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品德的三重结构

2014-08-20亓凤香

中国德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意向意志态度

摘 要

思想品德静态的心理构成包括三部分:思想认识、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思想认识体现思想品德的社会内容,思想倾向体现思想品德的个体特征,行为习惯体现思想品德的客观结果。思想认识是基础,思想倾向是核心,行为表现是标志,三者有机融合,构成人的思想品德。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思想认识;思想倾向;行为习惯

作者简介

亓凤香,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是德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学术界对其认识不尽一致。笔者认为,思想品德是个体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各种社会规范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按照这些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思想品德的静态心理构成有最基本的三要素:思想认识、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思想品德即包含个体内在的思想认识,又包含外在的行为表现,还包含由思想认识到行为表现的转化中介—思想倾向,三者构成了思想品德的认识系统、意向系统和行动系统。其中,思想认识是基础,思想倾向是核心,行为表现是标志。

一、思想认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

核心是形成是非判断与推理能力

思想品德是人社会性的体现,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等一整套社会机制,在反复的社会教化中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品德以人在社会交往与合作中对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认识为前提。思想认识就是个人关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解以及评判事物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是非判断与推理能力。思想认识是思想品德的引导性因素,是个体明辨是非、明智抉择的基础。

1. 思想认识来源于社会生活

人在生活中会接触各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交往和合作中感知并理解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人出生后直接接触的,首先是弥漫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伦理规则,它们往往以生动而散乱的形式表现出来,存在于各种故事传说、儿童读物、家规家训、常识谚语、戏曲小说、朴素信仰等民间文化之中。人在生活中耳濡目染,积累感性经验,逐步形成了初级的思想认识。年龄稍长,进入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对于社会主流的思想体系、政治原则、道德规范等各种社会意识,会形成理性的思想观点。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选择、吸收和同化外部信息于自身认识结构,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想认识。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内容不尽相同,在我国,影响个体思想品德的主要是思想、政治和道德三个方面。思想认识主要就是人们对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思想体系、政治原则、道德规范等社会规范的认识。这些内容相互渗透,以理性认识为核心,伴以各种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生活经历不同,思想认识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思想认识,影响着各自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 思想认识本质上是对社会关系及其规则的认识和理解

思想认识受制于各种社会关系。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政治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道德观念如此,其他思想观念亦是如此。思想认识的内容从根本上来源于社会关系和集中体现社会关系的社会规则。社会规则,包括社会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模式等,它们构成社会的意识体系,思想认识就是这诸多社会规则在人的思想意识里的综合反映。

理解社会规则是形成思想认识的关键。只有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理解社会事件、社会规则、社会后果之间的联系,明了行为和后果间的逻辑,领悟社会生活的规律,才能形成对抽象事理的认识。知道未必理解,理解是从道理上懂得,从本质上领会。只有透彻领悟、深刻理解的道理才能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准则,成为个体意识的构成部分。美国的莫·L·比格在《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中说:“学习达到透彻领悟的材料,特别是达到概括性领悟或理解程度的材料,会变成个人的个性结构的一个持久的部分。”

3. 独立的是非判断与推理能力是思想认识的形成标志

洞察是非源于对事物的完全理解。没有理解和深思的道理会转瞬即逝,理解是外在社会规则转化为个体思想认识的关节点。在实践中,个体逐渐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能够解释规则的重要性,能够在社会生活中独立地分析是非和判断抉择,也就形成了自主的思想认识能力。

思想认识能力主要包括是非辨别能力和推理决断能力。在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基础上,人们根据行为的一般因果联系进行推理,做出各种预见和评估,并进行决断,解决问题。独立的是非判断能力与推理能力是思想认识形成的标志。个体思想认识上的成熟,不是简单服从社会规则,而在于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遇事能独立自主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是非判断和推理。在轻重缓急和是非善恶之间,个体能独立度量权衡,这是个人思想认识成熟的表现。

个体思想认识的内容虽然直接来源于社会规则,但个体并非简单顺从社会规则。思想认识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主动建立“社会我”的过程,是理解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过程,是自主发展是非判断与推理能力的过程。它是个体对社会规则的内化,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和方向,表明了个体在观念上主动对一定规则肯定或否定的倾向。这种从外在规则发展到内在自主的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二、思想倾向是思想品德的转换

系统,核心是情感与态度

1. 思想认识与情感意向的统一形成思想倾向

思想和知识不同。知识是对事物的客观反映,思想则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立场。也就是说,知识是客观描述,而思想则表达了自我倾向。思想不仅包含一个人对人、事、物的认识,还包含了由此而来的态度和立场,也即思想倾向。思想倾向反映了个体的主动选择,体现了个体的认同感。思想倾向是思想认识向外在行为转化的枢纽,其核心是情感与态度。

思想认识是人们对外在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把握,它使人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能够产生对行为正当与否的判断,它是产生和引起情感的依据,也是产生和引起意志的依据。以思想认识为核心,伴生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形成主观色彩明显的喜爱或厌恶、信服或不信、坚持或放弃等个体倾向性,就形成了思想倾向。

思想倾向和情感联系最为密切。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认知而产生的倾慕或鄙视、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内心体验,包括正义感、崇高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赞同感、厌恶感等。它能够以某种情绪直接传递出来,也可以通过表情和动作表达。情感这种直接、迅速的反应和评价方式,能够生动地表达个体的价值判断和倾向。

思想倾向表现为个体的意向。意向是人们待人接物时表现出来的欲望、愿望、希望等行为反应倾向。正向的意向是需要、接受、拥护、帮助,负向的意向是避免、反对、抵抗、破坏,它们是个体对社会活动的两种不同态度。意向包含着个人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体现个人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总之,思想倾向是认识、情感、意向等的统一体,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开端,高尚的情感和恰当的意向都来源于正确的认知。没有一定的认知,就不可能形成某种情感,也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意向。一定的思想认识同相应的情感发生共鸣,形成意向和态度,激发起动机,就成为行为发生的推动力。

2. 明确的态度是思想倾向的标志

思想倾向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单因素的需要、动机、情感,又有融合了需要、动机、情感、认知等多因素的信念、立场、态度等。

信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真理性与正义性的真诚信服、坚决执行的态度。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融合,是深刻认知、热烈情感、顽强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持久、稳定的特点,遵守它则愉快满足,违反它则内疚不安。形成坚定正确信念的人,往往能百折不挠地追求崇高理想,忠实履行义务,努力捍卫原则。在思想倾向的构成中,信念处于重要地位。有关的内容成为人的信条,可以成为行为发动的根据与坚持下去的保障。

立场,通俗理解,就是一个人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站在哪一方。立场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基本出发点。立场的核心是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指个人在观察和处理政治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集中反映着个人所代表的社会身份和阶级利益,也即为谁服务、维护谁的利益的问题。

思想倾向的一个核心是态度。态度指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认知、情感反应和行为意向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人反应的中介因素。通常认为,认识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一方面基于认识同时又决定态度。因此,态度由情感而来,是情感导致的结果,情感在态度中居于重要地位。态度以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为基础,以情感为核心,含有意识指向性和行动准备性。认知表征个人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情感反映个人赞同不赞同、喜欢不喜欢;行为意向虽然不是行为,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但反映着个人的行动意图。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根据态度能够预测行为。

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但它可能以人的愿望、意图表现出来,也可能以情绪表现出来,还可能以行动筹划表现出来,或通过当事人的言行表现出来。通常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态度还只是行为意向,这种意向是否转化为实际行动,要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态度是人的行为倾向性的抽象表达,明确的态度是思想倾向的标志。

3. 情感是生成态度的关键

情感是思想认识转化为态度的主要条件,也是思想认识转化为个人信念的主要条件。情感在形成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情感是连接个体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个体只有通过情感体验达到了与外部的一致性,才能与外在的社会规则心意相通,社会规则也才能转化成个体的态度。否则,社会规则就是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物,不仅不可能转化为人的内在态度,反而是压抑人的异己力量。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凡是能打动人、感动人的事物都会被深刻而持久地记住,进入内心世界。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因此,个体的思想认识过程必须是一个情感过程,只有这样,社会规则才能由认识转化为认同,最后成为个体的内在信念。所以,情感是形成态度的关键,没有这种深刻的内心经历,个体就不可能产生高度的认同。只有高度认同,才能信服和坚持,形成明确稳定的态度和明确稳定的思想倾向。

三、行为表现是思想品德的形成

标志,核心是要有自省自律的意志

1. 行为表现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要素

行为表现包括行为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习惯。行为表现是思想品德的客观标志和最终标准,正如恩格斯所说:“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3]思想认识与思想倾向只是思想品德的主观因素,行为是思想认识、思想倾向的实现,评价思想品德不只是看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和思想倾向,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行为,即“听其言,观其行”。

具备思想品德意义的行为,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自觉的行为,由一定的思想认识所支配。第二是独立自主的行为,行为者出于自觉自愿,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反映了个体的主观意愿。第三是一贯的、综合的、习惯性的行为。只有持续不断的稳定表现,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个体性格的稳定因素时,才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德。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客观因素,个体一切的内在思想认识与思想倾向,只有通过行为才能体现出来,从而对自我、他人和社会产生实际影响。只有把自己的内在冲动付诸行为,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思想品德。同时,行为对思想认识、思想倾向具有巩固和深化作用,行为实践会使思想认识和思想倾向深刻化、具体化,使之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巩固。另外,行为还使思想认识、思想倾向得到客观的社会验证和社会检验,得到调整和完善。

2. 行为表现成为习惯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标志

由一次、两次合规范的行为表现,再到多次实践,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巩固使之成为行为习惯,才能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标志是形成行为习惯。形成行为习惯要经历一系列复杂过程。

引起行为的直接动因是情境。个体面对具体情境首先要进行认知理解,对情境中的人情事理进行解释判断,然后做出反应和决断。反应和决断会受到具体情境以及周围人群的感染影响,但主要依据还是主体的思想认识。此后,个体会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对行为进行价值权衡和利益权衡,经过权衡得失后产生意向。价值权衡主要是解释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利益权衡则是对采取行为可能导致的利害得失进行预测和比较。个体经过权衡做出抉择,产生相应的行为意向,形成态度,然后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付之行动,再后经过多次实践个体形成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即由个体的偶然行为成为经常的稳定的行为。“如果一个人一次正确地做某事,他就不可能不做第二次;事实上,他愈经常这样做,他就愈可靠、愈容易再做。”[4]339面临一定情境,要做出合理反应,一般要经历认知分辨、权衡决断、选择方式、采取行为等阶段,各个阶段都需要一定时间以完成复杂的心理反应。相似情境多次出现,经过长期实践,刺激与反应之间便形成了稳固联系,面对情境刺激能够根据直觉迅速做出行为反应,从而使行为简约化、自动化,这就形成了行为习惯。

3. 行为表现的核心是自省自律的意志力

良好的行为表现,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坚持和积累。恰如夸美纽斯所说:“除了做事,不能学会做事。一个人通过坚忍不拔学习坚忍不拔,通过忍耐学习忍耐,通过禁欲学习禁欲,通过勇敢的奋斗和行为学习勇敢,等等。在实践中学习这些品质,较之通过讨论它们或分析达到的方法,可以学得更快、更好。”[4]338行为表现通常有他律和自律两种模式,他律模式带有外在强制性,自律模式才具备思想品德的真正意义。所以,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关键是意志。完成行为必须要支配调控自己克服困难,保持一贯性,这就需要内部的自制力,这个自制力就是意志。意志主要表现为履行义务的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它使行为者坚持正确方向,自觉排除干扰,克服那些吸引他的诱惑因素,面对困难坚定如一,选择有价值的行为,直至达到有意义的目的,实现奋斗目标。

正因为这样,北京大学萧鸣政老师说:“行为包括着意志行为与表现行为。”[5]人的自觉行为必然是意志行为,自觉确立行为目的并对行为进行自觉支配和调控是意志行为的鲜明特征。意志是个体高度自主的心理活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集中、最明显的表现。为达目的,人会进行自我管理,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自觉支配和调节。也正由于自觉支配和调控,目的才能够实现。相反,个体意志不强,不能自觉支配和调控行为,就可能屈服于外来诱惑,或放任自身的不当欲望与情感,最终完不成目标。

个体既需要通过自觉意志完成行为并最终形成良好习惯,但又不能过于依赖已有习惯。因为习惯是简约化、自动化的动作,如果过于依赖习惯就会忽略具体情境的发展变化,使思想行为僵化。不断地自省自律,可以使人突破旧有习惯的约束,根据社会变化自觉调整和创新行为方式,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总之,思想认识、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体现内容是不同的:思想认识体现思想品德的社会内容,思想倾向体现思想品德的个体特征,行为习惯体现思想品德的客观结果。尽管如此,思想认识、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倾向和行为,都是经过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动的意识活动和自觉的内部控制而形成的,是一个整体中相互融合、相互交错的有机组成。认识活动是在个人的思想倾向主导下进行的,而思想倾向总是和认识活动联系在一起;同时,行为必须以一定的认识和倾向为前提,人们一切的内在认识与倾向必须通过行为来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0.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仲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萧鸣政.德育测评[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151.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意向意志态度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观点集萃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四个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