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抗战时期的群众工作思想

2014-08-19刘慧娟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指导意义邓小平

刘慧娟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邓小平围绕晋冀鲁豫边区全面抗战动员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中央、毛泽东对群众工作的系列指示,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独立性和不平衡性,群众工作的内在规律和领导方法,群众工作中的“左”右偏向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群众工作思想。邓小平抗战时期的群众工作思想具有战略性、原则性、务实性等鲜明特色,既与党的群众路线保持着内在一致,又在实践内容上有所丰富和深入。邓小平抗战时期的群众工作思想是邓小平群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仍具有宝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工作思想;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A849/D2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4)04—0104—06

邓小平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抗战时期他先出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后来出任太北军政委员会书记、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太行分局书记、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直接领导创建了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此过程中,他坚决贯彻中央对群众工作的系列指示,并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群众工作思想。

一、强调群众工作在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争取全面抗战胜利中的重要性

1937年8月,邓小平出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后与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根据毛泽东“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1]353的指示,八路军在华北的行动方针确定为广泛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2]480动员群众成为其中重要一环。

邓小平自抗战开始,就将群众工作放到争取全面抗战胜利这一战略全局来看待,强调群众工作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他在1937年10月指出:“当务之急是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别是发动群众。目前华北战场,中央军败退得这样快,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八路军不光打仗,一定要发动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3]2在此思想指导下,八路军很快进行了分兵发动民众的工作。以一二九师为例,从1937年11月开始每个营抽出一个连,专门抽调一些政工干部同地方党组织一起活动。到1938年4月,一二九师派出的兵力达三分之二以上。

邓小平视群众为对敌斗争的力量源泉。“应以最大努力,利用一切可能,动员广大民众加入军队,补充现有兵团,组织新的部队,积蓄与扩大国家的武装力量,以支持长期艰苦的战争。”[4]1“在每一个重要的事件或敌人进攻的关头,必须足够地计算民众的力量。能否动员民众参加,常常成为这些斗争胜负的关键。”“在每次反对敌人的斗争中,民众都发挥了伟大的力量。军队、政府也依靠着民众力量,克服了许多困难。”[5]93,94将民意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首先是敌占区人民的态度。”[4]40“离开民众,坚持敌后抗战是不可能的。”[5]91“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力。如果轻视民意,压迫民众,就不可能依靠民众的力量来克服抗战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困难,也就说不上抗战的胜利。”[5]86将群众工作视为做好其他革命事业的前提。“在敌占区或敌占优势的游击区,无论对敌斗争或解决阶级关系问题,都必须着眼于当地群众的发动。”[4]58“经验证明,不彻底的解决发动、组织和教育群众的任务,其他各项任务都是很难完成的。”[6]645

游击战争要长期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邓小平将群众工作与创建根据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群众工作是创建根据地的基础与灵魂。1938年1月邓小平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开始具体领导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创建。他在2月20日主持召开的第一二九师和冀豫晋省委负责人联席会议上指出:“根据地必须在群众发动起来,参加到抗日斗争中才能建立和巩固,因此必须要有群众,这是基础。”[7]31-32但在根据地的开辟过程中,晋冀鲁豫边区普遍发生了武装偏向,尤其1940年根据地开展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建设后,群众工作相对被忽视,加上对1939年底反顽斗争中群众工作“左”的错误的纠正不当,使得群众工作一度消沉。对此,邓小平在1943年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干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群众运动提高在应有的位置,而以群众运动为三大建设的灵魂。”[8]505建军要在“人民中造成爱护自己子弟兵的热潮”。建政要“树立民主政治的基础”,“密切政府与人民的关系”[5]133,忽视群众工作,民主建设等工作就会“架在云端之上而无确实的成就。”[4]38建党“重心应该放在加强群众工作,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离开群众来建设布尔什维克党是不能想象的”。[5]133,132

在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下,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工作一跃成为巩固发展根据地的中心工作。在群众的支持下,晋冀鲁豫边区顺利度过困难时期,边区财政收入增加,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被誉为“新民主主义的雏形”和“模范抗日根据地”[9],成为夺取抗日战争乃至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战略基地。

二、强调群众工作要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群的不同需求

在华北开展群众工作难度相当大。中共在华北的党组织曾在“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遭受严重破坏,中共北方局建立后有所恢复,但一直到抗战初期,“我党在华北尤其在山西的组织基础是太薄弱了”。[8]60华北地区也未建立过革命根据地,长期处在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统治之下,群众政治觉悟较低,组织力弱。“由于过去对民众缺乏民族的教育特别是抗日的教育,甚至在抗战爆发后,这一重大的工作,依然表现着异常的不够。”[4]1-2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有效地动员群众?

邓小平指出,要“从群众切身的要求出发”,[6]653“不能只问人民要,还要给人民以利益”[5]378,尽可能地帮助解决民众切身的困难与痛苦。“如学生的求学,青年的特殊要求,农民、工人的改善生活,妇女的解除虐待和放足等等”[5]93。

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外乎经济需求和政治需求,而对根据地最广大群众——农民而言,其要求集中在经济领域,与土地政策相关。对此,晋冀鲁豫边区一度是忽视的,在根据地不注意发展生产,在敌占区过度需索而无工作,造成1939年军队供给极端困难,根据地民生凋敝。邓小平1939年11月在太北军政委员会扩大会上批评指出:“过去民众痛苦怨顽固派之搅乱,而今日则民众怨我们了。今日是我力量削弱,敌顽力量发展,民众逐渐离开我们”。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从政策上说,党政军民各机关都未站稳阶级立场,注意民生痛苦,并以此为中心。我未行‘善政,故未改善民众生活,反致民力枯竭,民生凋敝”[5]109。同时,中央也指示深入群众工作,“在八路军新四军活动区域,必须实行激进的有利于广大抗日民众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10]191。随后,晋冀鲁豫边区做了一些改善民生的工作,“发扬民力,发展人民生产,增加与恢复畜业,开荒救灾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土地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这一错误直到1942年才得到纠正。而从1941年到1942年,由于日军在华北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以及大规模“扫荡”,使得根据地不断紧缩,加上华北连年自然灾害,根据地在1941、1942年进入最困难时期。为了度过难关,根据地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的政策,给发展生产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4]79从1942年开始,以减租减息、雇工增资为中心,群众工作大规模开展起来。

在具体领导这一工作的过程中,邓小平发现由于群众工作发展得不平衡,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进行减租减息的斗争,如对于1942年已经大部分变为游击区和敌占区的冀南来说,就应以对敌斗争而不是以减租减息、雇工增资为中心去发动群众[4]69;不同的农民阶层富农、中农、贫雇农、赤贫农,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也远非减租减息就能涵盖。如“太行区无地(不是佃户或佃得很少的地)的赤贫农,约占人口的百分之十,减租减息,对他们均无利益”[5]398。因此,“把党的土地政策内容认为只有‘减租减息四个大字是不妥当的”[6]649。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确定采取相应的土地政策去发动群众。

邓小平针对不同地区布置了不同的群众工作任务。指出在群众尚未发动的区域,马上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法令;在群众尚未充分发动的区域,继续充分发动,深入检查土地政策、劳动政策等的执行程度;在群众工作已经深入的地区,应特别注重民主建设、生产建设、文化教育建设、人民武装建设;在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以发动群众团结各阶层一致对敌,减轻人民对敌负担,保存民族力量,为一切工作的主要出发点;在封建势力(土匪、民团、局子)统治的区域,不应发动减租减息斗争,而以扩大中日矛盾,扩大统一战线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8]513

针对不同人群,邓小平指出要在党的土地政策范围和目前纲领所允许的范围内,切实解决他们的不同利益需求。对地主,为了达到团结的目的,在削弱的同时要使之能够生活,保有一定的经济地位,保障其人权、地权、财权。对富农,要与地主相区别,削弱其封建部分、奖励其资本主义部分;要求他们对雇工适当增资,对国家适当负担,取消对雇工的额外剥削,按政府法令减息。对中农,不能伤害其基本利益,不能“斗好户”(富裕中农),更不能为了解决贫农土地问题侵害中农利益。对贫农,要逐步解决其土地问题,将从反贪污、反恶霸、反“黑地”、赎地、减息等合法斗争中所得的果实,全部分给贫农。对赤贫农,要领导他们开荒,加入互助组等等。

关心群众切身利益自然会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群众热情投入生产帮助根据地度过难关,鲁西北沙区妇女在灾荒期间90%参加纺织,共纺棉100多万公斤,织布50多万匹,换回粮食200多万公斤[11]95。群众参战拥军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截至1944年4月,全区已有民兵40万人,太行、太岳、冀南共32万人,冀鲁豫8万人[12]132。八路军作战经过村庄时,广大群众高呼拥军口号,并成群结队地担着酒和鸡蛋,用大车拉着白馍、粉条、猪肉等前去慰劳军队。抗日战争真正成为了人民战争。

三、强调尊重群众工作的内在规律和独立性,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党是领导群众工作的核心,应当掌握领导群众工作的方法。邓小平指出,最首要的,“群众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党在指导群众运动中,必须掌握住这种规律。”他通过实际工作,总结出四条根据地群众运动的规律:“第一是发动群众,在发动群众中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第二是在发动群众之后,立即注意整理与健全群众组织生活;第三是在发动与组织群众中注意群众的政治教育”;“第四是把群众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约束于统一战线范围之内”。[4]67,68

掌握了规律,在领导群众工作中,还必须解决好群众观点、相信群众的问题,以造成大规模的群众自己的运动。“过去的群众运动,包办代替的毛病是厉害的,结果形成严重的恩赐观点,使群众运动不易发展和深入。”[6]645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群众自己的组织——群众团体的作用。

邓小平指出,群众团体是团结民众、坚定民心、发扬民力的有效方式。冀南民众动员的成功经验,就是“由于把广大群众组织在各种‘救亡团体之内,并运用这些组织进行了民族教育,提高了群众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这些救亡团体不是形式的官僚主义的机关,而是由群众自愿加入的组织,由群众选举出他们自己信仰的人来当他们的领导者,许多工作都经过了群众的讨论与决议。在这样的民主方式下,更加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与这些组织的效能”;“由于这些组织是在战斗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从不断的参战动员中锻炼了他们,使他们特别富于战斗性。”[5]68因此,“要把一切民众分别地组织在各种民众团体之内,如农民救国会、工人救国会、学生救国会、商人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儿童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等。”“要善于运用和经过这些群众组织,对广大民众进行抗战教育,动员他们积极参加抗日斗争,自觉自愿地协助政府和军队”。[5]92,93

党在领导群众团体工作时,要尊重群众团体的组织独立性。“今后的群众运动,应做到由群众团体特别是农会去出面领导,党务工作干部、军事工作干部去从事群众运动时,可以群众团体面目出现,或经过群众团体的介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群众自身的组织观念,培养群众团体的威信,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群众的领袖。”[4]73为了防止党对群众团体包办代替,邓小平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不能随便调动群众团体干部,特别是经过选举或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干部;不能直接干涉群众团体内部的生活;不能直接下政治命令,只能经过群众团体的党团。群众团体要“在党的政治领导之下,独立地去进行发动、组织与教育群众的工作。”“群众团体的工作,应由群众组织自己去讨论和执行”。“群众团体的经费,应逐渐做到自给,政府给以足够的津贴。今后群众团体的经济开支,可以自己负责,不必由政府审核。”[4]66,72,73

在尊重群众团体独立性的同时,邓小平又针对有的群众团体和群众团体的党团向党闹独立性的问题,指出群众团体的独立性有一定的限度,即必须遵循几个大的原则:第一,不能违背党委的方针路线。不能因为强调独立性而提出与党的方针相违反的工作方针。第二,不能将群众工作与其他工作分离与孤立起来。群众团体“应该依照党的全面工作来布置自己的工作”。第三,不能脱离党的政治领导。“建立群众团体的独立工作,并不等于群众团体的党团向党闹独立性,也不等于群众团体可以脱离党的政治领导。群众工作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因此,党委领导下的整个群众工作,只是党委领导下的全盘工作的一部分,而青委与妇委,以及其领导下的青年和妇女工作,只是党委组织的一部分,只是群众工作中的一部分”。[8]549-550尤其是不同群众团体之间,当时存在着互相争会员,各自强调自己工作重要性的现象,邓小平要求不同群众团体之间要协同配合。要根据各种不同的具体条件,确定以某个群众团体为主体,其他团体应积极配合,不能单独强调自己的工作。[8]550-551

抗日战争期间,晋冀鲁豫边区活跃着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救国会等多个群众团体,将广大的分散的群众有效组织起来。仅据1942年统计,边区参加这些群众团体的群众就达3972259人,尤其农救会会员人数多达1670001。[13]330这些群众团体在党统一的领导下,宣传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动员、组织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日斗争和大生产运动,为建设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争取全面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强调群众工作要主客观结合,注重防止“左”右两种倾向,尤其是“左”的错误

抗日战争时期的群众工作不同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群众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下进行的。为团结各阶层一切抗日群众,使群众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既要防止过“左”的倾向造成打击面过大,无法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又要防止“右”的倾向造成不能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发展进步势力。

群众一旦大规模发动起来,形成群众运动,就容易出现偏向,群众的利益诉求往往会超出预期,运动的方式也不会是文雅有序的,所以邓小平说:“经验证明,运动愈到后面,规模愈大,问题愈多,也愈容易发生偏向”。[6]654在晋冀鲁豫地区,群众工作中的“左”右偏向都有。1939年底在反顽斗争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乱捕乱杀的“左”的倾向。对此,1940年4月黎城会议加以纠正,但由于过分强调团结中间力量,又发生了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的右的偏向。1942年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开展起来后,也出现了减租退租过多的“左”的偏向,1943年初太行分局高干会议给以适当纠正。但为“左”的现象所迷惑,又滋生了减租不彻底、明减暗不减的“右”的偏向。[5]396-3971944年4月,为克服干部的包办代替,提出对群众运动大胆放手,却又造成处罚打击过重、否认党的领导和政策等“左”的倾向。[11]550

对于群众工作中反复出现的“左”右偏向,邓小平强调,“我们过去考虑问题,常常只从政策一面出发,不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群众切身的要求出发,所以犯了严重的主观主义;但是如果超出了毛主席所说的‘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的范围,亦即是党的政策和群众要求结合的范围,来考虑群众运动的斗争纲领,也要发生错误。”[6]653前者是“右”的落后于群众觉悟的慢性病偏向,后者是“左”的超出政策许可的急性病偏向。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从根本上说,“主要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6]653。

怎么样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呢?邓小平认为,首先要仔细研究理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完整的思想是我们要学习的理论。“从群众工作方面来说,毛主席的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给我们解决了立场问题、群众观念问题和方法论的问题。新民主主义论,中央土地政策指示,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给我们解决了在目前内外条件所许可的斗争纲领问题和策略指导问题”。[6]653“当我们对于中央、北局指示了解不够研究不够贯彻不够时,我们就一定要发生错误和偏向。”[8]509因此,“每一个干部在自己的工作中,对于党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必须精细地研究,并使之适用于自己的工作环境。”[4]44

其次,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即群众路线的方法。“党要站在群众之中之前,而不要站在群众之上之外”,党的政策要以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不仅与群众目前利益相一致,而且和群众的永久的利益相一致。“群众常常容易看到目前的利益看不到永久的利益,这就需要党的领导”。党要将“运动的好东西加以发挥,加以贯穿,用以指示运动,对于不好的东西加以抛弃,因为从群众中来的东西好的东西最多,但不完全是好的东西”。[6]654这就是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原则,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指出:“大胆放手作为克服包办代替错误的一定时期的口号是对的,把他提高为领导方法是不妥当的,把毛主席完整的领导方法概括于这四个字之内,尤其是错误的。”[6]654只有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既大胆相信群众,又发挥党的指导作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对于在工作中如何纠正“左”或右的偏向,邓小平提出了具体办法。首先要从具体问题的内容方面去区分“左”右。邓小平反对笼统的划分“左”右,而是要详细到具体问题的具体方面。同一地区可能“这一问题是左,另一问题是右”;同一问题可能“此时是左彼时是右,或此地是左彼地是右”。1939年反顽斗争后“发生了严重的干部包办蛮干的左,同时对于改善基本群众生活又是右的观点”。[8]508“左”和右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其次要注重从思想根本上去反“左”。一般纠“左”有“组织、教育、纪律”三个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多采取行政的、组织的办法,这样特别容易产生严重的偏向。晋冀鲁豫几次反“左”导致右的错误,并反复产生偏向错误,邓小平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思想根本上去揭发左的实质和其危险性”。[8]506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用思想教育的方法去纠正“左”的错误。最后,要把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邓小平一贯强调“群众工作必须有原则”[5]45-46,要符合党的统一战线的相关政策要求。他将毛泽东处理统一战线内部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原则运用到群众工作上,认为群众工作必须遵守一定的法令政策,要有利于人民的长期利益和抗日战争的全局利益,要有节制地将运动严格限制在法令政策范围之内。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准确领导尤其重要。他指出“群众左不可怕,只有当我党能够及时掌握与恰当纠正这些左的现象时,才是不可怕的,如果发展到破裂统一战线的地步,那是值得可怕的。”

邓小平多次在群众运动出现偏向时及时指出问题并加以纠正,虽然有时他的指示未能得到及时贯彻,如对黎城会议后右的偏向,同年9月的北方局高干会议就进行了纠正,却未能落实;但整体看来,他纠偏的努力还是取得了明显效果。邓小平在1943年北方局高干会议上纠正右的倾向,使边区群众运动围绕减租减息大规模开展起来;他1945年在组织干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纠正“左”的倾向,使过度打击地主和富农、侵害中农利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应该说,邓小平对工作偏向的警惕保证了晋冀鲁豫的群众运动整体上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抗战时期邓小平的群众工作思想,是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在晋冀鲁豫边区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相比,他在抗战时期的群众工作思想更为成熟,也更为丰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是战略性。邓小平始终将群众工作放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全局中来考虑。他不是就群众工作谈群众工作,而是高屋建瓴,将群众工作与争取战争胜利、创建抗日根据地、做好各项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承认矛盾的同时,更多地看到群众工作与其他工作服务于抗日大局的内在一致性,因此,他能够从全局高度,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地处理好群众工作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的关系。

其次是原则性。邓小平始终站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把握扩大中日矛盾而不扩大阶级矛盾的原则,严格注意防止群众工作中出现的偏向,尤其是“左”的偏向。因此,他能够在看到群众强大力量的同时也看到其破坏性的一面,强调党对群众工作的准确领导,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下对群众运动加以约束。

最后是务实性。邓小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究决策的实际效果。他始终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考虑群众工作,对群众工作所作的指示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价值。因此,他虽然严格遵守原则但能实事求是地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切身需求,妥善处理群众运动中的各种问题。

总之,邓小平在抗战时期形成的群众工作思想,是理论与实践、上级决策与本地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有效地指导、促进了晋冀鲁豫边区群众工作的发展,而且对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具有宝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邓小平抗战时期的群众工作思想既是对他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群众思想的总结和提升,也为他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群众思想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成为邓小平完整的群众思想乃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张香山印象与回想[M]//杨国宇,陈斐琴,王传洪,编邓小平二十八年间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89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7]李雪峰回忆录(上)——太行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8]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战争时期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9]敌后民主政治的伟大贡献[N]解放日报,1941-07-14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1]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G]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12]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3]王若飞我们怎样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G]//关山渡若飞:王若飞百年诞辰纪念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张海波]

猜你喜欢

指导意义邓小平
鲁迅作品“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的特点
现象级节目之于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多与少
多与少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