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鉴赏力探究
2014-08-19李晓莹
李晓莹
音乐历来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她可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人的修养。同时,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人们体验音乐,并不需要亲自进行表演,只需全心倾听便可体验和欣赏音乐。 [1]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对大学生音乐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具有音乐形式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这对大学生随时获取自己所需的音乐具有极大的优势。基于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加强对大学生音乐鉴赏习惯的培养,提高其鉴赏能力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而,系统剖析新媒体时代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鉴赏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新媒体时代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的未来发展趋向,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策略。这不仅对音乐鉴赏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更对音乐鉴赏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及其整体框架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音乐传播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2]新媒体音乐己成为音乐在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中传播的重要形式。
笔者 2013年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的出生地、音乐兴趣、音乐理论知识、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和外国古典音乐等 20个方面对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 500份,回收 420份,回收率为 84%,其中有效问卷 390份。结果显示, 40%的学生来自城市, 40%的学生来自城镇, 20%的学生来自农村。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大学生普遍音乐理论知识、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都比较差,而音乐兴趣却相当高, 90%的学生喜欢音乐; 85%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 90%的学生认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
在多元化、开放性的新媒体时代 ,网络把四面八方的流行音乐集中到大学生手中,任由他们选择。从音乐文化和审美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比古典音乐更具优势,它在本质上属于年轻一代。流行音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富有时代感,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能符合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在表现手段和演唱形式上十分强调与听众的互动交流,有时还运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来演绎作品,使流行音乐更具现代感,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二、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鉴赏力概况
由于音乐是听觉艺术,具有非视觉性和非语意性特征,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有耐心和有能力理解抽象的音乐内容,而新媒体则是把抽象变为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段。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不仅开拓了音乐传播的资源,提升了音乐传播的效率,更为音乐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机遇。
但在新媒体时代,面对五花八门的音乐形态,大多数大学生并不具备辨别和分析音乐的能力,表现得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却听不懂西方古典音乐,对我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更是知之甚少,从而难以体验和领悟高雅音乐的真谛。对此,音乐评论家金兆钧认为,网络歌曲已成为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品种,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区别对待,认真辨别“通俗”、“低俗”、“恶俗”之间的差异。对“通俗”歌曲应宽容和鼓励,对“低俗”和“恶俗”歌曲则要坚决抵制。 [3]
针对此种情况,目前许多高校将音乐鉴赏列为校级公选课,但因各方面的原因,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以笔者所处的大学为例,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大约 24000名)都要参加校级公选课,其中有音乐鉴赏课、交响乐鉴赏课等五门相关课程,音乐鉴赏老师并不固定,有五位教师担任选修课任务,每门选修课选课人数不能超过 200人,一门课一学期 36学时。学生多,课时少,难以达到普及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要求;校级公选课没有统一教材,多数采用音乐专业的鉴赏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专业性过强,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很难领会乐曲真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课的内容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中心,鉴赏内容也基本是较深的古典乐曲和艺术歌曲,几乎没有或很少涉及到流行音乐,虽然古典音乐有其丰富的内涵与高雅性,但仅仅是教授古典音乐知识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
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被作为副科而不被重视,使得中国的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在不少大学生的认知观念里,音乐就等同于流行歌曲或者民间民谣,而对中外经典音乐几乎没有概念,甚至对课上安排鉴赏我国民族音乐和西方经典歌剧存有抵触情绪,这就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低下,音乐语言及其音乐文化等知识较为匮乏,音乐鉴赏辨别能力较差,更有甚者不但听不懂西方古典音乐,更对我国民族音乐也知之甚少。
三、新媒体时代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鉴赏教学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具备一定音乐鉴赏能力的大学生,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为全社会点亮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希望之光。在大学阶段开设音乐鉴赏课,其意义不仅仅是让大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素养和音乐鉴赏习惯,引导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帮助下自我探索鉴赏曲目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掌握音乐鉴赏理论知识
音乐鉴赏理论知识是音乐鉴赏的基础,具体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声乐、中西方乐器常识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和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等内容。对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而言,学习音乐鉴赏理论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 95%的在校大学生不识谱,音乐基础知识的水平较弱。因此,音乐鉴赏课在内容安排上必须合理,不能急于求成让学生望而生畏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音乐专业理论,如调式调性、和声、配器等内容,这并不足取。对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鉴赏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从体验与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涵出发,“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为审美服务, ”进行简单的音乐常识教学。
(二)了解多元音乐文化
从音乐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音乐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多元化的音乐知识和观念也成为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探索音乐教学的多元化,研究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音乐种类,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文化既是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能够反映各个民族不同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4]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进入各阶段的教学课堂,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为音乐鉴赏教学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极大地缓解了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让学生充分了解多元音乐文化,拓展了其音乐知识视野,提高了鉴赏能力。
(三)激发学生音乐鉴赏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5]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努力让大学生喜欢音乐。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还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需求,试着从欣赏流行音乐入手,选择有针对性的赏析作品。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 ,是因为它具有与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特点 ,欣赏流行音乐不能照搬欣赏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模式。笔者在课堂上拿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与交响音乐做比较。主要以培养鉴赏能力为主,讲解为辅,很好地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素养和审美能力,也直接提升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第三,在选择教材方面,要选择古今中外有艺术价值,且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代表性名作。内容可深入浅出,结构由简单到复杂,鉴赏层次不断提高,加强多元化音乐文化学习,了解本国家、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养成聆听习惯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的根本在于聆听,每个环节都要建立在良好的听觉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是学习音乐最基础的任务之一。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学会从音乐作品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除了要聆听优秀的中外名曲外,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欣赏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突出的原则 ,选择适合大学生特点的中外名曲来学习。减少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压缩或删减重复内容,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在“全实践”理念下实践整合课程。 [6]减少音乐理论学习,加强音乐鉴赏比重。例如:把世界名曲按曲目风格分类,每天抽出十五分钟听一首乐曲,用心去感悟,长时间积累便会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素养。
总之,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音乐鉴赏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化、融合化的音乐发展态势特点。提升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提升整体国民音乐鉴赏素养的关键之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新的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和艺术诉求。非音乐专业学生借助于各种新媒体手段,在学习中、实践中、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不断丰富音乐想象力,从而完成个人整体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
注释:
【1】贝内特 ·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版,第216页。
【2】http://www.hbrc.com/rczx/news-1298264. html
【3】http://news.qq.com/a/20071026/000559.html
【4】吴斌、金亚文:《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之四<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论>》,《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11期。
【5】李月华:《浅谈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音乐天地》2011年第10期。
【6】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