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2014-08-20陈永亮黄强
陈永亮 黄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界人士对此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管是理论和实践都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还不够。
一、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四点因素
(一)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社会迅猛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国际上各种先进或不良的思想观念也伴随而来,在国内不断蔓延滋长,加之国内原有的不良现象,造成了我国社会的多样变化。中学生这一年龄段,正处于叛逆、渴望独立的阶段,虽然接收能力、效仿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思想、行为能力尚不成熟,对各种诱惑没有相应的抵抗力,不能正确地辨识是非,以致容易误入歧途。
(二)家庭因素
虽然现在科技较为发达,传媒发展迅速,但农村相比较城市,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农村父母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限,对法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认识过于片面,家庭教育方面也相对简单、粗放。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父母对于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能够圆满地给予回应解决,从而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负担。目前,还有好多农村父母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孩子留给他人照顾,这样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三)学习的压力
虽然国家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教育改革,但是最终还是以考试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升学前程。目前,我国人口众多,面对小升初、中考、高考,家长、教师是无比重视的,这毕竟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这样的学习环境,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青春期的烦恼
青春期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时期,中学生的好多变化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然而,我国教育体系并未对这一特殊时期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因此,中学生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学生的青春期逐渐提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对此高度重视。
二、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面对中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机构应积极开设相关课程,教授中学生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技巧,以确保他们能够及时地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并作出正确的调整,从而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得以真正的改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重视环境育人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发展,从而得到智的启迪、体的健美、美的情趣。其次,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开展教室、寝室文化建设等。通过这些做法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教育。第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加强学校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教师应以长者的关心、朋友的诚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解答。第四,实行班级民主管理,建立学生代言人制度,及时收集反映同学意见;设立校长信箱,方便沟通渠道;每学期召开学生代表与校领导交流对话会,让学生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平时加强教师师德修养,爱生如子。
(三)建立家校联系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配合。可见,学校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简单的定期家长会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学校要和家长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学校也要关注家长心理教育素质的提高,帮助家长更加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和家长双管齐下,确保中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中学生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因此,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正确审视自己,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去帮助别人,从而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中学生也是如此,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改掉缺点、弥补不足之处,从而完善中学生的人格。
综上所述,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从这些因素出发,深入分析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坚强起来,最终培养出意志坚强的、具有创造性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性人才。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