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乡村文化这个资源

2014-08-20吴再柱

中国德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资源德育教育

吴再柱

有人的地方,便有德育资源。正如有人说,生活的外延与德育的外延相等。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德育资源遍布于校内校外,渗透于山水村居,浸润于风土人情。因此,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便可以随时随地发掘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德育资源;同时,还能以此拓展乡村文化视野,增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扩大学校教育与乡村生活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共赢。

一份问卷调查

笔者曾进行过一次关于农村学校德育资源的问卷调查,提出三个问题请老师们参与讨论。我所得到的数十位老师的答案,足见丰富多彩。

第一个问题:您心目中的农村学校德育资源有哪些?

1.学校德育资源、家庭德育资源、社会德育资源

学校德育资源:人的方面,如教职员工、学生、毕业的老校友、来校讲座的嘉宾等;物的方面,如公共设施、体育器材、音乐器材、图书馆、档案、黑板报等;事的方面,课堂上课、课外活动、教师的讲解、小组的合作、国旗下讲话、学生社团活动等。

家庭德育资源:人的方面,如父母、兄弟姐妹、亲属等;物的方面,如电视、电脑、家具、玩具、图书、家信、照片等;事的方面,如父母和子女的交流、亲子阅读、家务劳动等。

社会德育资源:人的方面,干部与群众、邻里与路人、校外环保辅导员等;物的方面,如硬化的公路、宽敞的住房、德育基地等;事的方面,如重大时政、公益活动、耳闻目睹的好人好事等。

2.国家德育资源、地方德育资源、自然性德育资源

国家德育资源:如国家的富强、军事的发达、经济的丰裕、政治的和谐、法律的严明、民主的加强、国际的友好;新闻联播、两会实况、学科教材、开学第一课等。

地方德育资源: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谐的人际关系,古朴的宗族祠堂,独有的俗语方言,传统的节日文化,区域的地理条件,乡村的环境变化等。

自然德育资源:如肥沃的土地、宜人的气候、森林的丰茂、生物的多样,矿藏的开掘、水土的流失、水系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

此外,还有历史性德育资源和社会性德育资源、素材性德育资源和条件性德育资源、现实性德育资源和网络性德育资源等。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第二个问题:在利用这些德育资源时,您最有心得的是哪几个方面?

心灵驿站:沟通师生,交流情感,拨开迷雾,轻装前进。

生活实践: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最让人难忘,也最有效;再多的理论教育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实践体验。

学校历史:从数据、文字、图片中可看出学校的发展变化,可看出国家的发展变化。

城镇建设:听父母讲原来村庄、道路、镇子的历史;查找一些能够看出原来城镇及人们生活面貌的老照片;学校举办专题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变化之巨大。

宗族祠堂:这是农村文化的内核,孩子们跟着看着,问祖寻根。

风土人情:农村的风土人情,对孩子们的思想形成很关键,没有文字记忆的童年,就靠风土人情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您最富有个性化的看法、经验、感悟有哪些?

1.教师要摒弃功利,多从人性出发,多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培养有感情的学生,培养有人性的学生,培养心理健康、乐观、阳光的学生。

2.立足于家庭,传承孝道;立足于课堂,教学知识;立足于师生、生生的交往,培养孩子们健康的人格。

3.应该从小事儿做起。不起眼的事件,其实是最好的德育素材。

4.德育活动不盲从,各项目标润其中。追求长效贵落实,自然德育益无穷。

5.教育是无痕的,因时因地,因材施教,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爱孩子,眼中有孩子,教育会变成轻松的事。

6.利用合适的时间,给孩子机会去扮演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去体验生活,体验生存。

一些德育尝试

教育是一门“做”的学问。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育”,才是“真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当始终立足于一个“做”字,在“做”中整合德育资源,在“做”中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在“做”中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整合资源—计划统筹

我们曾实施过一份德育“双六一”计划(“思路六个一”和“建设六个一”)。这份计划被老师们称之为学校的学校发展的“规划纲要”。比如“思路六个一”,老师们都说很有新意:构建一套体系: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突出一条主线:自我完善,主动成长;搭借一个载体:学生日记;坚持一个原则:信任加赏识;每月一个主题:真、善、美,知、和、行,写、读、算、勤、学、问;达成一个目标:人人独善其身(私德),人人相善其群(公德)。用这种计划统筹的方式,可以较大程度地凝集德育思想,整合德育资源。

德育主张—学生角度

做德育时,我们往往并非从“人是目的”这个角度切入,而是在做“管理”的德育,或是在做“班主任”的德育。学校教育(德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我们应当换个角度,站在“学生角度”来定位、来思考、来跟进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学生角度”的德育,从目的来说,就是“以生为本”;从内容来说,应做到“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从方式来说,就是要坚持“学生主体”。简单地说,做“学生角度”的德育,就是做“学生视角、学生喜欢、学生受益”的德育。

助长方案—提升素养

班主任是最永恒、最直接的德育实践者,也是一个最大的德育资源。时代要求班主任具有更广博、更现代、更真切的人文素养,这种素养应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热爱学生的情怀,二是读懂学生的能力,三是培养公民的使命,四是与时俱进的行动。为此,我们实施《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助长方案》,要求班主任做到“四个一”:“每天读一些书籍,每周作一点反思,每月写一个案例,每期做一个课题”。这种助长方案,班主任们一旦行动起来,一定会别有一番情趣,别有一种动力。

户外运动—青春励志

教师是一个永远不能忽视的德育资源,但职业倦怠却也是一个时代的不速之客。团队出行,户外运动,便是克服职业倦怠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每期组织全校教师,在附近的五祖寺、挪步园等景点享受天然胜景,磨砺团队意志。今年“五四”期间,全乡60余名青年教师,聚集在本乡的多云山下,高举“亲近自然,陶冶品行,感怀五四,励志青春”横幅,一路谈笑风生,一路兴致盎然。登山活动结束后,中心学校向广大青年教师发出“弘扬五四精神,实现中国梦想”的倡议。青年教师纷纷在会标上签名留言,励志青春。

立足课堂—生命在场

生命化教育,是新时代德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只有当学生每个个体都“生命在场”时,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成为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创造、不断完善的生命过程,课堂才可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德育资源。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只有当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具有“生命在场”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校,才可能成为充满人性、流淌着爱的涌泉的地方。

开发教材—着眼本土

校本教材,是对国家教材的一种补充;立足于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往往更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眷恋故土的家国情怀。我们把黄梅习俗(比如春节贴春联、端午划龙船、婚嫁礼仪等习俗)、黄梅名人(如弘忍法师、采茶名伶邢绣娘、诗人废名等)、黄梅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黄梅戏、黄梅挑花)、黄梅名胜古迹(如四祖寺、五祖寺、老祖寺、乱石塔)、鄂东明珠小池口等具有黄梅特色的德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形成地方教材,落实于地方课程教学,深得学生喜爱。

亲近自然—实地考察

大自然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生命远足,比如今年4月16日,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徒步到红十五军纪念地参观,来回40余里,这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次生命远足。多年以后,他们一定清楚地记得这一次艰辛而快乐的长途跋涉。另一方面,我们则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因为开矿、因为采石等原因而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增强保护家园、保护地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德育作业—付诸实践

“家务常做,日记常写;家书互写,好书共读;保持健康,平安度假;订好计划,按时返校。”这是我们向全体学生布置的寒(暑)假德育作业。为将德育作业落实到位,学校要求各班在收假的第一天全面检查;收假后的前三周“团课”时间由各班召开主题班会,交流家书,互读日记,共享读后感。在交流家书时,一些家长质朴而深情的文字,让全体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了父母的牵肠挂肚,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样的德育作业,虽然简单,却是一种上好的德育资源。

实地家访—家校桥梁

“课外访万家”,这是我们坚持多年的教育方式。老师们牺牲休息时间,一次次披星戴月,一回回顶风冒雨,走遍了招生区域的每一个角落,走访了全校所有学生家庭。通过家访,老师们更全方位地认识学生,认识乡村,认识教育。通过家访,教师不但走进了学生的家门,也走进了家长和学生的心门;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成长故事;不仅让家长更理解学校,同时让社会也更加关注教育。因为家访,许多教师(不仅仅是班主任)深有感触地说:“孩子是如此的让人揪心;教育是如此的让人沉重;家访是如此的让人回味。”家访,是一种历史悠久而富有时代意义的德育资源。

书面交流—作文唤醒

因为我是一个语文教师,所以对语文教师的德育资源—以文字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情有独钟。小莲多次弃学,面对她的焦虑不安,我写了一篇《我想告诉你》,并故意让她修改。后来,又写给她《别犯傻》《你终于回来了》等文章。最终,小莲圆满地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以较高的分数考取了高中。面对爱上网、上课爱常搞恶作剧的留守学生小毅,我写给他《多一些自制》《写给迷恋网络的孩子们》;看到成绩滞后、性格内向、自信缺失的女生,我写给她《你不必如此娇羞》……我曾经连续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为全班每一个同学写一篇短文,把“这群少男少女”一个不漏地请进我的博客;并以此为材料,上了一节作文课,实现了作文与德育的珠联璧合。语文教师可以开掘丰富的德育资源,其他学科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些理性思考

农村学校德育资源丰富多彩,德育实践方法各异,但在整合德育资源、实施德育工作时,我们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工作重点是什么?工作难点是什么?基本策略又是什么?……我们只有经常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追问,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不至于迷惘,不至于困惑。

目标定位—合格公民

“人”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人”为归依。我们的德育目标定位问题,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德育思维。如果我们仅仅把目标锁定为“培养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各种实用性人才”,我们的德育思维便陷入狭隘的瓶颈。只有当我们把目标定位为培养合格公民—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创造的精神”的大写的人时,我们的德育工作才可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工作重点—培育梦想

没有梦想的人,永远是一个精神“缺钙”的人,他终将必被生活的风雨吹打得直不起腰杆。培养学生梦想,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认为一个人的梦想有三个境界,一是“我有一个梦”,这是梦想的起点;二是“胸怀中国梦”,这是梦想的内涵;三是“我的中国梦”,这是梦想的落脚点。培养学生的梦想,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培养兴趣特长、制订人生规划、提供展示舞台等方式,让学生都能成为一个“有梦的人”,一个“追梦的人”,一个“圆梦的人”。

工作难点—走进心灵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碰撞另一颗心的事业。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应当成为我们所有教育人的终生追求。为此,我们应当多读一些教育心理学,多读一些教育专著,了解儿童心理特点,明晰走进心灵的办法;我们应当放慢我们的脚步,弯下我们的腰杆,用心倾听学生—尤其是那些留守学生、特殊家庭学生、性格怪僻学生的心声;我们应当多花点时间,和他们游戏,和他们闲聊,和他们畅谈。只有这样,作为一种重要德育资源的我们,才可能充分发挥我们应有的教育功能。

基本策略—微型德育

教育终归是一件寻常而琐碎的事情,在这种寻常而琐碎之间,我们可以时刻渗透着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积极的提醒,一种行为的示范—我将其称之为“微型德育”。比如,班主任老师,早晨在教室门口和同学们一一握手,表示欢迎;下晚自习时,科任教师也和孩子们一一道别;在校园的某个角落碰到学生时,我们有意识地和他们聊聊学习或学习以外的事情……这样下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师生关系,同时,也一定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还能收获着更多的职业幸福。

有利契机—课程改革

当前的课程改革,所有指向都集于一个“人”字。比如课程功能方面,既强调知识和能力,又强调过程和方法,更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观方面,我们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在教育质量方面,提出“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这一切,都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最有利的契机。课改春风已吹绿了农村教育大地,我们应当充分体现现代课改的基本理念,让所有的课堂都成为德育的“现在进行时”,让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德育工作者,让学校真正进入“没有无德育的教育”的理想教育状态。

德育归旨—文化自觉

刘铁芳在在《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中说:“我们今天关注乡村教育,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为我们的物欲化的都市生活寻找新的根基。”“乡村文化的重建,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乡村文化的起码的自信,重建乡村作为社会文化有机体存在的尊严……”“乡村文化的核心正是这样一种生存的价值理念:善良、淳朴、亲情、基本善恶的分明等”。农村学校德育资源的发掘与整合,也应当基于这样一些乡村文化层面的思考。文化自觉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能意识到德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文化的自我反省,能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三是文化的自我创建,能真正以人为本,从农村实际出发,自觉构建一条适合于学生成长、农村发展、时代需要的德育模式,并以此实现农村学校与乡村文化的完美结合。显然,我们还刚刚起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责任编辑/杨艳利

猜你喜欢

资源德育教育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资源回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