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之作
2014-08-19徐久刚
徐久刚
读过《党史文汇》2013年增刊载《毛泽东在“抗大”讲演全纪录》(以下简称《抗大讲演》),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份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之作。《抗大讲演》具体涉及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群众生产、生活、抗日斗争的具体事,但这不是聊家常、说闲话,而是严肃的政治话题,讲的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它和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不同,它存在于实践中,是“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为了简要地说明主题,本文只就《抗大讲演》中直接提及“马克思主义”之处,稍加分析。
“山”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又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总是相互联系的。
比如,人们通常会认为,山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不沾边的两种事物,可毛泽东却认为,在抗日的背景下,“爬山”“进山”常常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抗大讲演》中,毛泽东有两次这样的表述。
第一次见之于1938年3月19日毛泽东对抗大五大队的开学训词。他对学员们说:“你们要练爬山,因为爬山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他料想到学员们对此莫名所以,于是接着来了个自问自答:“为什么如此说呢?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中国的具体任务,是去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便非吃苦耐劳,努力爬山不可!否则便成为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了!”换言之,“爬山”是当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策略原则的需要,因而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了。
第二次见之于1938年12月15日对抗大八大队同学的讲演。毛泽东说:“战争是有进攻也有退却的。没有办法的时候,暂且退一步。比如早上就从城里面退一步(因为预知日本人的飞机白天要来轰炸——引者注),走出来,晚上又回去。城里面的老百姓一早就跑到山里去,老百姓也懂得马克思主义的。”
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历史条件下,为免于敌机轰炸带来无价值的伤亡而避进山里,内含战争中的攻守辩证法。如果自不量力,犯傻硬拼,乃是愚笨之举。
说和行:马克思主义的表征
马克思主义离不开“说”和“行”。正是在“说”和“行”中,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活生生的存在,实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价值。毛泽东在1939年1月28日的《抗日讲演》中说:“有嘴上的马克思主义,还要有手和足的马克思主义。”
“嘴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要通过“嘴”讲出来,读出来。这是讲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但是,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毛泽东明确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还说: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新时期,邓小平也说:我们所以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延安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学活用。他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关系比喻为“有的放矢”:“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他还把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乱放一通”,把革命弄坏的人;另一类是“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的人,这类人在现实中无所作为,称之为“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的“古董鉴赏家”。在《抗大讲演》中,他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指称为“总的办法”“总的战略”,上文提及的“手和足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指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功能。在1938年4月30日的讲演中,毛泽东有明确的表述:“不在于两只手举起来赞成马克思主义,主要的在于实际中去行马克思主义。这才是真正要紧的。单是学学还不够,要在实际中做到底。”简而言之,对马克思主义,要认同,要学习,最重要的是“做”,并且要“做到底”!
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它从总结革命实践经验中来,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它必须要回到实践中去。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来——去”过程中,不断获得充沛的养分,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能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变”和马克思主义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1938年3月21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大队的“临别赠言”中,针对有学员提出的“将来出去不会依照情况变怎么办”的问题,他说“变”的问题,“是辩证法上面认识论的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共领导人根据客观情况而决定的政策,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幻想。要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才能施之于实际的具体环境,而且要依情况的变化来改变口号和方针。”
纵观党的90多年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处在不断变化中。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路线方针政策。凡属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1938年7月9日,毛泽东在抗大纪念“七一”“七七”及突击运动总结大会上的讲演中谈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志向时说:“这个志向是根据老百姓的需要与当时当地的环境而定。”稍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又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新时期邓小平也说:“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变”,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不是胡“变”乱“变”,而是有条件的“变”,是合乎规律的“变”。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反对僵化不变的教条主义,而且要反对超越客观许可的冒险主义,真正从实际出发,科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随机应变。
鲜活的群众语言
《抗大讲演》记录的是毛泽东当年用口头语言表达的讲稿,面对的学员是来自基层的干部和群众。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等等罪状,在他的讲演中,难觅丝毫踪影。毛泽东当时提出,解决“党八股”问题,“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毛泽东《抗大讲演》所以鲜活生动,趣味横生,亲切自然,关键在于他用的是群众语言。
试举四例,可见一斑。
在1938年8月5日的讲演中讲到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而不能搞僵化的教条主义时,他说:“一切东西都是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也是没有完的,将来还有马克思的儿子,孙子,孙孙子的新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是空前而不绝后。”笔者以为,听了毛泽东的这段话,不会有人把“马克思的儿子,孙子,孙孙子”当成马克思本人的“儿子,孙子,孙孙子”,只不过是比喻说,马克思去世后,马克思主义还要继续向前发展,一定会与时俱进。
在1938年12月1日的讲演中,讲到抗日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打持久战时说:抗日,“我们总归打下去,一直到胡子白了,于是把枪交给儿子,儿子的胡子白了,再把枪交给孙子,孙子再交给孙子的儿子,再交给孙子的孙子……总要打下去,日本帝国主义倒不倒?不倒也差不多了。”
在1938年12月15日的讲演中,讲到抗日战争要走“之”字路,经过敌攻我守,敌我相持、实行反攻三阶段时说:“我们走路,如果前面有一张桌子挡住,我们还是不管,硬要走过去,那只有把鼻子碰出血来,所以在这时候就要稍微转过一点,我们要懂得转弯抹角。”
在1938年4月9日的讲演中,讲到战胜困难、争取胜利时说:“在我们的前途上摆着一样东西,其名曰‘困难,我们告诉它我们是从抗日军政大学锻炼出来的,不怕你!它说它有很大的本领,能使我们没衣服穿,我们不怕!能使我们没饭吃,我们不怕!它说它还有飞机大炮坦克,但我们都不怕!我们克服了一切的困难,再问它还有没有?没有了!敌人便只好缴枪。”
《抗大讲演》记录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它用“笑声”“大笑”“全场大笑”“欢笑鼓掌”等文字,即时记录下学员的现场反应。其收录的15场演讲,场场有笑声。一两个小时的演讲,笑声在5次以上的有6场。笑声在10次以上的有3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抗大讲演》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程度。即便在70多年后的今天,笔者重读《抗大讲演》,依然视之养目,思之养心,犹如享用可口丰盛的精神大餐,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