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元素在声乐艺术中的解读
2014-08-20卜亚明
卜亚明
摘要:汉语是我国的母语,其声调的抑扬顿挫与歌唱的发声特性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语言的发音特征影响着歌唱的状态,它是歌声形成的语音基础,语言是联系的纽带,声乐演唱与语言风格的密切关系成为声乐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就声乐演唱而言,歌唱就像是给语言加上了音乐的装饰,以其音调、腔调及语调等方面的特征与声乐演唱的发声形成了连带关系,揭示声乐演唱风格与语言特征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声乐 语言 音调 腔调 语调
音乐是人们进行情感抒发和思想交流的一种艺术性语言,人们日常交际的语言是“抽象的概念”,而音乐语言是“抽象的具象”,作为音乐的具体形态的声乐艺术也是如此,它虽不同于人们日常交际的话语,但它也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形态上所形成的,声乐演唱在发声原理上是以语言的发音为基点的,对语言进行了美化与加工,它具有形象性,而且声乐语言的创造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声乐艺术是音乐与人类语言的结合体,它在发音特征上与语言的音调、腔调及语调等众多因素有关。因此,了解我国语言语素的与声乐发声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歌唱的技能,也是声乐艺术得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语言的音调是声乐作品音乐性的基础
音乐是人类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共通语言,它带给人们的一般感受是共同的,传递着同样的信息。每个人都与音乐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在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世界上许多音乐家创造出形态各异、风格有别的音乐体裁,其中人们最为普及的就是声乐了。
古人云“言之不足,长言之”,在声乐作品中这种语言的特征被特别夸张地表现出来,而这只是在“朗诵”的阶段,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有了音乐的加入使语言增添了情感性和艺术性,声乐作品就是语言与音调的完美融合。
汉语是人类最古老、最具独特魅力的语言之一,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语言的表情音调有高低变化和抑扬顿挫,也正是它的这一特征使自身具备了很强的音乐性。
汉语中的音调是由声调与语调构成的,它的高低、强弱的变化使其产生了很强的音乐性,这就使音乐的音调与语言的音调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相互转换,“语言音调”能够为“音乐音调”提供创作思路,以语言的特征创作出声乐作品;同时,“音乐音调”也可以使“语言音调”进行更好的表达,能够更加形象地表达语言特征。
我国的歌曲数量众多,而且很多作品研究价值较高,这与“汉语言声调和音乐音调”的完美结合是分不开的。中国民族声乐在语言与音乐表现力的结合上极为讲究和精妙,唱词与音调的融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浑成天然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系统的、全面的分析“音乐音调”与“语言音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出有关音乐艺术的普遍规律。
二、语言腔调的差异性促成了声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形成的民族方言复杂多样。这些各异的语言与本民族的音乐风格息息相关,民族语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也使民族音乐的风格也相对稳定。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其声乐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语言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我国这种地域性语言腔调的多样性决定着我国声乐作品形态的复杂性及声乐风格的多样性。
(一)以“京腔”为代表的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即我国北部地域的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狭义的北方方言指华北一带的汉语方言;广义的北方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定义的北方部分语言的统称,自元代以来,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向来官场上都使用北京话办事交际,因而亦有有“官话”之称。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地位和影响突出。目前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汉族历史上,北方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文化方面,从宋元话本、元曲至后来的明清小说《西游记》、《儒林外史》等,都是在北方话基础上进行创作而成的。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朴实、豪放,共同特点包括:古全浊声母清化,北方方言内部语法虽然具有较强的统一性,但由于涉及的领域广泛,形成了一定的局域性,产生了不同的腔调。这种细微的区别形成了语言与音乐风格色彩多样性,于是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调,如:《北京的桥》是一首富有京腔京味的流行歌曲,民族特色也十分浓郁;另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前门情思大碗茶》,它巧妙地将北京琴书的唱腔音调融入到歌曲之中,整首歌听起来朗朗上口,富有“京腔”韵味。这些声乐作品都是以北方方言中的特色语素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在演唱这类作品时就要首先把它地方特色的语言腔体与声乐的歌唱技巧紧密结合起来,否则难以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容。
(二)以“吴语”为代表的南方方言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它以上海话为代表,是我国官方定义的中国七大方言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北部,约有一亿多人口,仅次于北方方言,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来看,“吴语”与中古华夏雅言极为相似,它的八声调就是古汉语所延续下来的。在现代“吴语”中还能找到许多古音因素:全部浊音,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尖团音分化,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
与普通话相比,“吴语”的语音、语调、语境都有较大的差异性,在词汇和语法运用上也不同。“吴语”强迫式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其他各方言的重大区别。“吴语”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因此,有“醉里吴音相媚好”之说。
自东晋开始,由于文化的大融合,“吴语”不断受到中原文化的冲击,接受了中原汉语的影响。明清以来出现的用“吴语”创作而成的昆曲、弹词及江南小调,这种南方方言以其特有的发音韵味映射出我国地方风格的声乐形态,显示了“吴语”在我国声乐多样性形态的发展中的文化艺术价值。endprint
三、语言语调的变换是声乐艺术韵律产生的来源
汉语词汇繁多,层次分明,词义多变,除此之外,汉语最具魅力之处还在于由它的四声语调带来的语音韵律。汉语语调的抑扬顿挫,使其与乐曲旋律的上下起伏紧密联系起来。这在我国古代就有人对此有所觉察,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以诗词格律这种音乐性的语言探索运用,他们所创作的古诗辞赋如同歌唱一样,抑扬顿挫,语调优美。我国诗词的格律呈现了声调的高低与长短变化多样,它的这种音韵的变化运用与声乐中的旋律的变化形成了对应关系,声乐中对这种语言语调的借用形成了不同的节奏韵味,把语言和声乐艺术相互联系起来,使我国的民族声乐产生了较强的民族风格。
在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论述中,认为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要依据语言特别是诗词中的平仄规则,才能演唱得字正腔圆。尤其是反映在我国的戏曲唱腔中,这种语言声调与平仄起伏严格遵守规范的范例十分普遍,如在昆曲中这一特征就特别明显。我国古代的词牌也供人演唱,所以作词人在语言运用上也要遵守与曲调相适应的平仄格律,如:歌曲《沁园春》、《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人所做的语词也要求符合平仄的规则,才能使词与音乐很好的结合起来,最终产生得到认可的声乐作品。在现代的词人也有为固有的曲调填词的作品,比如由当代著名词人王健为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填词的歌曲,创作者就是依据乐曲中旋律的起伏,考虑声调平仄特征,把与之意境及平仄对应的歌词填充于优美深沉的歌词,填充于曲调之中,从而创作出歌词语调与音乐旋律相匹配的声乐作品。
声乐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声乐演唱中,要真正做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就要深入把握唱词的语调与音乐旋律走向的关系,这是对歌唱者更好地吐字归韵、情感表达的基本艺术要求。我国根据汉字的特点建立了传统的发声理论,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如何让声音通过唇、齿、舌、牙、喉这五个部分,这就是做好发出正确语调的必要条件,科学运用与掌握正确的吐字、咬字及发声技巧,加之规范的语调关系准确地传达词义,才能将字正与腔圆协调的融合在一起,使词的语调和音乐旋律的进行协调起来,共同构成完整的字声效果,创作或演唱出更富有感染力、更容易流传的声乐作品。
四、结语
声乐是人类语言的艺术化形态,这不仅是声乐语言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应,也是因为声乐来源于语言,与语言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声乐是具有时间性、音响性、语言性的艺术,它立足于人们的语言发音特征,以语言的音调、腔调及语调为基点,形成了多种风格各异的声乐艺术形态,在它的流动音响中体现出不同的声音造型,创造各种艺术形象,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生活与思想情感,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主题意义。声乐艺术的风格由多个方面因素构成,不同的地域、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体裁形式;以及不同的创作者、演唱者,其声乐艺术的风格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声乐既是音乐文化的艺术化,也是语言的艺术化。深入了解声乐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把握语言因素在声乐艺术中的基础性功能与作用,是提高声乐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锐.音乐音调与语言音调之关系探微[J].音乐艺术,2013,(06).
[2]常虹.浅析声乐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0,(02).
[3]邹长海.声乐艺术语言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李鹏程.心中的祖国——音乐与文学作品欣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