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梭德育思想的现实困境
2014-08-18胡颖
胡颖
【摘要】卢梭德育思想以人性善为基础,自然状态下,人的道德发展向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但超越其所在的年代再次分析卢梭的自然主义道德观,理论上无法对德育观本身的瑕疵进行自我修复,同时现实中也存在诸多困境。
【关键词】卢梭 德育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53-01
18世纪的法国深受卢梭德育思想的影响,从法国当政者角度,由于卢梭“性善论”主张与教会立场相左,并因由其所撰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后来卢梭的观念深刻的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从王公贵族到平民,多倾向于按照卢梭的观点教育孩子,年轻人则期待“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式的生活。卢梭的道德教育观作为其自然教育理论的重要成分,从现实的角度看,存在诸多困境。
一、无法解释道德价值标准
(一)问题的产生
卢梭认为在腐朽的封建制度影响下,“各种建立在侈靡和虚节之上的风尚、时俗和风俗,把人们的生活过程局限于最不幸的整齐划一之中”,这种整齐划一在卢梭看来,是对人类天性的违背,是对人类灵魂的扭曲,在既有的社会环境败坏不堪的情况下,通过道德教育陶冶人性,进而实现社会人与自然人的融合过渡,使得个人在向自然理性回归的过程中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这被认为是人性化的德育观。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关于道德与社会需要,能否彼此互相评价,用道德评价社会需要,反过来又用社会需要评价道德价值,在今天看来,显然是否定的。
(二)根本性价值标准缺失
在卢梭的德育观中,通过对人的道德教育使得本无善恶之分的人成长成社会需要的人,这是基于德育内容社会化的前提,即以社会需要评价道德价值,事实上并未完全脱离物性化的德育观,卢梭人性化的德育观存在的瑕疵正是源于此。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则阐述了一种理性观,区别于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念,自然生万物过程在自然界尚有具体的表象,卢梭的理性源于抽象而最终归于无形,理性是看不见的,理性超越了现实客观世界,用这种超客观的东西去评价自然人世界的伦理价值,这是对神性化德育观的回归,只是这种神幻化成了理性,这对解释卢梭的人性化德育观起到一定作用,但并未最终寻找到评价人类道德的根本标准。
二、无法回避自然道德与社会道德的价值冲突
(一)自然主义
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道德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教育观,深深地影响了现代德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自然就是人的天性,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来进行。他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天性是善的,教育是揭示人性中固有的自然美,教育要防止外界对天性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儿童期。这种“自然人”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他所要培养的人是远离社会和脱离社会的自然人,然而这是很不现实的因为人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不受社会的制约。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通过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的发展符合社会需要。当社会与自然发生冲突时,应当如何进行教育,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卢梭的正面回答。
(二)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到的理性说可以作为避免这一冲突的途径——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制度进行调整,只要制度体系符合自然法则,社会与自然就总是处于和谐状态,因此应当建立起一套符合自然法则的社会制度,关于什么事自然法则卢梭采用了“理性”一词进行替代,这是对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冲突的阶段性回避,但深究之,并未从根本上回答这一问题。因为社会制度是人设计的,存在诸多不理性,因此无法杜绝社会与自然的冲突,那么一个自然人的道德和情感就不可能在顺着自然状态成长的同时又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自由与契约对道德发展互为障碍
卢梭认为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道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他用爱弥儿这个虚构的教育对象来展现他的德育方法。在他的笔下,爱弥儿是一个身心得到自由发展,没有被旧的社会制度同化并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的这样一个人。卢梭主张通过个体的道德教育来改变世界的道德风气,体现在教育方法上就是充分重视并发挥榜样的作用,仔细分析,这种主张与“人性化”的德育观存在主体上的矛盾。此外,从个体道德的提升到改变整个社会风气这一逻辑,在卢梭自己思路中是比较混乱的。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兽性状态,好人是因为社会的出现才有的。自然状态下,常有个人能力无法应付的境况,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这种权利让渡成立政府的过程便成为了“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也说明社会是为个人服务的,社会需要许多人共同联合,个人的影响十分有限,这与卢梭《爱弥儿》中提到的回归自然是矛盾的,因为自然教育观主张使人恢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这种回归自然脱离社会实质上是对社会契约的否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关键时期,卢梭的德育思想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当代学习的地方,尤其关于道德教育在儿童成长阶段的年龄定位,对优化儿童德育体系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则为解放儿童,尤其为改变当前儿童幸福感缺失、填鸭式教育方法下的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依据。但由于视野和阶级局限性,卢梭的德育思想需要进一步优化,结合我国实际赋予新的现实含义,才能真正为我国当前的德育体系构建提供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向宇,邢赞赞.老子德育思想与卢梭德育思想刍议[J].学周刊,2011,09:198-199.
[2]胡辰.尊重个性遵循自然——卢梭德育思想启示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129-130.
[3]李俊.从《爱弥尔》看论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273-274.
[4]涂红剑.论卢梭的德育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62-164.
[5]勃兰特·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24.
[6]陈亚莉.让儿童在自然中感悟真理——卢梭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 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03:52-57.
[7]李西丰.卢梭自然主义德育思想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01:71-74.
[8]颜红梅.近代西方德育方法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5.
[9]武玉华.卢梭的“自然人”培养观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08.
[10]牛媛媛.卢梭教育思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1]张传萍.卢梭《爱弥尔》中的德育思想及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08,2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