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发展视角下的古诗词歌曲创作

2014-08-20戴于吾

艺术评鉴 2014年13期
关键词:作曲古典旋律

戴于吾

歌和诗在我们古代是统一的: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用诗来表述心志,用歌唱出来抒发诗的情怀。

诗三百,皆能歌;国风和后来的汉乐府都是收集来的民间歌曲,唐代唱诗,蔚然成风;词根据一定的词牌填写,词牌本身就是音乐的结构形式,所以词大都可以入乐。可惜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古代歌曲的曲调均已失传,保留下来的仅仅是它们的歌词部分。后人如果为古诗词配上曲调加以咏唱,既符合“歌咏言”的传统,也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

五四以来,我国几代作曲家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中,从不同的创作角度和审美观点对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进行过不同的尝试,有了不少成果。

十九世纪20年代,青主在德国留学时根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了《大江东去》,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首古诗词歌曲。后来他谱写的《我住长江头》(李之仪词)也很有影响。30年代,黄自也谱写了几首古诗词歌曲,其中《花非花》以简洁素雅的笔调、深情优美的旋律而著名。1946年,谭小麟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运用亨得密特的现代作曲理论体系写下了表现中国民族音乐气韵的无伴奏合唱《正气歌》(文天祥词)。

新中国成立后,为古诗词谱曲的作曲家更多了。

比较突出的,是黎英海谱写的《枫桥夜泊》(唐.张继诗)、《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诗);另外,罗忠镕运用十二音序列这一现代作曲技法,结合诗句吟诵的声调创作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也颇具特色。

大型作品有:李焕之的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金湘的民族交响组歌《诗经五首》,香港作曲家屈文中的合唱组歌《李白诗四首》也很有影响。

当然,这些年得到更多业余合唱团排练和演唱的作品,要数瞿希贤改编青主的《大江东去》、王震亚改编的古曲合唱《阳关三叠》(王维原诗)以及田丰改编的古曲《满江红》(岳飞词)了。

进入新的世纪,谷建芬的新学堂歌 古诗词歌曲20首于2006年推出,凭借着教委的推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

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开始,尝试为古诗词谱曲。我在音乐学院学习了一些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但要表达古诗词特定的情绪和意境,就要力求古诗词歌曲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古代歌曲的旋律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得而知。我思前想后,得出了这样的一个推断:古代歌曲也许并没有真正失传,而是流落民间,滋生繁衍——因而,在谱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民歌、民间音乐包括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某些音调和调式。

我对古诗词歌曲的定位是:格调要高雅;同时,旋律要简练、上口、悦耳,能让人们听得懂、记得住,受到感染。这就是“曲高和且众”。 格调低俗是不行的,和古诗词风马牛不相及;但作品如果没有了可唱性、可听性、不易理解,不易记忆,就难以推广,难以受到群众的欢迎。

我先后谱写了五、六十首古诗词歌曲(包括独唱、合唱、儿童歌曲),最近还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片段)谱了曲,希望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欢迎朋友们提出批评建议。

古典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汇集了先人们的精神气质、创作智慧,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其中。由于古典诗词兼具形、声、韵、律等多种美感,因此,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并不仅仅是单一地传承古典诗词,更是要把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质、文学意境、审美特征、旋律音韵等多个元素集合在一起。采用多种方式普及和传播古诗词,在继承中寻求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曲古典旋律
春天的旋律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邀你来我家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作曲心语
George Gershwin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