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歌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比较研究
2014-08-20刘福瑞
摘要:中国广东湛江市雷州半岛与意大利远隔万里,从地理位置它们几乎不能联系在一起。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它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它们在地理、语言生成的环境、语音发音、发音位置、元音运用、清浊辅音、气息运用、共鸣位置以及打开腔体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两地的语言发音和歌唱方法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借鉴被全球都认同的意大利美声唱来发扬雷歌演唱方法。
关键词:雷歌 意大利 发音
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其陆地北部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毗邻,东部与斯洛文尼亚接壤;而雷州半岛居于地处亚洲的中国大陆最南端。从地理位置看两地几乎不能联系在一起。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声乐文化艺术方面,两地的语言发音、歌唱却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盛行于雷州半岛的雷歌,也几乎同时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明朝。雷歌又称“黎歌”,是雷州半岛人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其最原始的音乐因素,起源于雷州话的方言语音。据雷州史料记载,明朝末年,海康县白沙区麻扶桥就已经有赛歌活动。当时麻扶桥歌台在方圆几十里很有名,凡是雷州半岛知名歌手都到过这里赛歌。雷州半岛各地每逢元宵喜庆或神诞,都纷纷设立歌台。著名歌手常被邀请到各地对唱,成为专业艺人。清代雍正年间,雷歌爱好者凑成班子,演出一些有故事情节的雷州歌,称为“雷州歌班”。后来,“雷州歌班”向粤剧学习,把粤剧的剧本、表演形式、服装、道具等移植过来。从此,雷州歌就变成了具有雷州特色的“雷州歌剧”。
美声唱法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起来的,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上,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经过歌唱家们努力探索、钻研、改进自己的唱法,以适应剧情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今天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所以说,16、17世纪文艺复兴时的唱法,包括欧洲的歌剧、音乐会、清唱剧等舞台上常用的唱法,我们统称之为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来自意大利文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
一、雷话与意大利语方言因素的比较
雷州半岛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属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古称“南越”①。主要有俚人②,即今黎人。俚人有自己的“俚言”、“俚语”、“俚歌”,有自己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自秦汉至隋唐,中原汉人多次南迁,雷州就成了“汉越杂处”。宋代以来,大批中原、江南军民迁徒雷州半岛。大多是福建闽南、闽中人,尤其是莆田人的迁移,雷州半岛就成了“多民族的大融合”。从唐至明,雷州半岛又是贬官谪臣的流放之地,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和“中州正音”,对雷州的语言和文化影响深刻。历来这种外来文化和雷州土著居民语言互通、习俗互通,形成了今天特有的雷州方言,雷话。
意大利居民大部分讲意大利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如法兰西人、拉丁人、罗马人、弗留里人等。西北部与东北部的少数民族讲法语、德语和斯洛文尼亚语。意大利语由拉丁语演变而来,国内各地区方言虽各有不同,但都属拉丁语系,其语法特点也与拉丁语相仿。通俗的拉丁语在意大利结合各地的西西里方言,后来的托斯卡拉方言等特点有了较快发展,最终以托斯卡拉方言形成了意大利标准语的主要基础。意大利语中几乎所有的词都是以元音结尾(外来词除外)。元音没有弱化现象,即使是非重读元音也是这样。单词再长,音节再多,最后一个元音也必须与所有元音同样清晰而不含糊地发出来。这就是意大利语特点。
二、雷话发音与意大利语发音特点相比较
(一)雷话、意大利字母对照表(表1)
(二)雷话、意大利语发音对照表(表2)
(三)雷话与意大利语发音异同
三、雷歌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具有多方面可比性
通过比较,发现雷歌和意大利美声唱法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形成、成熟都在相同的时期——中国的明末清初即意大利的17、18世纪;两地都属于东、南、西的三面环海的半岛地形,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和湿度都相差无几;雷州半岛与意大利国土上的住民构成,都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域类型;区域内都使用多语种混杂而成的语言。雷歌有47个便于发声的韵母,比普通话还多10个韵母,特别是开口韵母非常丰富;美声唱法也有丰富的元音(包括单元音、二合元音等),它的每一个元音单独都可以发出一个音且清晰明了,大部分音节是一个元音一个音节。
在气息运用上,两种唱法有相同之处。两地的唱法的内在要求是近似一致的,即雷州唱法要求丹田气,美声唱法要求深呼吸;两者都是要求歌唱要有充足的气息。在运用呼吸和运用共鸣方面又存在着不同之处,雷歌传统唱法用气上要根据唱腔来决定气息的大小,如高腔需要气息更深沉,发声位置自然就会高一些。田园腔的气息运用就会自如一些,发声位置就会靠前一些,声音就会明亮亲切;而美声唱法强调将气吸至肺底部,吸进气时使肺的下部扩张,这种扩张使身体腰部周围的肌肉向外张开,直至气流在小腹形成力量对抗。由于声门发音可大可小,胸腔共鸣得到运用,声音就比较洪亮,音色浑厚而饱满,这仅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唱法上,雷歌由于没有总结出成熟的发声体系,是自然形成的发声特点。它的发声是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的分离状态,女声有时也有假声出现,但任然是分离状态。雷歌是在田间地头演唱多一些,相对戏剧性就没那么强,所以自然声区就多一些,音域自然也窄一些,自由度就大一些。演唱中既没有嘹亮的、宽广激昂的高音,又没有强烈的重音起音,也没有华丽的装饰音,因此,演唱就不需要高超的技巧。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也是真声假声都用,但它不是分离的,而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整个声区要统一。所以,美声唱法也称它混声唱法。两种唱法上的区别,主要是真假声混合的比例有所不同,这是由于两地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导致的必然结果,在此暂不展开来讨论。如果从雷歌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标准的发展趋势来看,雷歌唱法未来似乎也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混声要求。
在腔体共鸣上两者有相同之处。由于古雷州地处中华边陲,素为罪囚流放、贬官谪迁之地,这种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导致了雷州人讲话语调多趋下行,情绪偏于低沉,继而影响到它的歌唱发声也都是在咽腔一带。加之雷话的开口韵母和后韵母特别丰富,所以,使它的胸腔共鸣通畅自如;而美声唱法则要求喉咙要尽量打开,喉头向下使发音管拉长,以使声音上下贯通,音色宽厚饱满。两者相对较为明显的区别在于,雷歌是真假声分离,以雷话为基础,以声腔体系为特点,注重声音的自然、大众化,相对共鸣位置就偏低一些,歌唱的共鸣点略靠前一些;美声唱法则主张混合声区,混合共鸣,使歌唱的声音在真假混合中得到非常统一。在歌唱中运用的是全共鸣,即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使其声音获得通畅自如的效果。
综上所述,雷歌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同属于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晶;雷歌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轫地虽然远隔万里之遥,但两者所呈现出多方面惊人相似之处的结果,也许暗示着这种“巧合”所具有的某种必然性;作为美声唱法发源地的意大利因文艺复兴而闻名世界,而作为雷歌唱法发轫与盛行的古雷州半岛,却因历来成为中国贬官、流放之地而落寞于广东粤西,这是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使然,却无法抹煞两种文化视域下代表人类共同智慧的声乐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山桂.雷州话字典[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3.
[2]陈湘.雷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3]林涛.雷州大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4]沈萼梅.意大利与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注释:
①南越:古称南越国,又称为南粤。
②俚人:东汉至五代时生活在粤西、桂东、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的一个民族。
作者简介:
[1]刘福瑞: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