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学风格研究综述
2014-08-18农斯颖
农斯颖
【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教学思想的神话,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能加快教师的成长速度。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很大帮助。本文旨在对我国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评述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教学风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91-02
关于教学风格的定义,专家学者们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程少堂(1988)认为,教学风格,决不是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地反复地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李如密(2002)认为,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李如密(2001)认为教学风格,是优秀教师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教学思想的深化,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能加快教师的成长速度,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很大帮助。
我国对教学风格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本文旨在对我国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评述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前景。
一、中国教师教学风格研究状况
1.研究数量。自1988年程少堂发表《教学风格论》至今,国内共发表关于教学风格研究的论文51篇。由于篇幅有限,也出于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清晰梳理,本文仅对其中的38篇研究教学风格的文章进行分析。在这38篇论文中,按照发表时间的顺序,1988年有1篇,1995年2篇,2001年2篇,2002年3篇,2003年1篇,2004年2篇,2005年2篇,2006年4篇,2007年3篇,2008年3篇,2009年3篇,2010年5篇,2011年5篇,2012年5篇。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教学风格的研究情况:1)我国对教学风格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我国已经开始了对教学风格的研究,但是成果很少,一共只有3篇,说明此阶段教师、学者们不太注重对教学风格的研究;2000年以后,对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数量较之前有了很大增长。2)关于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少。尽管2000年后对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较之前有了比较大的增长,但每年的论文数量都不到10篇,研究成果较为零散。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
2.研究侧重面。6篇关于教学风格的观念与内涵,占总数的15.79%;3篇关于教学风格的分类,占总数7.89%;16篇关于教学风格的形成,占总数的42.11%;2篇关于教学风格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占总数的5.26%; 9篇探讨了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匹配问题,占总数的23.68%;2篇关于教学风格对教学的影响,占总数的5.26%。
3.研究方法。在这38篇关于教学风格研究的论文中,25篇属于思辨性论文,占总数的65.79%;13篇属于实证性论文,占总数的34.21%。其中,7篇采用问卷调查法;1篇采用个案研究法;4篇采用混合法;1篇采用准实验研究法。
二、研究成果呈现
1.针对教学风格的观念与内涵的研究。关于教学风格的观念与内涵的研究有7篇,均为思辨性论文。程少堂(1988)讨论了教学风格的定义和共性,并提出了关于追求教学风格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李如密(2001;2002;2004)探讨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教学风格的价值,教学风格论的对象和意义、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并详细探讨了教学风格特征中稳定性和发展性。夏韶华(2002)提出,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及发展性。马建宁和李建祥(2003)讨论了教学风格的特征及其内涵。
2.针对教学风格类型的研究。探讨教学风格分类的论文有3篇。李新宇(1995)提出教学风格的基本类型有:活泼与严谨、优美与朴实、细腻与旷达。李如密(1995)探讨了教学风格分类的意义、教学风格的分类标准与方法及教学风格的基本类型及特点。张德松(2006)把教学风格分为情感型的教学风格、主导型的教学风格、主言型的教学风格、主谋型的教学风格、生态型的教学风格及逻辑型的教学风格。在这三篇论文中,只有李如密探讨了教学风格分类的标准。
3.针对教学风格的形成的研究。有关教学风格形成的论文一共有16篇。其中5篇探讨了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另外11篇探讨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途径。
(1)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研究
王伟(2004)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建立基础、初具风格、形成特色、自成一家。张平(2005)认为“入格”、“立格”、“破格”和“无格之格”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四个基本阶段,也是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李凌(2006)对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及有风格教学阶段进行了探讨。张波和匡美兰(2011)认为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以明确的认知为前提,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教育理论为支撑,学习模仿和实践探索是青年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必要途径,独立创新是青年教师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王红艳(2010)以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一名新手教师对教学风格的摸索,发现该新手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经历了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分析了其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2)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途径的探究
关于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途径的论文一共有11篇,其中思辨性文章8篇,实证性论文3篇。
张天宝(2001)探讨了教学风格形成的条件:要进行丰富的理论准备;要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发挥个人优势;学习与创新相结合。贺雯(2008)从教室自身、教学环境和培养手段三个角度探讨了形成和发展积极、高效教学风格的策略。张晓辉和李如密(2009)探讨了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及其结合机制,为教学风格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提供了新视野。朱丽梅(2009)探讨了英语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认为教学风格的培养要从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两方面的培养入手。刘莹(2010)探讨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由此提出了教学风格形成的途径。王昕(2010)探讨了英语教学风格的文化内蕴,从文化心理准备和文化基本路向两个方面探讨了教学风格的形成。李源田、朱德全和杨鸿(2010)探讨了名师教学风格的养成,认为要形成教学风格就要美于读、乐于听、敏于看、精于做、习于思、勤于写、巧于说和善于处,很有实际意义。陈志科(2012)讨论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徐丽华和傅亚强(2005)以问卷的调查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如学校类型、学校性质、性别、教龄、教学科目、不同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刘静(2011)通过混合法(访谈和课堂观察)调查了中学英语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现状,发现目前只有一部分中学英语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风格影响的重要性。史晓婕(2012)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了师徒制下青年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促进机制。
4.针对教学风格与其它因素相关性的研究。关于研究教学风格与其它因素的关系的文章有2篇。贺雯(2007)以问卷调查法对中学教师教学风格和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教师越可能具有立法型、评判性、激进型和整体型四种教学风格。同年,贺雯又以问卷调查法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效能感进行研究,指出高个人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明显倾向于具有立法型、激进型、整体型、局部型和评判型等相对复杂、有创造性、效率较高的教学风格。
5.针对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匹配情况的研究。共有9篇文章对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匹配情况进行了研究。崔林(2002)对88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教与学的不匹配经常出现在英语课堂里,并由此提出了通过教与学的匹配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的建议。
韩美竹和席静(2006)对临汾市五所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老师的教学风格进行了问卷调查,讨论了高中英语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特点及二者间差异、不同水平高中英语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特点和二者间的差异,最后得出目前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还存在相当程度的失配现象这一结论。谢元花(2006)以混合法(问卷、访谈和观察法)探讨了外语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由此提出了相对的教学风格。刘友桂(2007)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研究教育学的风格匹配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结果表明教与学风格匹配并不直接影响学习者成绩。熊明丽(2008)探讨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匹配的途径,并探讨了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青睐的教学风格。宋丹(2009)通过对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思考,提出了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协调措施。孙传文(2010)探讨了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意义,并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张智(2011)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风格失配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学生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失配的类型。孙娜(2011)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并提出了缓解冲突的建议。
6.针对教学风格对教学的影响的研究。有关教学风格对教学的影响的文章共有2篇,都是实证性论文。韩美竹和习静(2008)以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对教与学的风格匹配情况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发现当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匹配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成绩较好。周先彦彤(2011)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风格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发现专家型和正式权力型的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个人示范型的教师对自主学习能力影响一般,协调者型和授权者型教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中国教师教学风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思辨性研究多,实证性研究少。在38篇文章中,思辨性论文占了25篇,实证性论文占了13篇。思辨性论文主要探讨了教学风格的观念和内涵、类型、形成等问题,对教学风格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但相比之下,我国针对教学风格的实证研究数量偏少。若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教师就能解决教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使用的研究方法种类不均衡。13篇实证性论文中,7篇采用问卷调查法;1篇采用个案研究法;4篇采用混合法;1篇采用准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的使用远远多于混合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3.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风格的研究少。在思辨性论文中,无论是在教学阶段的划分还是在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途径的探讨中,都没有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向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的特点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应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
4.研究对象不均衡。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有3篇,对高中学生风格和教学风格的研究有3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有3篇,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的研究有1篇。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对象范围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高中生,没有针对中小学生的研究;还应增多对不同对象的实证研究。
四、对今后教学风格研究的展望
1.研究的范围要拓宽,对中小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及研究生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这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针对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研究。每个学科的特点不同,不同学科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3.教学风格的有效性问题: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对学生学习的哪些方面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
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与调整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形成新的教学风格或是调整原来的教学风格?
5.关于90后大学生对教师风格的喜好话题。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90后大学生对教师风格的喜好可能也不一样。有针对性地研究90后大学生对教师风格的喜好,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6.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的相关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是否有相关性?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7.新手型和熟手型的教师风格有没有什么差异?如果有,差异表现在什么方面?
综上所述,对教学风格的研究,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个领域,有更多有影响的成果发表。
参考文献:
[1]程少堂. 教学风格论[J]. 教育科学, 1998, (2).
[2]崔林. 通过教与学的匹配来提高大学英语专业新生的教学效果[D]. 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02.
[3]陈志科. 教学风格追求与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学术月刊, 201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