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乐学语文
2014-08-20李健
李健
中央电视台前一段时间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把全国人民的眼光再次聚集到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严峻问题上来,人们议论纷纷,许多人认为,电脑的普及让很多人连常用字都不知道怎么写了。其实何止写字,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在中小学同样形势严峻。常听见老师抱怨,学生写的字越来越似“天书”,潦草难辨,学生写的作文越来越不通顺,有的甚至“狗屁不通”,不符合语法规范,不知其所以云。许多中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感悟、理解、分析都越来越不“如意”,老师们感叹“一代不如一代”。这些现象无不指向:学生学习语文不认真,不上心,甚至怕学,不想学了。究其原因是怎样造成的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教师、学生两方面造成的。我曾与一位老师谈论语文教学的问题,他说有一次上语文课,很多学生都各干各的,心不在焉。他就问学生为什么不听课。学生答:课文写的都是哪个年代的事情了?而且都是什么分段、归纳中心,无聊透顶了。老师很生气,他反问学生,不分段,不归纳中心能理解课文吗?那个年代怎么啦?不节约、不艰苦奋斗能干好事业吗?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总结起来,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的原因就是:
1.课文教学乏味,学生缺少情感体验,没能走进文本,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上来。
2.作业过于“专业”、枯燥,或过多过滥,有些学生只能机械地去抄答案,毫不理解。
3.阅读文字冗长,学生看到了后面已记不清前文的内容,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等。
4.学生对作文无从下手,词语贫乏,无话可说,或对作文话题无情感体验,不感兴趣,写起来只能东拼西凑,应付了事。
5.学生未能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不能自觉地主动去学语文,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文。
对此,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必要加以重视,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语文是语言交际的工具,你要与人交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把话说清楚,准确表达你的观点。
其次,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我们买个家电需要看懂说明书,才能了解产品的性能;我们长大后开个店需要向工商部门写个申请书,才能办理;头疼脑热到医院看个病,也需要准确陈述你的病情,医生才好对症下药;产生矛盾需要沟通才能化解……可见生活离不开语文。
再次,学习技能和其他学科也离不开语文,很多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认识、分析、理解其原理,掌握其知识,各种技能也各自包含有各自的原理和理论,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
可见学好语文有很大的意义,它不仅是考试升学的需要,更是我们长大成人所应必备的技能。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大多数会端正学习态度,重视语文的学习。然而,要让学生把烦琐、枯燥的语文知识学好还得注意吸引和引导:
1.吸引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词语。我经常给学生讲些生活中字词匮乏的笑话,比如:桂南农村刚踏入城镇化建设的时候,有个村庄的农民组队到城里搞建设。村里的小王年轻,人又勤快,人们就让他负责后勤采购。小王是读过初中,可不认真读书,字词匮乏,购物入账时常写错别字,用错、滥造词语。每周公布账目,队长宣读时,老有意读得很响亮,诸如“黑油(酱油)2斤!青年母鸡1只!聪(葱)八两…… ”学生们大笑之余,也认识到了词语积累的重要性。我就趁机要求他们正确书写积累些日常生活用词用语,学生们过后还经常互猜、听写,他们对字词的学习就变得自觉主动起来。
2.讲文学故事,共阅科学小品文,改变学生无阅读习惯的陋习,激发阅读兴趣。文学故事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科学小品文有知识性,趣味性,往往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读后讲,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他们往往乐意读,乐意讲和补充,再也不觉得阅读是乏味的事情。
3.学生怕作文,很大原因是作文话题不熟悉,无写作素材。那么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时应先让他们自由写,“ 写我这之所见,写我之所想”。对于命题作文要紧扣学生的积累和兴趣,比如以童趣、童乐、童心为主题。比如学生最易表达最想表达的内容“最快乐的……”“最喜欢的……”“最难忘的……”等等。同时也可先观察后写。观察自然、关注社会,猎取积累感兴趣的写作素材,然后再安排写作。学生慢慢会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4.授课前充分备课,适当选取背景资料,诸如情景图片,场景音乐等,上课时极力渲染,营造情境氛围,艺术地授课,让学生快速切入课文的情景中,与作者感同身受,受到感染,从而理解文本意图,体会作者感情,让课堂充满情趣而不是枯燥乏味。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肯动脑筋,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想方设法调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学生,学生一定会慢慢地喜欢上语文的。
(责任编辑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