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和策略研究
2014-08-20冯丽萍
冯丽萍
摘要: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器乐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读谱、唱谱的知识,巩固他们的音乐知识,还能让学生实际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从而培养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重视器乐的学习,将其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有机融合,是高中音乐教师必做的重要课题。本文先分析器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接着研究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器乐教学。
关键词:器乐 高中音乐课堂 重要性 策略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器乐教学已经在高中音乐课堂得到普及,成为高中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已经结束了近百年来形成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
一、器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一)对学校的影响
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之后,人们的精神需求就会不断提高,审美需求日益旺盛,对艺术的追求也就越来越精细。对器乐学习的掌握日渐成为学生的需要,也成了高中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高中学校开展器乐教学无疑为提升整个学校的文化档次、创设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对教师的影响
器乐教学的发展与音乐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高中学校的音乐教师基本都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他们在教学中将如何使用器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检验自己专业素养和业务知识的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得到专业化发展。
(三)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学校的生命和主体,器乐教学的最终归宿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器乐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是很好的音乐实践。通过演奏乐器,学生能得到情绪的调节、智力的开发,还能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进而得到全面发展,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器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策略
(一)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乐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首先要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乐器。乐器不仅是一件演奏器具,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一件学具。课堂乐器有很多种,教师可以通过大小形状、发声原理和演奏技术来选择。有的比较容易学习,比如葫芦丝、七孔竖笛,只要学生掌握了简单指法和基本吹奏技巧即可;有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比如口琴,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根据音高左右移动音位,兼顾吹吸动作,还要训练口型;此外,手风琴、长笛、单簧管等更难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乐器。
例如,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对授课班级的学生做过调查,询问他们最想学哪种乐器,再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学生普遍喜欢的乐器引进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乐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好奇心
作为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好奇心对维持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有裨益。高中生的性格特点就是面对新鲜事物,会产生强烈的感官、行动探究欲望。然而,好奇心很难长时间保持,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维持一种爱好很困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开始学习乐器的时候比较积极主动,迫切想要吹奏出优美的旋律,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时间一久,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首先抓住学生最初的好奇心,运用完美的示范和精炼的语言为学生展示乐器的独特魅力,告诉他们万事开头难,不付出努力是无法吹奏出流畅的旋律的。其次,在学生学习乐器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树立他们的演奏信心。再次,在学生学习乐器过程中,及时分析他们遇到的困难,纠正他们的错误,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从而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演奏技巧。
(三)为学生布置有效问题
不少学生反映器乐课堂比较乏味,练习时间一久就会很累,有时候幾节课下来才能学会一首简单的曲子。针对学生的这种心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他们布置有效的问题,促使他们去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组织形式上,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通过组员之间的相互提问和回答进行思维上的碰撞,从而实现共同进步。比如让学生在十分钟之内自学某一首乐曲第一声部的旋律,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研究演奏技巧,然后彼此汇报。问题布置下去之后,学生有意识地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积极学习、研究演奏技巧。通过讨论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记忆更清晰,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结语
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器乐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读谱、唱谱的知识,巩固他们的音乐知识,还能让学生实际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从而培养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他们表现的计划,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器乐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余红霞.音乐课堂有效性教学及其实施策略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