1828年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舒伯特显然想到贝多芬,如C大调奏鸣曲(D.958)的暴风雨般的第一乐章和Bb调奏鸣曲(D.960)末乐章的开始,后者就像贝多芬的四重奏Op.130的末乐章的开始。但这些只是表面上的相似,舒伯特在这些奏鸣曲特别是最后一首(Bb调)中,最鲜明地表现为独立而无可比拟的抒情大师,Bb调奏鸣曲无疑是他最伟大的钢琴曲。除歌剧和协奏曲外,舒伯特在所有形式的音乐创作中都跻身于伟大的作曲家行列。他的著名的钢琴五重奏《鳟鱼》基本上延续了古典传统,音乐真挚亲切,强调旋律因素,有较强的抒情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国的音乐厅中奏响。

舒伯特的交响曲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六首作于1813—1818年,即16岁至21岁之间。生活于维也纳的舒伯特,与市民生活联系密切,感受到拿破仑战争之后人民渴望平静松弛生活的心境,所以早期交响曲具有此时维也纳流行的抒情轻松的音乐风格,对海顿、莫扎特交响曲的模仿也十分明显,例如《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从乐队编制到主题性格都接近莫扎特。1818-1828年的几部交响曲中,《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是一部真正的浪漫主义交响曲,仅两个乐章,含有抒情、歌唱性的旋律,细腻的和声和节奏处理,丰富的管弦乐色彩,以及在音乐发展中,休止间歇和弱奏与突发强奏之间的对比交替,有鲜明的感情爆发与宣泄。C大调交响曲“伟大”则返回到古典主义的风格,规模宏大,但也有色彩性的和声语汇。这首交响曲完全是贝多芬式的,但色彩与和声不一样,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三、舒伯特的音乐精神

舒伯特这种生于困窘、死于贫穷的短暂人生为后世留下了具有永恒价值的生命甘露,在极为短暂的人生中形成了高度的艺术风格,构建了完整的音乐世界。舒伯特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如此经典的作品,除了自身的天才,更多的源于他超脱的音乐精神境界,也就是傅聪先生所说的“陶渊明的境界”——“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舒伯特就是这个境界,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东西。只有真正了解作曲家的精神世界,真正掌握原作精神,才可能“化掉”理性上理解的东西,感性而自然地表达出来。正因为他历经磨难,经受过大波大浪,才能达到真正的忘我境界与精神高度。舒伯特这种理想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相互映照,但又不完全等同的思考是对舒伯特音乐精神的完美诠释与理解。他在不断回应外部世界的变化的同时,又开掘了一条舒伯特式的典型的音乐风格发展线路。在舒伯特的非常崇高而纯洁的心灵中,有着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他是一个富于幻想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强烈地充满着一种另一个世界的思想,是一种宁静而超越的涅槃理想,也是一种宗教性的理想境界,没有任何世俗味道,这就是天堂,体现了作曲家最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舒伯特的崇高的音乐精神,“抛去奢华见真诚”,另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欲言又止,欲说不休”的美妙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法]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高晓光,吴国翥.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5]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7]傅雷,傅聪.傅雷与傅聪谈音乐[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舒伯特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黄虎威音乐作品中的复调因素纵览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觉醒的舒伯特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