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琼剧艺术的发展
2014-08-20李璟瑶
李璟瑶
摘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本土情节,琼剧艺术是海南岛的本土文化,也是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艺术品。琼剧有着它独特的戏剧特质。《下南洋》是一部现代剧,它的传播对于人们了解海南地区文化无疑是一部很好的剧本。琼剧需要有更多的人来追捧和热爱。
关键词:琼剧艺术 《下南洋》 发展
海南省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岛屿,不断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在拥有国际旅游岛发展前景的今天,文明和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是时代的脚步,是人们对这座神奇岛屿的向往和寄托。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戏剧剧本、现代化的舞台表演,都是时代的召唤。
海南岛简称琼,海南岛上本土居民有着勤劳质朴、豪爽好客的民族特质,海南岛主上有30多个民族,其中主要有黎族、苗族、白族三个少数民族,也有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琼剧是海南特有的一种地方性剧种,也是海南人的精神食粮,有人美誉为“琼花”、“南海珊瑚”。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并称为岭南四大剧种,是融合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地方剧种和当地民谣曲调发展至今的。琼剧文化,塑造了椰岛的新形象。海南岛依据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历史背景,塑造了琼剧文化发展的每一个脚步。海口是琼剧的源生地,早在宋代,商贸活动兴起,外地剧种开始传入海南的码头。元代时,海南一些娱乐性的活动如劳动山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宗教祭祀活动开始融入琼剧文化。据琼剧史记载:被誉为“琼剧之乡”的安定县,那里的民间艺人平时一边忙着参演土戏(琼剧前身),一边忙着开设教戏馆,着重于培养当地艺人,这是琼剧的萌芽时期,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3),清政府解除“海禁”,准许通商贸易。日本、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等国相继抵达海南,给海南岛经济带来了商机和繁荣,一些戏剧演出的表演,也给琼剧艺术带来了一些演唱风格。直至今天,琼剧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资料显示,琼剧起源于“模仿说”、“外来说”、“土著说”、“宗教说”。琼剧在摆脱了弋阳腔剧目的模仿阶段后,逐步有了自己的剧种特色,曲词和道白完全使用海南方言(经常颠倒语序,海南的方言有官语(中州正音)、东语(似闽音)、西江黎语(似广西梧州音)、土军语、地黎语(本土音),既有汉语、壮侗语和葡瑶语,还有占语。普通话的韵母有三十八个,而海南话却有五十五个韵母。在现存的中国戏曲中,琼剧是为数不多的继续保留有宋元以来戏曲音调的剧种,琼剧的声腔以音乐的中板为主,有正线、内线、外线和反线。剧本结构较重故事性,常以“大团圆”结局。
琼剧《下洋田》是既改革开放与新时期琼剧的又一阶段,即琼剧发展的第八个阶段——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新世纪琼剧。琼剧《下洋田》由罗怀臻担任编剧、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曹其敬执导,舞台美术家刘元声、作曲家汝金山和形体表演、灯光、服装、化妆等都是富有丰富经验的演职人员。“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与海南省琼剧院结缘,并应邀来海南考察采风。在海南文昌,罗怀臻被一位年迈阿婆坐在椰子树间吊床上充满期待的目光所震撼。经了解,他得知这位老人新婚不久丈夫就下了南洋,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老人的沧桑经历在剧作家心中跌宕起伏,触发了《下洋田》创作灵感。开创性的表现了琼剧的当代人思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落叶归根思想的集中体现,给琼剧艺术的发展带来的转机。这部剧在杭州、宁波演出时,获得“第三届全国地方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2009年8月底,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在京演出,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在场观众给予了高度评价。2009年12月在厦门演出时,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艺术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下洋田》采用编年体的结构方式,以海南侨乡文氏家族三代人的命运遭遇为线索,既大开大合又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中国人从“下南洋”到“下海南”的历史巨变。第一场剧目是在1918年的海南。主演演员张卫山饰演文昌。开场音乐似电视剧《红楼梦》中音调,带给观众凄婉、柔和、辗转的小调感受。开场白:“这是家族史,一段延绵的苦难史,奋斗史。故事从主人公祖辈说起,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南洋华侨或华人,海南人下南洋,一代又一代,明知九死一生,可还是要走,因为海南人,穷啊!”剧目开始时给观众的感受如同回到了民国时期,海南岛上人民窘迫的生活,阿龙、文昌是第一场剧目的主人公,他们是家里的劳动力,壮男丁,无奈之下,他们舍下新婚三个月的妻子,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国家打工、创业。这是他们离开家乡时难舍难分的场景,不禁让人心酸。这不禁让我们感受到这是在走西口、闯关东后人类的又一次大迁徙。剧中唱到“郎下南洋侬断肠”,剧中主人公文昌刻画较为突出,文昌心中实在不愿离开家乡,迫于这些年的积蓄全部用于安葬父亲、修房子、娶媳妇还欠下了债。曲调上重复出现的音乐旋律dol re 升fa mi re表现了主人公心中纠结不堪的心态。唱词中结尾部分唱腔运用了海南特有的拖沓唱腔,意在突出海南特有的地方唱腔。临行时难舍难分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夫妻约定,五年后返乡相见。
第二场剧目是1928年在新加坡。此时的文昌是新加坡的一个小店老板。文昌在新加坡街头走投无路时被一个叫星姐的女人所救。星姐让文昌在家中做伙计,文昌把星姐的小店办得越来越好,生意越来越火。在长期的接触和生活下,文昌渐渐喜欢上了仁慈般的心肠、开朗豁达的心胸的星姐,星姐也喜欢上了文昌,并非文昌不嫁。两人在新加坡从此过上了日子。文昌的老婆琼娘在苦苦等待文昌十年后,典地卖房,乔装改扮成男子,渡海寻夫来到了新加坡,遇见了另一位同文昌一道来新加坡的老乡阿龙,此时阿龙因采锡矿,不幸伤残成残废。二人几经周转,琼娘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丈夫文昌。文昌把事实告诉了琼娘:星姐是文昌的救命恩人和生意合伙人,星姐已于文昌同居并怀有身孕。琼娘告诉了文昌海南还有他的儿子,如今已经九岁了,文昌异常兴奋,想要回到海南探望儿子,星姐偷听了他们的谈话,想自己独自留在新加坡把孩子抚养成人,可是琼娘和文昌放心不下。眼前的一切让他们三个人不知所措。最终琼娘只得独自痛苦返乡。这一场演出非常凝练,不同阶层人民的衣着和形态、体态、人物语言,生情并茂的展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唱腔音乐,采用与传统戏曲综合的表现手法,唱词紧凑有序,音韵采用琼在艺术塑造上下了一大番功夫。原本琼剧演唱多用唇、舌、牙、音,所以发出声音较为稀松,波音的颤动幅度较小。这里加入了多种戏曲表演音调,声音表现力极为动听,另外从人物形象鲜明的塑造剧方言音韵和新的音乐技法完美结合。舞台艺术整体博采众长,融合了现代戏剧唱腔,音乐和对白,精湛有力的表现了作品的实质内容。endprint
第三场是1938年在海南。文昌把琼娘和阿龙接送上轮船,文昌继续留在新加坡打拼,靠着自己聪明能干,文昌在星姐的帮助下,投资实业,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火,十年时间,阿公成了新加坡有名的富商。可文昌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海南岛。十年后的一天,文昌带着星姐富贵回乡。文昌此次回乡,本想着光宗耀祖,乡里乡亲很是亲切、喜庆。可没成想亲生儿子不愿认他。儿子的所有怨恨积攒到一起,在一天躲着不愿见到父亲的时刻,被拉去赌场,结果砍伤了公安局长家里的儿子。公安局长连夜追缉了阿亮,无奈之下,阿亮只好跟随父亲去了新加坡,而琼娘又孤苦伶仃的一人依旧在海南生活。这一场戏剧不难想象演员们的各种无奈的唱腔和表情、舞台技法有着怎样的难度和高度。舞台上,演员们把人物内心和现实世界的残酷表演的淋漓尽致,这部琼剧意在让人们不禁感叹琼剧艺术不乏现代剧的步伐,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海南人们是多么无奈之下选择了下南洋这样一个决定。
第四场是在1942年的新加坡。1942年初,日本攻占了新加坡,把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实行各民族分而自治。中国侨民只要有新加坡籍才不会被日本人逮捕。海亮在一次搜查中,文昌和星姐让海亮快逃离新加坡,踏上返乡的路途,可没成想没有躲得及日本人的子弹...
第五场:1980年的海南。文昌带着儿子的骨灰回到琼乡已是相隔这里四十二载,守望多年儿子和丈夫的琼娘,却只见到了儿子遗像和骨灰盒,琼娘得知儿子是在反抗日军首查时被枪杀的后,悲痛欲绝,文昌和琼娘都知道海亮是他们的好儿子,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文昌对琼娘说:海亮对得起家乡,对得起祖宗。
无论经过多少代,无论经过多少载,无论身家在何处,无论沉浮与荣衰,你的根,你的脉,你的情,你的爱,生生不已都在脚下的土里埋。文翔(文昌的孙子)道:中国是我不断地根,海南是我永远的家,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炎黄的子孙!
这部琼剧感人至深,发人肺腑!剧终虽然不是完美的大结局,但发人深省。在当今时代,有多少仁人志士因各种原因离开本土,游走他乡,心酸的往事我们不再重提,可我们依恋的永远是生我、养我的土地和人民,这一点亘古不变!
这部琼剧在现代戏的演艺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革新,在保留了琼剧本色的同时融入了唱腔、舞台、音乐等的一些创新元素。改变了以往琼剧唱词和冗长拖沓的表演风格,改成说、唱、道白为一体的模式,拓展了思维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得传统性和现代性完美结合,让观众耳目一新。琼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意在弘扬我国传统琼剧艺术,一个优秀的剧种的生存、发展、提高需要市场上的传播和推广,我们要尽可能的将优秀的琼剧艺术传播出去,让琼剧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种。
参考文献:
[1]赵康太.琼剧文化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2]邢纪元.海南琼剧史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3]张军.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林日举,黄育琴,李琼兴.海南民族概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5]谢成驹.时代召唤琼剧创新——现代琼剧《下南洋》开排[J].今日海南,2009,(03).
[6]王晓樱,魏月蘅.琼剧《下南洋》享誉岛内外[N].光明日报,2010-06-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