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014-08-20盛寅敏
盛寅敏
著名的奥地利教授舒尔茨,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词语具有能够使肌肉放松的作用,这就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心理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探究。
一、激发学习动机,满足内在需求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课堂比较刻板与沉闷,教师大量采用“注入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体育课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导致学生感到体育课堂非常压抑,没有形成相应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烦躁、焦虑、自卑、逆反等不良心理情绪。导致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性;之二是体育动作难度较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三是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激发,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从侧面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排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心理暗示中的动机激发包括内部动机激发和外部动机激发两个方面,内部动机激发注重优化学生个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成就感、自信心等;外部动机激发注重创设各种外部条件,以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外部动机激发是一种外在的激发因素,可以实现对于内部动机的激发,而内部动机的激发,是调动学生积极心理,形成积极心理暗示的主要目的。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通过优美的示范,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篮球教学中去,从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诱导学生情绪,形成积极心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对心理主宰系统产生影响的第一要素是当时的内心情绪与状态,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当时的情绪息息相关。”因此,体育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情绪的把握,实现正确的诱导与调控。例如,很多学生对“耐久跑”心存畏惧,往往在跑完一个800米之后就不想再继续跑,所以教师此时可以运用心理暗示,在学生进行第一次800米跑之后,将学生的准确成绩告诉大家,并详细讲解应该加以改进的地方和相应的跑步技巧;当学生进行第二次800米跑之后,可以少说5秒钟;当学生坚持完第三次耐久跑之后,少报10秒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跑步兴趣,增强学生身体的耐力和持久力。
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承担了诱导情绪的功能,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对身体有利的积极心态,帮助学生勇于面对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从而使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善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采用激励性教学手段,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
三、挖掘学生潜能,激发无意识心理
无意识心理倾向是进行心理暗示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最强烈的观念,也必须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和他的兴趣结合,并且和他个人的情绪、智能和意志以及要求等特性协调。”体育教学不但要发挥有意识作用,还要发挥无意识作用,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有机统一,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心理暗示要求正视无意识心理活动,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有意注意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无意识心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所以现代的体育教学应尽力弥补这一缺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多种暗示方法,启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同时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开展健美操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动作要领之后,让对动作要领领悟较好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当学生全部掌握技术要领之后,鼓励学生自行编制成套动作,然后模拟演练,让学生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获得个性的持续发展。此外,当学生在动作学习上有胆怯心理以及不认真对待时,教师通过一个眼神或者表情,都能起到很好的暗示效果,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以及改正不端正的学习态度;而当学生在学练中表现得很积极或者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教师同样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让学生得到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潜能,
大量体育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意志,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品质,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体育老师,应重视心理暗示作用,并积极使用心理暗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