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探究

2014-08-18王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语文观人文性工具性

摘 要:语文是中国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不仅是我们母语文化的聚合,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聚合。语文学科的显著作用首先通过工具性体现出来,人文性是对工具性的实践应用,或更深广的实践应用,是语文的文化质因的综合,它有着情态心理、精神灵魂的涵盖。中职语文的人文性培养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自信心,辅助、指导学生对语文工具性的实践。

关键词:人文性 工具性 大语文观

一、中职语文中的人文性及“大语文观”

“人文”在《辞海》中这样写道:“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可见,“人文性”则应以人的根本性为出发点,由反映人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组成。显而易见,“人文性”当中充满了人性,充满了创造性,文化创造中的“人文性”当由物质部分和精神部分组成,但通常意义与阐释中,我们只侧重它的精神性,提取它在精神方面的启导作用。

语文是中国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不仅是我们母语文化的聚合,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聚合。由表象、意义的文字生发开来,到语意、段落、篇章的表达,到思想、情感的探寻、体会,再到意境、精神的领悟,最后到精神、意志的实践。一路的思维生长、形成,都在说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它是一门重视个体情感领悟与实践的学科,因此,个体性是它的典型特征。[1]

中职语文是针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学科教育,是按照中职学生自身特点设计规划的学科教材,是依循《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而选取制订的教学内容。中职语文最重要的依据便是学生自身的基础与职业要求。学生自身的基础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储备基础,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无论是二者中的哪一种,皆因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年龄尚小,表现不成熟的原因而明显薄弱。职业要求有二:一是职业技术要求,一是职业道德要求。这两个基础之中关乎来自人文性的部分一样举足轻重,但人文性的发挥,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上却屡屡受阻,其中因素繁多,此不细说。然而正因为这重重阻碍,中职语文的人文性需求才愈加迫切,日益重要。

“大语文观”,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语文教育改革开始,到十年前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以至现今,有关语文的讨论与争议从未停止过,近三两年,不时从媒体或网络上爆出另外一些观点或看法,“大语文观”就是其中之一。其实,有关“大语文观”的说法很早就有提及,只是称呼和侧重可能不同而已,最近在2月23日的《华商报》上登载了某中学语文教师杨林柯老师的教学体会,是被称为“大语文观”的论述,他称“大语文观”是“全人格教育”,把判别是非的道德勇气和存在的生命意义感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他说“我们身处的世界,与我们每个人有关。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我们的世界”,语文课堂对他来讲,就是顺手拈来的“公民教育课”。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某种程度上讲,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体现出来的,工具性在先,人文性在后。

语文学科的显著作用首先通过工具性体现出来。语文是思维的工具,用它在头脑中计划、想象,是思想的雏形;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在我们所熟悉的母语文化语境内,语文对于我们交流的作用是最大的,也是最方便和高效的;语文是学习的工具,对于我们,语文是一个最为快捷的学习的桥梁,我们通过语文来认知新鲜事物,通过语文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来接受学习其他知识。

人文性是对工具性的实践应用,或更深广的实践应用。人文性是在工具性之后聚集出来的,工具性指导着人文性,某种程度上讲,工具性制约着人文性的认知,人文性认知的加深与扩大来自于对工具性的理解与运用,工具性就如“工具”一样,承担着工具的职能,来开发人文性。人文性为认知主体增强更丰富的体验与信念,反过来作用于工具性,加深工具性的掌握。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工具性要求约占2/3,人文性要求约占1/3,人文性要求看似不及工具性要求,但《大纲》通过明显强调语文的实用性而突出对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的必要需求。通过人文性的渗透,工具性则理解、掌握地更为牢固,工具性掌握得越熟练,人文性就越容易被提炼和吸收,对人文性的挖掘和期待也就会越高。

工具性与人文性只有很好地统一才能很好地分离。统一于认知的过程步骤当中,分离于彼此所属的认知阶段。

三、人文性的独立性体现

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一个事物仅有的两面,而是一个事物多面中的两面。那么,它的任何一面都具有独立存在性。两者在认知层面上为互相促进的关系,这正成就了它们的独立性。

以上多方叙述,人文性从工具性层面上脱颖而出,人文性是语文一方“美丽的风景”。主要体现在它精神的审美性和品格的磨砺性。审美性在于放松认知主体的精神,在母语博大的语境创造中,语句和篇章的优美感人在与精神的感应和活泼,让主体美妙的感情流淌于轻盈的文字之间,通过朗读、背诵等识记的方法来加强识别,再通过理解、体验来甄别判断,然后将有形的特征转化为无形的头脑思维特征,最后从内心流露出情感的甘霖来为思维判断的幼苗“浇灌”,从而拥有情思无穷无尽的奔流。拥有审美性对于一个生命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它能让生命获得超值的生活质量与生存价值,能让生命体验到超验领域当中的奇妙感觉,审美性是生命对于每个人的珍贵馈赠;品格的磨砺性,是在一次次的理解与体验中、感受与表达中,生命对于自身素质的加强。在一步步的自我认定与推翻中,自身形成对自我的评价与设想,并在不断到来的学习与锻炼过程当中实现品德的充实,人格的完善。

人文性的尝试过后是对语文学习的另行认知,它可推动支撑着语文学习的步履更加稳健,信心更加坚定。

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育虽曾过多地体现为对工具性的实践,但却是一直受人文性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主宰,在既已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面貌心灵、精神境界的支配下,展开对语文工具性的实践,这不能不说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综合实践,亦不能不说是更高层次的独立性的实践与认定。

参考文献:

[1]李霞;探究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J];《语文天地》 2011年09期

作者简介:

王兰 性别:女,陕西省渭南市人,1984年生,学历:研究生 职称:渭南技师学院助理讲师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语文观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大语文观”背景下的初中“大阅读”模式教学分析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