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发展不可缺少的智者
2014-08-19李前宽
中国电影艺术的繁荣,虽然与创作实践、市场营销密不可分,但是电影理论的建设同样重要,只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学术研讨氛围,才能有效地引导正确的创作方向。今天我们越发认识到电影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艺术,电影的文化力和影响力成为当代电影人反复思考和追求的重心之一,电影作品的文化力量够不够,电影作者是否对于无论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有着包容、吸纳、反思的态度,这将成为人们欣赏和评判电影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缺乏文化力的电影行而不远,文化力和影响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是一位对电影艺术事业有着高度热情和渊博学识的著名评论家。他在 20世纪 90年代末出版的《镜文化思辨》,文风犀利,读来没有隔靴搔痒之感,我印象很深。 15年过去了,黄教授在古稀之年出版的这本《新世纪初潮:“镜”文化思辨 2》,又为我们奉送了众多精彩的见解。从这本书里我们清晰地看到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的足迹,体现出作者对于我国电影现状的清醒认识,这是基于理论家严谨的学术素养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其中的智慧和对电影的热爱之情毫不掩饰,如同旺盛的年轻生命,光彩照人,可敬可佩。
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如同大鹏的一对翅膀,双翼齐展才能扶摇直上。没有严肃的理论批评的鞭策,创作就会失去标准和方向,狂热的追捧就会湮没理性客观的思考,对票房的追求就会代替对电影人文内涵的探索。我建议大家都能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评论者,正是这些文章体现了理论批评的价值所在。我们有幸从事电影行业,而世纪转折中有诸多话题、课题摆在中国电影艺术的面前,其中有一些属于大是大非的性质,也有许多情况尚在徘徊中说不清楚,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是,缺乏面对现
实勇气的评论家噤声了,不具备面对未来的睿智的学者人云亦云起来了,真正具备理论高度和独立精神的批评文章越来越少了,而黄式宪教授始终坚持在电影文化领域做独立深入的探究和求索,基本上每一个重要理论阶段、每一部有影响的电影作品出现都能够听到他保持清醒、保持知性、保持情怀的斩钉截铁的声音。
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文如其人的可贵。只有把写文章和做人看作一回事的人,才能做到文如其人。黄式宪教授的文章是非曲直、真妄毕现,使人读之感觉畅快舒心,这是因为他把写文章这件事看得很重。古人曾说作文是“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现在这样看待理论批评的人有多少?今天的世界弥漫着后现代主义的意绪,以严肃的态度看待电影作品的观众少了,甚至在评论界也存在否弃严肃的对话的现象,谈论起电影艺术的价值,无是非、无高下、无美丑之分,特别是年轻人的艺术观被严重地泛化了。黄式宪教授在多篇
文章中指出要认真对待当代泛娱乐化潮水的泛滥,并且深刻地指明我们社会的审美出现了问题。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越是趋于合理,越是趋于丰满,艺术的存在越是彰显价值,越是不可或缺。否定艺术存在合法性的国家和时代必然是在文明史上无为的国家和时代。中国电影呈现出的大片之沉落,中国电视剧的“三俗”现象等,正是亚健康文化的症象。黄式宪教授还对具体的“大片”的电影艺术与电影商业之间的联姻进行精彩的剖析,例如在《“后百亿时代”:以文化自律与创新推动电影产业再度振兴》一文中,黄式宪教授给《让子弹飞》这部 2010年的国产电影票房亚军五个字的评价“文化贫血症”,文中对于原著马识途《盗官记》的分析,寥寥几笔,显示了其北大中文系的学问素养。在另一篇文章中,通过对于《画皮 2》的分析,提醒我们注意娱乐本质文化的危机,尤其要警惕那些反思想、反理性,追求感官至上,对真实世界麻木的创作倾向。在名为《银幕之华:本土创新与电影审美的多极均势》的文章中,作者对现代技术的反思也同样具有让人震撼的洞察力,文章指出单纯炫耀技术的电影是没有生命力的,评论家不仅要警觉技术对传统电影艺术价值的伤害,更要深刻理解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防止媒介技术垄断造成信息失控,以致跌入文化乱象的漩涡。
但是,黄式宪教授在文化思辨中,对于未来中国电影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了信心,他文化反思的力量还有更重要的呈现,那就是站在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更高视野,为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的和谐共生献计献策。他在多篇文章中谈到内在的文化驱动力问题、谈到民族文化的主体创造力问题,特别是对于艺术创新的强调不遗余力。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影视艺术繁荣发展的动力,因此“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艺术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从表现手段到运营方式,从管理体制到创作机制、流通机制、经营机制都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而不断创新”。
一个时代留下一个时代的作品,也造就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和评论家,黄式宪教授的字里行间呈现出了他的使命感,这是一位在电影领域能透视历史和未来的智者。
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这部著作里还收录了《宏大叙事:艺术主体与历史精神的庄严遇合——论李前宽、肖桂云的银幕耕耘及其史诗风格的熔铸》一文,专门对于我和肖桂云的作品进行评点。黄教授谈到我们早期的电影,是从成荫、汤晓丹老一辈谈起的,从革命战争影片的传统一直谈到艺术的延续性,我非常认同。史诗性的确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热爱,对于建功立业者的敬仰,是诗性表达的源头。史诗性也“不是艺术家主体独自可完成的,他是艺术家融汇于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本身的完整精神世界的结晶 ”。也许正因为此,我们对于今天这个时代才有这么多的思考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