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之风吹散高考语文复习的阴霾
2014-08-20韦艳红
韦艳红
我想所有参加过高考备考的考生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厌倦、疲劳、烦躁。
它们像化不开的阴霾一样笼罩在学生的心头,让部分学生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高考复习的总体时间较长(有的学校复习时间近一年),对某个专题(知识点)的复习有时都要花上近一个月的时间,似乎每天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其次,学生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加上睡眠严重不足,而每次的努力换来的又是不尽如人意的分数,久而久之,厌倦、疲劳、烦躁等心理便产生。而这种心理对于不太喜欢语文的考生来说,更为严重。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吹散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阴霾,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呢?多年的执教经验告诉我,快乐之风可吹散笼罩在学生心头厌倦、疲劳、烦躁的阴霾。
首先,用教师自身的快乐之风吹散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阴霾。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一个阳光、快乐的形象,也就是不能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不因学生的作业质量、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拿学生开刀、大发雷霆。学生偶尔考砸了,要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多鼓励学生,帮学生找丢分的原因,多挖掘学生的长处,多找学生答得好的试题来表扬。总之,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保持一种快乐的精神,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复习,这样,方可吹散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阴霾。
其次,用信息技术的快乐之风吹散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阴霾。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对此,我便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渴望和热情,通过多媒体教学艺术使学生喜欢语文课,用信息技术的快乐之风吹散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阴霾。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用励志视频作为“诱饵”,奖励学生。记得有一次模拟考,我班学生考了个年级同类班级第一,学生高兴之余要我给他们买吃的。但我认为物质奖励不如精神奖励更有意义。于是我提出给大家观看励志故事视频的建议。学生对我的想法表示赞同。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确实让学生快乐起来,他们观看视频时很投入,视频中主人公或坚强、或刚毅、或勤奋的积极向上的品质激励着他们。之后的每次考试(至今为止),学生们都极其努力,并且都能保持年级排名第一名的好成绩,而我每次也都以这样的励志故事、视频让他们在快乐中享受着。原来愁眉苦脸的他们此时脸上堆满了笑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也更高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第二,给学生的作业或答卷拍照,以此鼓励或鞭策学生。学生平时的作业或答卷,改完后,也许老师觉得有很多知识要讲,可是讲评时部分学生对自己错的地方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反复讲解,学生也很难彻底领悟。这就导致一些问题尽管老师反复讲,而学生却反复错。这时,我和学生商量,不如我们利用相机把他们作业中好的差的各选些作为例子不记名地拍下来,然后在平板电脑中展示出来。这一提议立刻得到学生的赞同。当卷面书写整洁、答题规范而又正确的答卷和书写较乱、答题思路不清晰以及不规范的答卷在屏幕上对比着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可以直观地、形象地比较出自己的长处或短处。这对答得好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快乐、自豪是不言而喻的,而对答得不好的学生,也可避免被点名的尴尬。这样的形式既可达到鞭策学生的目的,又可缓解学生心头因经常答错而产生的烦躁情绪,从而使他们快乐地接受自己的错误,并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快乐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而这也就达到老师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这种做法比起枯燥无味的讲评或批评生动、有趣得多。当这种信息技术的快乐之风在课堂上吹起时,还用担心笼罩在学生心头厌倦、疲劳、烦躁的阴霾不被吹散吗?
第三,用音乐的快乐之风吹散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阴霾。
高三学生的生活轨迹通常被人们称为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深不可测的题海,曾经年少时的轻狂,曾经陶醉过的音乐,此时都已化作浮云,取而代之的是每张长度近一米的试卷,是老师不厌其烦的试题讲评。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高考复习时,完全可以跳出枯燥乏味的牢笼,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复习的乐趣。十七、八岁的高三学生正是喜欢听歌的年龄,于是我从这一点出发,在复习诗歌鉴赏单元时,给学生播放一些诗词的歌曲,如《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赤壁怀古》等,用音乐的快乐之风吹散由种种原因造成的笼罩在学生心头的厌倦、疲劳、烦躁的阴霾。
总之,在高考复习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教师要善于将现代先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复习的内容相互渗透,这样才可以令我们的高考语文复习课充满活力,才能使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强复习效果。
(责任编辑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