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何要沉思良知

2014-08-18叶匡政

民生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食器王阳明良知

叶匡政

有了对良知的这种哲学认定,当知识分子对付邪恶环境时,就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思想力量。

良知在中国是个古老的词,孟子最早提到这个概念。《孟子》中这样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意思是说: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是良能,不待思考就会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知道敬重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敬重兄长是义,没有其他原因,这两种品德可以通行天下。

《孟子》是其弟子记录的孟子谈话录,良知也由此成为儒家的重要理念。在孟子看来,人的良知良能就是践行仁与义。就是说,人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之外,还有一个特属于人类的目标,如果忽略这种自然要求,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

良知的本意是什么?赵岐的注解为:不学而能,性所自能。良,甚也,是人之所能甚也。朱熹的注解是: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良在古汉语中有最善之意。良和甚是指食器中食物满溢的状态,人看到食器盛满食物,自然欣喜。所以良既指一种充满的状态,也有本然之意。

孟子所说的良知,是指在人的本性中具有的禀赋,但这种禀赋并不是善,而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对善的要求,良知只是触动人行善。这和孟子说的恻隐之心、羞恶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相近的。孟子一直把良知看作人生来就有的对道德认知的本能,“仁义礼智皆根于心”,认为仁义礼智的主宰就是心,某种程度上,心就是良知,“尽心知性知天”也就等同于发扬良知。

王阳明对孟子的良知论有充分阐释和发展。他认为,天地万物这些概念只在人的理念中存在,是人赋予天地万物以价值和意义,没有人,这些价值和意义就不存在。反过来说,人也成为天地万物的本体,因为对它们的认知,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中。王阳明把人的这种精神称为良知。在他看来,良知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王阳明这个哲学理念,为儒家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仅打通了儒学的很多关节,也使儒家有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王阳明将良知定义为人对生命意义的特有意识,使良知成为人们能够就认知自身价值与意义的一种本源,并因此形成对世界的看法,认为圣人和俗人、古人和今人拥有共同的良知,人只需识得自己的良知,就承接了古代圣人的仁心。这种对良知普遍性的认定,使儒家学说有了更深思辨性。尤其是在王阳明生活的专制年代,有了对良知的这种哲学认定,当知识分子对付邪恶环境时,就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思想力量。王阳明有首诗说: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肯定的就是知识分子对良知的坚守与使命。

卢梭对良知的说法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良知的意义: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與生俱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同时也有自己具体的生活准则,但当我们在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好坏时,都要以这个内心原则为依据,这一原则归根结底是上帝赋予我们的。这个原则就是良知。

猜你喜欢

食器王阳明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良知
美食美器:吃饭是一件很认真的事
美味珍馐——中国古代器物之青铜食器
细腻东方,食器时代
良知说话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