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生背诵效率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4-08-20范治忠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组长诗文语文

范治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学习语文就要在小学、初中阶段多多阅读、背诵一些精美的语言材料,以提高自己的语感。而我们的学生,多数对于背诵积累都比较被动,死记硬背的比较多,对所背诵的诗文篇章缺乏热情,更难以内化积累为自己的语言,将之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语言表达中。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背诵不是简单的学习任务,一样要求我们研究内容,注重方法指导,激发学生有效背诵的主动性。

一、改革课堂教学,保障背诵时间。

实践证明,课堂背诵大大优于课外背诵。它既可以减轻学生课后负担,为学生节约时间,又可以调节四十五分钟的疲乏,使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精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反馈出背诵效果,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二、躬亲示范,做好表率。

教师要做到要求学生背诵下来的篇目自己必须先背诵下来,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差异,分层教学。

现代语文教学理念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差异,就必然要求实现分层次教学。一个单元有几首古诗词,可以一首一首地背,一篇较长较难的文言文,可以分段分节地背,甚至学困生可以选择名段、名句背。分段分节背诵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学生(尤其是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的自信心。而“选择背诵”则充分体现人性化,能调动学生的理解性欣赏和多角度思维,更是应该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

四、注重策略,激发兴趣,提高背诵效率。

1.强调不一定要从头到尾地背诵。很多学生或因习惯或因应付总是拿起书从课文开始读背,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把特别难记的部分抽出来重点背诵,有时候把自己老是记漏的记不牢的部分拿出来强化,重点记忆。

2.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是记忆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更长久、更有效!因而,在背诵之前,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诗文的思路。

3.尝试背与抄写相结合。有的学生不管文章长短,总是一遍遍地反复读,也不管能否奏效,是否“有口无心”。俗话说“抄一遍胜读十遍”这个时候就应该建议学生边抄写边背,要做到手到、口到、心到。因为这种比单纯地反复读思维更积极、精力更集中,而且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

4.增加背诵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给古诗文背诵篇目配上音乐及动画让学生欣赏,这样,枯燥的古诗文就变得图文并茂、悦耳动听,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背诵效率也就高了。也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将要背诵的景物画面或者事件场景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形成整体印象,一边背诵一边建立起具体的画面,使背诵变得生动。还可以集中开展文言诗文背诵比赛,给一些背诵得多的学生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调动他们背诵的积极性。

五、加强管理,巩固背诵效果。

实践还证明,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一,严格的背诵检查制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建立起基本的管理法,如常用的教师——课代表——小组长三级管理法,教师负责课代表和一些“钉子户”的背诵,课代表负责小组长的背诵,小组长负责其他同学的背诵。或者,寻找“学习伙伴”,让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和一些学习、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合作,成为“学习伙伴”,请他们帮助督促、提高学困生的背诵。其次,创设竞赛情景,奖励提前完成背诵者,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形成良好的背诵氛围,最大程度地带动和促进后进生的诵读。最后,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还要合理安排多种不同的检查方式:课后抽查法、课前齐背法、隔断时间默写检查法。并把背诵进展情况用表格形式张贴在教室,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力争完成背诵任务。

六、拓展背诵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除了要求学生背出课本规定的内容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如优美的诗歌,短小的散文,精彩的语段等,并定期开展背诵交流。虽然过程很漫长,也很艰巨,但我们相信通过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在积累中成长起来。

总之,多读多背可提升学生的专心程度,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在背诵方面甚或其他方面日益有所收获,相信他们就会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再次,“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多背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一个学生有几百篇诗文在胸,一个人的修养、气质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整体素质也会明显提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果在背诵时,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的学生将终生受益。

(责任编辑 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组长诗文语文
分餐小组长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还是不错的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