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姿十四年音乐历程专题
2014-08-20沉默电话
沉默电话
孙燕姿在二十一世纪初始出道,她的歌声至今已陪伴我们十四年了。当数字作为时间刻度浮现在我们的思维,就代言了关于生活的真实与深刻。这十四年来,孙燕姿在不断进步,而华语乐坛,也理所当然向前滚动着变迁的步伐。对于我们来说,孙燕姿的每张唱片中不但有彼此相牵的回忆,还能看到华语音乐宏观、微观的改变,其中的逻辑不难捋顺。如今孙燕姿贵为天后,但我们也清楚,她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华丽的包装和不实的噱头所成——孙燕姿是以踏踏实实的努力获得的这一切,而这也正是我们始终认可并一直期盼她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十四年来孙燕姿的音乐始终相伴,共生同艰。我们对那些歌曲深深难忘,也就是忘不了这些年自己同样辛勤、扎实的步伐。之于孙燕姿,之于我们,在新专辑《克卜勒》发行的这个年头,让我们好好回味一下这五千个平凡而又真实的日出日落。
2000《孙燕姿同名专辑》:世纪初的一道曙光
孙燕姿的出道历程可谓一鸣惊人。但是,也并非第一张专辑就达到了巅峰状态,距离光芒璀璨的一线女歌手地位,唱片公司还是为她留出了发展进步的空间,这是在新人中最值得推崇、借鉴的。2000年凭借《天黑黑》的成功,以及恩师李偲菘、李伟菘的正确指导,大众捕捉到了孙燕姿歌声中的纯挚深情,更惊异于她并不华丽张扬的包装形态。从此《天黑黑》这首歌也成了和“孙燕姿”分离不开的经典招牌,这个女生带着一身的阳光,开朗的笑容,正式迈进了华语音乐世界。
孙燕姿第一张专辑实际叫作《孙燕姿同名专辑》,但因为泛泛的这种概念性质,以及《天黑黑》在大众口碑中的火热程度,导致很多不熟悉唱片的人群一直将其以《天黑黑》定名。另一首主打歌《超快感》也展示了孙燕姿多样化的音乐情绪——开朗、率真,快歌不走流俗节奏,而是以精神上的振奋取胜。一副令人爱惜的瘦弱身材,声音却极为浑厚,还有无可模仿的辨识度,令人咋舌。这张专辑中成为经典的作品不少,包括《爱情证书》、《浓眉毛》、E-lover、《很好》等,为新人姿态的孙燕姿赢得了太多的荣耀和成就。专辑后半部分几首歌曲相对慢热,但仍有Leave Me Alone作为踏实收尾,MV也拍得十分精彩。这一张专辑让人们深深记住了“孙燕姿”这个名字,不论你有怎样消极的揣测,都无法否认她即将在华语乐坛大步前进的事实。她即将成功,人们都这样说。
关于这张唱片值得纪念的事,还有在台湾金曲奖上,孙燕姿和周杰伦的最佳新人之争——周杰伦亦是同年歌迷眼中的优秀新人,而两人的音乐风格相差如此之大,谁输谁赢根本无法判断。但最后,孙燕姿还是以主流市场的巨大成功拔得头筹。孙燕姿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华语乐坛在历经了九十年代浮躁的流行电子舞曲、抒情歌曲的打击后,还是看得到晴朗的天空。这种可能性,真的就是由一个充满希望的女声带来的,一如《超快感》中所唱的“感觉对了,我要出发”。
2000《我要的幸福》:最璀璨音乐的光芒
和首张专辑相隔仅仅半年时间,孙燕姿的第二张唱片《我要的幸福》就在2000年末发行——这种半年就发行新专辑的情况,今天即使再大牌的歌手,恐怕也无法做到了。但在当年实体唱片销量极佳的条件下,只要歌手尚有余力,如此紧张的节奏还是做得到了。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样匆忙中发行的第二张唱片,居然成为孙燕姿历史上最经典、主打歌曲数目最多的一张。此外《我要的幸福》还做了另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为孙燕姿的音乐风格定型。虽然她尚年轻,依然有无穷的可塑性,但该走怎样的音乐路线,是一个歌手应该及时确定下来的,这与每一张专辑“是否还能有突破”没有关系。“突破”是发展概念,涉及到新旧曲风、市场性等多角度问题,而音乐风格是基础,是能否稳定进步的前提要点。这张专辑为孙燕姿写下自己的主流定义,以及适合自己的积极向上、感人深刻的音乐概念,这是一劳永逸之事。
这张专辑中几乎每一首歌都拍摄了MV,也就是说,在半年的宣传期内,每首歌都成为主打登上过榜单。无论是首推的《开始懂了》、专辑同名歌曲《我要的幸福》,还是《相信》、《害怕》、《坏天气》、《零缺点》等主流作品,都在排行榜上停留了非常久的时间。这张专辑持续热销,将第一张唱片留下的新人空隙完全填满,甚至是风格有些另类的《难得一见》、《中间地带》等,也都成为歌迷不能割舍的心头之好。在这个角度上我们看到,所谓“歌手音乐风格的确定”并不是说你只能唱哪一种歌,或者说你只能维持主流抒情、抑或摇滚等曲风的狭隘定义,而是歌手要将自己的唱片议题、音乐情绪、受众群体维系在特定的范围并持续深入,而不是以“谋求发展、寻求突破”为理由而迷失自我。至于摇滚、电子等元素定义,只是歌曲色彩、技术上的从属,并不是对歌手风格理解的评判。毕竟,歌手是不能被音乐技术元素决定的,而是要看怎样的音乐情绪适合自己。
最后一首歌曲《星期一天气晴我离开你》是一首传唱性相对较低的作品,但在《我要的幸福》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开始懂了》、《害怕》等作品。它与第一张专辑中Leave Me Alone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演唱情绪最大化,让人听到这个瘦弱女生身体中异常强大的音乐能量。所以,孙燕姿绝对不是那种只能被第三方包装、失去自我灵魂的唱歌机器。从第二张专辑中,大家都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唱片中收录两首钢琴弹奏Demo,都是孙燕姿自己谱曲,这预示着,将来的唱片中必将出现她的个人创作。
2001《风筝》:一线女歌手地位确定
这张唱片遇上了很多有趣的事——譬如大陆引进音像出版物上的繁体字都要统一改成简体字的规定。也是从这一张专辑开始,孙燕姿的名字开始正式成为华语乐坛不得不关注的对象,而且是动态性的“时时刻刻”。当然,《我要的幸福》所造就的音乐地位已然显赫,但《风筝》是孙燕姿第一张从专辑尚未发行,就得到媒体全方位关注的唱片。
正如预想的那样,《风筝》专辑中开始高调出现孙燕姿的创作。虽然第一张唱片中的《很好》就是由她自己作曲,但当时并没有作为宣传点。由第二张专辑中的钢琴Demo On The Road改编而成的《真的》,以及全新作曲的《任性》,都作为推荐的重点,以展示她优秀的创作才华。这两首歌并非简单的泡泡糖式旋律,而是以耐听、慢热的姿态呈现,属于愈听愈有味道的歌曲类型。在这张专辑中,出现了孙燕姿最经典的曲目之一《绿光》,一经推出引起空前的流行力量,占据排行榜长达一年时间。《绿光》不但歌词涵义积极向上,旋律更是动感抓人,演唱起来朗朗上口,还有Rap复合其中保有新意,在当年孙燕姿的音乐形态中,算是一次市场和音乐性双赢的突破。但总的来说,与《我要的幸福》专辑大幅度的流行性相比,《风筝》中的曲子大多是慢热而低调的,并非一次就能霸占耳朵的主流派别。比如《任性》、《逃亡》、《不是真的爱我》等等,都不像《害怕》、《开始懂了》、《坏天气》有那种一气呵成的主副歌段,不是中间出现大幅旋律转折,就是采用颇有难度的处理方式,导致作品传唱度略有下降。但这只是一个层面的细节,并没有影响《风筝》的整体成色,而事实上,慢热的作品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反而是不能忽视的经典。endprint
这张专辑中的《我是我》是与同年唱片公司的新人乐团ZIP合作的。曲风摇滚激昂,编曲略显聒噪,在孙燕姿的唱片中算是头一遭。但实质这样的风格并不适合孙燕姿,就像数年后与F.I.R合作的《第一天》那样,这首歌也理所当然地没有红起来。但是,这件事表明孙燕姿居然已经有了“提携”新人的资格,虽然出道仅两年,她已经正式跻身一线女歌手的行列。
2002《Start自选集》:最成功的翻唱专辑
在《绿光》的流行热度还没有散去之时,2002年初,这张出人意料的《Start自选集》就突然进入了歌迷的视线。可以说与这种毫无预期的情绪所相对的,就是这张翻唱专辑最后造成的巨大影响力,极具戏剧化色彩。这张唱片由十首孙燕姿珍爱的歌曲组成,来源或新或旧,中外歌手皆有。我们首次感受到孙燕姿强大的英文经典驾驭力,而在第一张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孙燕姿式”演唱能量,也再次破茧而出。而为什么说这是华语乐坛新世纪以来最成功的翻唱专辑——其一,它的选曲忠于演唱者,是影响孙燕姿从孩提时代直至成功出道的历史拾珠;其二,母语本就是英语的孙燕姿,在演唱这些经典的过程里完全没有隔阂,毫无生涩之感;而最重要的第三点,则是这张唱片带来了华语音乐市场新的可能性,并且又是以树形、多角度呈现的:致敬经典、自我意识、风格概念、故事概念等唱片企划点一涌而出,孙燕姿为华语乐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张翻唱专辑让我们看到一个成功的歌手,如何将别人的歌曲彻底变成自己所属。无论是The Beatles的Hey Jude、Tori Amos的Silent All These Years,抑或个性摇滚歌手Alanis Morissette的That I Would Be Good,孙燕姿都有自己独特的唱法,既保留原唱中具有魅力的亮色,又赋予歌曲全新的灵魂与生命。此外,这些歌曲对孙燕姿来说又有非凡的成长意义:如从小听父亲唱给自己的《橄榄树》,与男友共度幸福时光的Sometimes Love Just Ain't Enough,出道前在李偲菘、李伟菘在新人培养期一直练习的《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以及偶像王菲、莫文蔚的经典《天空》、《没时间》等等。在唱片内页中,孙燕姿将每一段深刻记忆都写在相应的歌曲旁边,让这张专辑不但有十足的音乐价值,还成为歌迷第一次贴近她真实生活的渠道。
专辑中依然有孙燕姿的创作Someone,且之前就由郑秀文改编成国语版,收录在自己的专辑中。至此,“创作”成为固有桥段,保留在孙燕姿的唱片中。《Start自选集》的销量不比之前任何一张专辑弱势,可谓九十年代以来,华语乐坛上最成功的翻唱专辑之一。市场性、个人化双赢,在曲风元素等物理方面更激发出新的灵感。孙燕姿的音乐可塑性被全方位打开,《Start自选集》成为其音乐历史上的又一巅峰。
2002 Leave:音乐风格璀璨绽放
宏观说来,孙燕姿的第五张唱片Leave是一张各方面都非常“重口味”的专辑。就曲风而言,摇滚、说唱、电子元素开始大量加入,让专辑的流行性、方向性与前相比,都有一点横向的移位。或许,当时的唱片公司穷思竭力,略有一点向国际轨道靠近的想法。但终究,这个想法没有贯彻到底,也很难说它到底适不适合孙燕姿。甚至专辑中的抒情歌曲,只要编曲有弦乐参与的,都跟着变得澎湃异常,个中桥段编得无比复杂,简直有纯音乐的意思;不插电的小品式歌曲,也都掺入强烈的演唱情绪,让画面感表现得更加浓烈、厚重。当然,唱片公司突然如此紧张兮兮,也不无道理——孙燕姿已经成功发行了四张专辑,虽然个人音乐风格不需要刻意改变,但在音乐技术、硬件保障上,无论如何都需要与时俱进。结果,搞得连封面都赶赴新西兰冰河区雪山拍摄,不过Leave也因此从平面设计、摄影、宣传片、MV都极度精彩,倒是狠狠地满足了歌迷对新鲜感的渴求。
只是,越完美的东西,反而越会让人抓不住重点,这是非常微妙的事情。唱片公司不是没有对策——为了抵御这一问题发生的可能,Leave的做法是尽可能的让专辑拥有“各种”风格,恨不得每首歌都是独立的个体,主动将不稳定的中心彻底打破。像不同时期的单曲拼成整体一般,轨道与轨道的长距间隔,让唱片失去了完整性,但是,也就此顺利避免了重点的缺失,因为每一首歌,此刻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主题,继而,专辑故意丢弃了主题。说到底,这样的做法是很危险的,但孙燕姿依然成功了。
主打歌《懂事》的浓烈摇滚、《直来直往》黑色幽默的说唱、《不同》、《作战》、《我想》各有特色的电子编制、《我不爱》情境忧郁深厚的弦乐演出,以及Unplugged却情绪外放的《一样的夏天》,几分美式乡村风格的Leave,让整张专辑的风格璀璨绽放,精彩异常。在这个时候,所谓唱片主题、专辑概念都回到抽象的定义里成为次要因素,即所谓“回归音乐根本”。虽然Leave从未明示这一点,但想必那是隐隐存在的。但如前所述,这样的做法暗藏危险,在力图完美的路途中将创意做到极致,留给自己的,只会是过高的门槛。第五步迈得如此之重,似乎也给孙燕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003《未完成》:缓冲阶段的平淡
果不其然,孙燕姿的事业压力渐渐积聚,当第六张专辑又在相隔半年后匆匆到来,挤在成熟期的危机变得愈加明显。《未完成》并不是一张失败的专辑,但却因压力下不够专注的情绪变得十分平淡。除了几首尚可的主打之外,大部分慢热作品都无法企及《风筝》或《我要的幸福》的同等状态。再加上广告曲的唐突插入,与日本歌手仓木麻衣莫名其妙的单曲合作,让专辑的统一性支离破碎。没有Leave那般首首精良的完美音乐性支撑,“平淡”就成了专辑唯一说清的主题。《未完成》来的匆匆忙忙,也相对迅速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这张专辑留下的最宝贵财富就是《我不难过》。以这首歌为伊始,孙燕姿掌握了新的演唱方式,而多段起伏变化的歌曲桥段设定,也成了此后专辑中一直出现的典范——主歌与副歌间不刻意切分,抛弃原有的三段式结构,采用循环往复强调表达,整首歌曲不再定义前后与主次,在感情上一气呵成,甚至极富音乐剧色彩。孙燕姿后期的唱片中,一直出现这种形态的经典作品。此外,《神奇》异域风格的编曲也是专辑中的亮点,但因为它实在“突出”,乃至盖掉了其他歌曲的存在感。如《接下来》、《学会》等曲目的编曲样式与其相较,简直到了使人过耳即忘的尴尬地步。《永远》、《休止符》、《没有人的方向》三首颇具个性、各有千秋的冷冽风格值得褒扬,但也因为《神奇》嚣张的主题式开头而失焦,起不到汇聚的作用,唱片结构严重失调。更不用说《未完成》和My Story,Your Song中英双语版本的胡乱安插,整张专辑彻头彻尾地粉碎掉了。endprint
但还是那句话《未完成》只是相对的平淡,只是孙燕姿个人业绩中较弱的一环。若是综观当年的华语音乐市场其他主流歌手的唱片,甚至还远远赶不上孙燕姿这“相对薄弱”的状态。而我们也看得出,孙燕姿的休憩迫在眉睫,一年两张新唱片的时代终要过去。华语实体唱片销量开始衰败,Mp3技术不断翻新涌现,盗版专辑永无休止,整个华语市场动荡不安。那些我们曾以为不会停止歌唱的人,很多都现实地产生了离意。面对时代的齿轮运转,我们伤感,却又无可奈何。
2003《The Moment新歌+精选》:暂别一年的关键时刻
其实,《The Moment新歌+精选》严格说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选专辑”,所以,这张精选集的表象面貌看上去不那么“精”——除了必收的《天黑黑》、《我要的幸福》之外,它收录了大量如《真的》、《永远》、《眼神》、《任性》、Someone、《没有人的方向》此类非首波主打的歌曲,让专辑的商用性很淡。但多了这样的诚意包含其中,它重新强调了“创作”对孙燕姿来说的重要性,对于孙燕姿来说,它有无可取代的意义。就连孙燕姿当年,也称之为个人的“第七张专辑”
此外,《The Moment新歌+精选》也是孙燕姿宣布“正式休息一年”的暂别作品。对于前三年的事业成绩她当然不予否认,但那种一年两张流行唱片的节奏,她似乎是彻底厌倦了。她开始开始想由自己掌握今后的唱片方向,而在这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停下来深思,但作为歌迷都很惧怕歌手有这样的想法。不仅因为我们总是习惯安于现状,更重要的是一旦歌手有了自主自立的欲望,专辑的流行性必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而这种冒险能达到的新收效是我们无法预期的。但我们只能尊重孙燕姿的想法,因为这是她的音乐事业,是她的唱片,是她的未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只能说:“希望一切变得更好”,未来能不能变得更好,会不会等来一个全新蜕变的孙燕姿一切都存在变数。在那一年那一刻,在那个“The Moment”的关键时刻,我们甚至怀疑她到底还会不会再回来。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是冒险。
而这张精选集,居然还是留下一首经典作品。同年《向左走,向右走》的绘本、电影、主题现象开始流行,而新歌《遇见》默然成为其情思的代言。甚至在电影已经被人忘却的今天,《遇见》仍然是堪比《天黑黑》的孙氏经典。其他几首新歌《不能和你一起》、《太阳底下》乃至同名歌曲The Moment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只随着那一年的沉寂,停留在了那所谓最关键的一段时刻之中。
2004 Stefanie:没有惊喜的回归之作
令所有人欣慰的是,一年后孙燕姿遵守诺言,带着崭新的面貌归来。对她休憩的担忧终于不再,重振旗鼓高调复出,也没有如最坏的预想,交出令人失望的答卷。但是,这张Stefanie终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孙燕姿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它只是带来了一个再度精神饱满、敢于重新起跑的孙燕姿。就像第一首歌《奔》中所表达的那般积极的状态,让人回忆起《超快感》勇敢出发的久违味道。若要在这张专辑中寻找什么惊喜,期盼有什么回归盛礼的话,就显得有些勉强了。而且,这一年华语乐坛已进入严重的市场异常,孙燕姿所能做的仅仅只是挽回一点商业销量而已,并没有以一个天后的姿态达到新的高度。当然,在歌迷的心中,或许她的归来就已经足够了。
但实质上Stefanie是暗藏了一些企图的,只是没有成功做到极致而已。首先,专辑结构并没有照搬从前的模式,且就编曲而言,每首歌都有一种新鲜乐器做主调,颇有诚意。《祝你开心》、《同类》、《种》、《反过来走走》都有别出心裁的配器安插,但是即便词曲上乘,也没有经平淡的编曲凸显出来。硬要说突进的作品,唯有《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反之旋律性又太弱。整张听下来,会让人觉得有些困惑——找不到从前的经典模式,新的做法又不够成熟,所有让耳朵一亮的点,都不至于到震慑人心的程度,仅仅是“做了”而非“突破”。只属于孙燕姿的音乐没有做出来,是问题的根本所在。Stefanie只是做了一次合格的回归,仅此而已。就像专辑结尾由她自己创作的同名曲Stefanie虽感人,但也让其他散曲显得更有填置感一般,专辑整体失衡。
当年在这张唱片发行之前,公司为其制作了专门的网页,将《我也很想他》等三首歌曲的原创Demo发布试听。那时确有惊喜,尤其是《我也很想他》歌词讲述的故事令人心碎动情。正式版虽然修改了部分歌词,但没有改变歌曲动人的韵味。《同类》亦是,一句“这世界孤单得很/需要另一个同类”猛戳歌迷的软肋,每每弄得泪流不止。所以,孙燕姿尽管没有惊喜,但亦不会走到令人绝望的地步。只是有些困惑、迷茫,带着时隔一年的生疏,以及大环境下试图突破却力道不够的遗憾。
2005《完美的一天》:不被理解的艰辛
其实与Stefanie相比,或者说与任何一张孙燕姿的专辑相比,《完美的一天》都是在“突破”这一点上付出代价最多的,同时也是胆量最大、市场牺牲最多的。这张专辑试图改变孙燕姿传统的音乐形象,而不只是如上张回归作那般浅尝辄止,制作方向、唱片概念上都有着强烈的野心。比如找来贾敏恕制作主打歌、参与创作就是最大的惊喜之一,由他所作的同名歌曲《完美的一天》有着异常丰沛的感染力,编曲也有几分电子与流行摇滚结合的精妙。但是,这张唱片最终的收效却令人咋舌,甚至比Stefanie的市场口碑还要糟糕,这种付出与收获的不平衡实在是有些荒唐。
唱片中确实有那么几只害群之马:譬如与F.I.R、五月天合作,聒噪异常的《第一天》,由林夕创作不知所云的歌词,导致孙燕姿理解无力的《眼泪成诗》以及失败的翻唱作品《心愿》等等。但整体来说,唱片在风格最大化的方向使出了极大力气,试图改变上一张专辑半调原味的枯燥感。如词曲上乘的《流浪地图》、《隐形人》;编曲新颖的《另一张脸》、《梦不落》,都是孙燕姿从未尝试过的风格,当然,还包括自己创作的《明天晴天》。这些歌曲不仅是在编曲里加入一个新乐器那么简单,然而它们最终都被无视,像主打歌《完美的一天》那样不被大众理解。《第一天》、《眼泪成诗》反而成了流行作品被首推,歌曲生命想当然非常短暂,不但容易听得腻烦,也理所当然无法深刻咀嚼。最终它们成了整张唱片的代言,将所有歌曲一起拉下水。这张专辑的情势最后变得复杂、尴尬,越来越多的问题浮上台面,孙燕姿还要怎么唱?这种问题紧跟着浮现出来,谁也没有想过。endprint
即便到了今天也可以说,若听孙燕姿曾在哪一张唱片中试图改变过,那就是《完美的一天》。若有人在今时今日抱怨孙燕姿曲风没有突破,那么就请回味一下那个苦涩的2005年,曾经那张充满可能性的《完美的一天》吧,是大众没有给予孙燕姿机会,才造成了今天的结果。但也难说,对或错都造就了我们的今天,而改变也未必就是好的。假若当时事有不同,即使新鲜一时,今天的孙燕姿将成为怎样的歌手,依然无法预期。
2007《逆光》:天后地位重整旗鼓
无论如何,孙燕姿的光芒在这一年终于正式回归。经过三年两张专辑的低谷沉浮,换了新公司的孙燕姿凭借一张真正完美的唱片《逆光》,彻彻底底赢回了属于自己的天后宝座。不但赢回了声誉、赢回了市场,最重要的是赢回了早期孙燕姿的那股音乐力量。这张专辑可谓集结了全部孙氏音乐的优点:慢热的情感、深刻的内涵、成熟的曲风、技术的尝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样算起来,歌迷可是从2003年就开始默默苦等,四年磨一剑,终于得到最有价值的一张孙燕姿唱片。
首波主打《逆光》在唱片开头就铺设了最成熟、最经典的抒情路数,像打开往昔那道熟络的情感之门,先踩在正确的位置上,引导我们开始一场聆听之旅。同时专辑还原了《我要的幸福》运用序曲和结束曲的做法,In The Beginning和Afterward让歌迷万分怀恋。主打歌《我怀念的》采用了《我不难过》的经典演唱模式和分段方法,即没有特别分割的主副歌段落,而是反复回溯,推进情绪高潮。同时,将歌曲音调逐步升级,慢慢进入摇滚般的癫狂,直至高峰戛然而止,归入爆发后的冷静与沉寂。另一首更为激昂的《飘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但加入歌特风格,连情绪高潮也达三次之多。求新方面,《爱情的花样》很像Stefanie中的《反过来走走》,但编曲在新颖纷繁的基础上握住主线,形散神不散,旋律要动听得多。《需要你》、《漩涡》两首久违的慢热式歌曲,让专辑有一再循环的理由。而《安宁》也找到了《一样的夏天》那般Unplugged的醇厚味道,优雅动人,韵味久久不散。
这张专辑中的《梦游》和《咕叽咕叽》两首歌曲,让音乐充满时代感。编曲深谙童稚色彩,节奏快而不躁,均作为主打推荐,音乐和市场价值双赢。也就是说《逆光》不但有贯彻成熟的经典情思,还有不甘落后的时代意念。毕竟在当时2007年的华语乐坛,市场惨状已不能用“不景气”这类词语来形容了,不如说是“几近崩溃”才更为恰当。我们已完全不能期待实体唱片业还能再造从前的辉煌。所有的办法都想用、所有的创意都要上,而完全没有时间考虑输赢的分寸。那么《逆光》此刻的惊鸿一瞥,是否能够永驻?我们当然不奢望时光能返回到一年两张唱片的年代,但至少孙燕姿还是带给我们最后的一丝光芒,最后一点珍贵的希望。
2011《是时候》:像久违的恋人归来
令人再度叹息,自《逆光》完美战役之后,孙燕姿居然又沉寂了四年。对于热爱她音乐的人来说,这样的时间刻度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我们可以等待一年,两年,但四年的概念,很像一个歌手真正产生了退隐之心。四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比如忘怀一段曾经深刻的恋情。多年陪伴我们成长的孙燕姿,未尝不像一位风雨相随的恋人。想起《The Moment新歌+精选》仅为一年的休憩,《逆光》之前备战两年的能量积蓄,选择在事业巅峰时刻休息,象征了很多无法说出口的个人情绪。十年的事业压力,或许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吧。她选择了真正的“休息”,恋爱,结婚,投入家庭,也给了我们大家思考的契机——孙燕姿的音乐之所以感动我们,内外兼修的本质才是关键。很多歌手都声称在用生命演绎音乐,但唱出的依然是缺乏生命的靡靡之音,没有真实的情愫。而孙燕姿与众不同,她令人感同身受,所讲所述近在咫尺,没有不知所谓的空泛,没有脱离现实、不着边际的虚浮。记得2003年离开时她说:“我需要休息,需要回归生活。”所以,只有依然还在热爱生活的歌者,才能获得大众的信任与共鸣。
带着《是时候》再度归来,首支单曲《世说新语》就涵盖着这般心智。她似乎也担心人们对其退隐的误解,于是,特别强调这四年收获的心得。歌曲将印度女诗人Sarojini Naidu的诗作Life融入,提升了歌曲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位有政治家、女权运动者多重身份的诗人,诗词中带有强烈的教导含义。“除非你力战过悲伤与恐惧,承受让你梦想破灭的年岁,因欲望而受伤,因倾轧而疲惫,不然你不算真正存在,这就是人生”。这种心绪很适合作为重新起跑的口号。想起她每一次离开带来的遗憾与期盼,每一次复出带来的希望与感动,她用生活诠释音乐,演绎生命;我们用挚情去聆听,回馈人生。《愚人的国度》更将这一中心细致展开,MV以歌剧形式出现,就像把唱片拆开,铺成一条音乐人生的道路。惊觉她这一次原来不是休息,而是更深刻的人生探索。
孙燕姿的确像我们久违的恋人。我们之间必有磨合,必有波折,因为瓶颈与期望而短暂分离,独自反省,却没有断绝羁绊。我们奔驰在无际的人生道路,不能因过分追求而放弃沿途休憩的港湾。如《世说新语》的歌词所讲:“有那么一天,时间停止了,才发现心自由才能快乐。这种感动我记得,像出发的那一刻。”懂得停下来回望与思索,才不会忘掉自己奋斗的初衷。
2014《克卜勒》:你要的幸福终于到来
就像我们在《我要的幸福》那张专辑中提到的那样,对于孙燕姿的音乐,我们从不纠结音乐性的突破和改变。虽然在《完美的一天》时期有过挣扎,但那是唱片公司在市场环境下苦于迈步的尝试。我们一直习惯享受的,只是孙燕姿赋予各种新旧风格的演绎方法,喜欢她的声音处理,喜欢她在起落安置中非她莫属的特征,将作品个人化的深深魔力。我们追求的重点,往往不是音乐如何影响她,而是她如何驾驭这些风格。多年过去,我们还有没有当初听音乐的心情,也是影响最终评价的攸关要素。华语音乐在形式、内容上看来永远难以焕然一新——这十四年,我们似乎终于领悟到了。但我们的心智、立场却在毫不犹豫地大步前进,一切在我们周遭从内至外,都移动得过于迅速。亘古不变的事物变得珍贵起来,一如当年《我要的幸福》所表达的积极与热情。2014年《克卜勒》,似乎将曾经那份对幸福的期待变成了现实。
当听到《无限大》亢奋的节奏时,就像《零缺点》经过多年技术进化,最终被放大穿越至今,一般的喜悦感触翻涌上来。《我要的幸福》有《开始懂了》、《相信》、《害怕》等成熟主流根深蒂固发光发热,《克卜勒》也有《渴》、《围绕》、《尚好的青春》、《天使的指纹》来一一对应。虽然《天使的指纹》有些《眼泪成诗》的影子,但只因传统的喻象让人第一时间产生的反感罢。《尚好的青春》更适合做抒情主打,不但回避了思维圈套,歌词上也显得更加友好。当然,这些批评反过来也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的正向描述。《银泰》、《比较幸福》中渗透的Jazz风情,《错觉》无视瑕疵般浅吟低唱,编曲简单到成为人声背景,却使人感到直侵内心的张力,都很有《我要的幸福》将内里感情在音乐中大加释放的年代情思。习于深掘感情,反复咀嚼品味,仿佛回到了那值得珍惜的年代。
结尾曲《雨还是不停地落下》直白、坦率的词句,沉重而带有些许的颓废,主歌犹豫踌躇的情绪,激愤、亢进,在副歌潮落起伏,延伸出必须坚强面对的正向感悟。这样宏观与微观的结构让我们想起哪首歌?没错,正是《星期一天气晴我离开你》。就像《无限大》之于《零缺点》一样,《雨还是不停地落下》是一个技术更完美、情绪更丰满、指向更正确、思想更成熟、中心更突出、企图更明晰的加强版本。在自信与失落、秩序与混沌、迈步与放弃之间,展现出浩瀚而深邃的内心世界。从这个角度延伸出去,《克卜勒》简直就是《我要的幸福》多年之后一个圆满的进化啊。
十四年,就这样匆匆走过。当我们将一张张唱片打开、关闭,留下的岁月痕迹,绝不仅仅是CD上条条透明的擦痕。我们的时间,我们的青春,都随着这些歌曲,默默涌入自我、世界与宇宙的能量中去。我们自视渺小,但当我们以自我意识面对世界,一切却又是无限大的。孙燕姿的音乐让我们谨记的是有关于音乐与自我的深刻道理。当我们习惯于揪着音乐技术不放,几乎已然忘记当年对待歌曲的纯然。请记住:对于任何音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广度和深度,每一段情绪,都不是别人内心的体验,而完完全全是我们自己的体验。音乐为我们提供介质,将你我面对的内心、精神,与这个无限大的世界紧密相连。回忆你十四年如一日的期盼孙燕姿,其实也是在渴求自己再度感受聆听音乐的幸福,再度紧握那真实、纯挚的自我。那一年孙燕姿曾唱:“我要的幸福,在不远处”。那么同样,你曾要的幸福,今天,也终于到来了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