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整合:追求“1+1>2”的效应*

2014-08-20黄元虎

中国德育 2014年6期

黄元虎

课程整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实际操作来看,教师对课程整合的实践依然鲜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较多关注本学科课程的教学,而较少关注其他课程;另一方面,课程整合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教育智慧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导致教师往往敬而远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近年来,扬州育才实验学校教师以课程整合为载体,追求“1+1>2”的效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了对教育智慧的追寻与分享。

一、缘起:一次偶然的收获

一次偶然的机会,任教品德与社会课的张老师在办公室与老师们聊天时说道:“我刚刚教完《过新年》一课,课上组织学生开展‘互赠新年贺卡的活动。虽然品德教育很成功,但感觉还是有点儿遗憾。大部分学生制作的贺卡比较粗糙,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制作出精美的贺卡。”无独有偶,任教美术课的王老师接过话茬:“最近,我恰巧上了《做贺卡》这一课,虽然学生做得不错,但感觉整节课就是在教做贺卡的技术。学生似乎在‘为做而做,关注的只是做贺卡的步骤以及如何包装贺卡,至于贺卡中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意并不关注。不少学生一节课时间根本来不及完成,只能遗憾地下课。”于是,旁边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李老师提议:“那还不简单!轮到我们班上课时,我来帮你们把课调一调,两节课连上,你们一起上,不就能够优势互补了吗?”有门儿!于是,品德与社会老师、美术老师一起走进了课堂,将课题定为《新年的贺卡》。教师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品德教学注重思想性,主要引导学生思考:贺卡做给谁、为什么要做、写什么祝福语等等。美术教学注重艺术性,主要指导学生贺卡做成什么形状,颜色怎么填涂等。

这样的课,产生了“1+1>2”的效应,让师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辅导机会多了,制作贺卡时间长了,作品质量也提高了,避免了以往许多学生带着半成品、带着遗憾下课的现象,学生还能够充分地展示和欣赏作品。同时,在学习做贺卡的过程中,学生关爱他人、表达对他人美好祝福的情感油然而生,溢于言表。有效的品德教育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研讨:让偶然成为常态

教科室黄主任听了张老师和王老师的故事后,认为这样的尝试既有意思,又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于是,教科室组织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和教师代表开展了以课程整合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大家畅所欲言,表达了对课程整合的真实想法。

孙老师(学科主任):纵观各个学科的教材,难以避免地存在一些交叉重复的内容。根据学生、教材、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多个学科课程互相整合,以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张老师和王老师尝试产生的效果,充分说明了课程整合比单科封闭式教学的效益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往往更为全面。

李老师(市教学骨干):当教师对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时,必须摆脱学科界限的束缚,选择恰当的主题,根据学情实际,重构教学内容,不能成为简单的课程叠加。如果那样,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结合,而不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整合。

丁老师(区教坛新秀):教师整合课程,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将教科书的素材、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各种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结合学校实际状况来实施。

杨老师(青年教师代表):我平时主教语文课,兼教《品德与社会》。由于这两个学科都有较强的人文性因素,所以我常常发现有不少语文的课文与德育的单元主题,是交叉的。如果将两者整合起来,会相得益彰。

朱老师(青年教师代表):我任教美术,很多内容可以与音乐学科整合。音乐通过旋律与节奏表现画面,美术通过造型与色彩表达意象。音乐课程与美术课程的整合,能够给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艺术素养。

黄老师(教科室主任):老师们较多地说到了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整合,其实,这只是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教育技术的整合。为了使课程整合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方式,我们各学科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先梳理一下各自的教材,看看哪些内容可以整合,尝试梳理出课程整合的内容体系。我们要力求避免偶然为之、即兴而为的状态,让课程整合成为一种教学的常态。

三、实践:合作中且行且思

通过研讨,老师们对课程整合达成了较为认同的看法。于是,大家相互合作,互通有无,纷纷行动起来,使课程整合得到了落实。概括起来,我校的课程整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单一的课程内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与学生的直接经验一一对应。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要打破界限,开展跨学科、跨年级交流合作,构建教师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协力合作来推动课程内容的整合。郭雯霞在《试论小学语文教材与品德教材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一文中,以六年级上册语文《詹天佑》和品德与社会《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例就内容整合进行了分析。

(二)人力资源的整合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其他职业人员之间,各有优势与不足。人力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发挥人力优势,形成整合效应,彰显教育效果。如:近年来,学校的安全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一开学,学校就把九月份确定为“安全教育月”,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恰巧,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就是“我要安全地成长”,《平安回家》一课尤其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于是,吴老师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将品德与社会和学校安全教育相整合,开学后的第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就带领学生学习《平安回家》。吴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请交通民警将学生带出校园,实地学习。交警同志既向同学们介绍沿途交通标志的名称、意义以及路途中的安全常识,又向同学们讲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在此基础上,交通民警还将学生带到闹市区十字路口以及公路上没有交通标志的地方,实地指导如何过马路,将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效果非常明显。

(三)教育技术的整合

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正在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的大趋势,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模式,整合的过程将伴随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黄老师将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将教学场所设在网络教室,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索资料,拓宽学习视野。

师:同学们,《景阳冈》是根据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内容我们已经读懂了,想了解更多关于景阳冈和武松打虎的内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网络中的景阳冈”,把搜索到的内容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介绍给大家。

(学生打开电脑,输入“景阳冈”“武松打虎”“水浒传”等关键词,搜索内容,并作浏览、筛选和处理,准备交流)

生:我读了《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全文,其中有一首诗赞扬了武松打虎的壮举,写得很好。我建议同学们读一读。

生:景阳冈位于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现为知名旅游线路—水浒旅游线重要景点。

生:景阳冈酒业有限公司,是山东省粮食酒重点生产厂家,主导产品有景阳冈酒、景阳冈特曲、景阳冈小老虎酒、透瓶香、十八碗等,先后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中国历史文化名酒”等称号。景阳冈酒,享誉大江南北,素有南茅(茅台)、北虎(景阳冈)之称。恐怕武松自己也没想到,他的打虎壮举会给后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生:我查到一篇题为《从哨棒看英雄》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哨棒”在《景阳冈》中对刻画武松性格发挥的重要作用:武松进店喝酒,上冈休息,都棒不离身,表明他警惕性高;武松出店“提着哨棒就走”,何等干脆!看到树干上有虎的告示却“拖了哨棒走上冈来”,一副无所畏惧的英雄模样。一根哨棒,充分显示了人物性格特点。

生: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讲到如何对待帝国主义时,曾经用武松打虎做比方:“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

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积极运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媒体学会学习,既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扩大学习语文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提升:教师成为课程人

伴随课程改革中课程整合的深入,我们发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升。教师更加重视学情、校情的分析与判断,并将此融入课程实施;教师的视野不断开阔,更加关注不同学科的课程实施进程,促进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实施;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角色意识得到彰显,完成了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创生者的转变。正如教科室黄主任讲到的:“在教育的世界里,课程好比一幅地图,而教师就是指南针,其角色是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找出一条他们自己认为有意义、有趣、有启发性的道路。在课程整合的尝试与实践中,教师的课程角色行为正在不断改进,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人”。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