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新派和保守派的论战中谈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2014-08-19王在骧
王在骧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从维新派和保守派的论战中谈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王在骧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不断争论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就是为了弄明白传统文化究竟是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还是阻碍了中国现代化?晚清时期出现了三次大的思想论战,其实质是现代化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展开。文本就维新派和保守派的论战,以此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维新派;保守派;传统;现代化
一、维新派和保守派的论战
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情况下,清朝保守势力对维新派稍作让步,允许康有为等人面圣,总理衙门也向光绪帝递呈了维新派的上书。
维新派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全国各地四处活动,为变法图强大造舆论。保守派很快就发现局势正在朝着他们不愿意见到的情况发展,立刻向维新派展开了反扑。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从戊戌年三月开始,一直到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前夕,历时七八十天,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展开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不要成立制度局,选拔新进。
人才的兴衰关系着改革的成败。没有一批敢于批判旧制度的人才,改革难以坚持下来。维新派常常宣传这样一种观点:时代变了,人才也需要改变,如果由旧官僚来实行改革,无异于盲人摸象。
康有为在正月八日向清廷建议,中央应该设立安排变法人才的制度局,而且制度局应该成为全国变法的最高决策机构。除此之外,为了使变法能够顺利推行下去,还应该成立法律局、税计局、社会局等十二个办事机构,“凡制度局所议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①同时地方上每道设立新政局督办,每县设立民政局。
康有为所提议的设立制度局,是想让新生的资产阶级进入政府的中枢机构,掌握权力,逐步取代地主官僚,这是保守派所不允许的,制度局奏折一直被总理衙门扣留者,不仅如此保守派还对康有为进行人生攻击。
第二,要不要推广西学,变更成法。
维新派认为变法的中心内容就是要向西方学习,不仅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更应该在政治领域学习西方。康有为认为,如不尽快为西学的传播创造条件,不尽快抛弃“昔日一统闭关之旧,”那么就无法拯救割地瓦解之惨祸。②
顽固派的观点完全相反,他们认为,造成今日危迫局面的不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也不是列强的欺压,恰恰是西学的传播和祖宗之法的沦亡。军机大臣刚毅正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曾上奏说:“我朝成法,尽善尽美,日久废弛者,皆由于粉饰瞻徇,”故“仍应遵旧日之成法,力戒因循,不可轻易更张。”③在他看来,“戎狄之患,自古有之”,只要能恪守祖宗旧制,即可转危为安。
民权问题是向西方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维新派明确提出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他认为“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行,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记日待也。”④保守派却攻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违反中国的纲教伦常,张之洞就曾攻击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必起。”
第三,要不要御门誓众,与民更始。
康有为认为在保守派势大的情况下,应该由皇帝出面,旗帜鲜明地宣布变法,使百姓明白是非。而保守派赞同维新派中国需要自强的这一观点,但他们却主张在继承祖宗之法的情况下,使中国自强,反对皇帝变法。
二、传统与现代化
(一)传统的含义
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传统是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器物层次,即国家、社会用什么样的工具、器物来生产和生活。第二层次是组织层次,包括社会怎样把个人组织起来,让单独的个人能够结合在一起,在一个社会里面共同生活以及他们之间怎样互动。它包含很多内容,比如政治组织、宗教组织、生产组织、国家机器等等。第三个层次即价值观念,人怎么想?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以接受?什么好,什么不好?
维新派和保守派的思想论战主要涉及到了传统制度,也含有部分的西方自由思想和传统道德之间的辩论。维新派主张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适应现代化进程的君主立宪制度,而保守派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政治方面的改革。
(二)传统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间万物都含有矛盾。从这一观点来看,我们绝不能简单地认为传统只会片面地阻碍或促进现代化。传统含既有积极的因素也含有消极的因素,处于不同的环境下会对现代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制度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制度必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关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这点毫无疑问。但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它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洋务运动兴起之时,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前后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但当时的统治者支持了洋务派的观点,洋务运动才能展开,如果没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洋务运动可能没有历史上那么庞大的规模,甚至不能开展下去。同样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为了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但前者很快便夭折了,而后者却持续了数年的时间,个人认为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否。虽然在百日维新中,维新派并未采取限制皇权的措施,但维新派和保守派关于设立制度局的论战充分表明了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之所以设立制度局无非是想要限制君主专制的权利,以制度局来取代君主成为最高的决策机构,类似于英国的议会制度,虽然还没有实行选举制度,但是皇帝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大权独揽了。同时制度局的设立是为了变法的需要,这样资产阶级就可以进入最高的权力机构,而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必然会想法设法加强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进一步采取限制皇权的措施,一步步地实现民主政治。
这次论战也不分涉及到传统价值观层面。以中国儒家学派为例,儒家重视经文,而忽视科技的思想,成为了顽固派攻击洋务派的思想渊源,他们嘲笑西方的先进科技不过是“奇淫技巧”罢了。顽固派官员陈彝认为电报的开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借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邱墓,听其设立铜线”⑤,这些封建迷信思想,阻碍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更是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这种观念片面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无视西方先进文化,认为西方世界是“夷”,他们的文化是落后的,只有中国文化才是最先进的。维新运动时期,军机大臣刚毅就认为中国传统的制度和文化尽善尽美,近几十年的战败,都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他还例举中古古代史上中原王朝受周边游牧民族欺凌的历史,认为戎狄之患自古有之,但中原文明却一次次同化了这些落后民族,却没有华夏被夷狄同化的事例,这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中国不需要向西方学习,只要坚持传统就能战胜西方列强。韩愈曾经说过:“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种观点逐渐演变成一种不同于种族歧视的地域歧视,而且这种歧视在现今之中国仍然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歧视其他省份的人,东部地区的人歧视西部地区的人。这种歧视十分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传统的封建纲常伦理更成为了保守派攻击民权理论的理论基础,妨碍了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然而保守派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三年之后,清政府就实行了新政,表明了维新派君主立宪理论的胜利,代表清末的现代化走上了全面的现代化道路。
但是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可以促进现代化的理念,现代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也需要道德的约束,道德更多的来自于传统文化如尊老爱幼、仁爱主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群体的协调,尤其是儒家文化包容和和谐精神,更是有助于我们在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的今天,学会借鉴他人优秀的文明。当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这些传统文化的指导。
由此可见,真正阻碍现代化的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如迷信、封建家长制、政治本位制、宗法观念、特权思想等等。只有铲除这些传统,才能顺利地实现现代化。而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有助于现代化的,正如章开沅教授所说的那样,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还是衰落的标志,传统文化是绝对不能舍弃的。
注释:
①《杰士上书汇录》。
②《杰士上书汇录》。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刚毅《直抒愚悃折》。
④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36页。
⑤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30页。
K251
A
1005-5312(2014)17-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