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象深处是我在

2014-08-18全敏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绘画风格自画像镜子

摘 要:本文通过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画家达·芬奇的自画像、17世纪荷兰的伟大画家伦勃朗的自画像以及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自画像。从分析画家所处时代的艺术现状,画家探索表现自我的艺术观念,以及自画像对画家绘画风格的形成产生的必要条件,得出了自画像艺术并非只是画家容貌的再现,而更多的呈现画家在描绘自我的同时对其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探索与表达。

关键词:自画像;镜子;绘画风格

1 不同时期的三位画家与自画像

纵观西方美术史的宏伟篇章,绘画大师们的作品不胜枚举,就形式与内容表达上的丰富性、多样性,作品在表现探索的深度及广度上亦是我们现代人为之汗颜。然而要为之进行全面系统归纳及研究,将是一项无法预期的浩大工程。正如浩瀚宇宙中的繁星一般,人类的探索步伐永无止境。当我仰望星空,烁烁而抢眼的星辉指引着我去探索他们的容颜——大师们的自画像。终于我从手足无措中寻找出了这条艺术大师的绘画表现的脉络来进行浅浅的讨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和工程师——达·芬奇(1452~1519),晚年给自己画的自画像,虽时隔五百多年,但我们仍能从他的自画像中看到达·芬奇的真实容貌。正如他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画具有很大的永久性,可让你从从容容地欣赏、揣摩,无须像音乐一般不断再生,一遍遍地演奏。也不使人腻烦。”[1]时隔一百五十多年后的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在他的一生中,自少年到老年在不同时期画过90多幅自画像,我们从中可大体算出伦勃朗平均每年会画两幅自画像,也正是有了这大量的连续的自画像,使得我们恍若置入了艺术家的人生画卷,跟随他从年轻到老年,这是其他绘画形式及内容不可企及的。20世纪世界画坛最有影响的天才巨匠——毕加索(1881~1973)。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从少年学画至生命结束的一刻,他一直都很认真地研究和分析自己的脸,从他大量的自画像中我们能非常明显地看出每幅画的风格变化和时代印记。受塞尚的简单几何体造型理论的启发,他与勃拉克一起创立了立体主义,他们从解构形体为几何形状开始,然后又重新组织这些形状,把研究自己的脸作为探索的源泉为毕加索带来了20世纪最高的艺术荣誉,而这种解构在毕加索看来更是真诚的对“自我”全部的观照。

2 结合画家所处时代的艺术现状分析其自画像的艺术高度

(1)达·芬奇的发现。“15世纪末期,画家对艺术创作和制作的过程有了越来越多的深入而理性的分析。在这一时期,达·芬奇以个人独特的方式坚持以分析的观点审视周围的世界,很自然地将自己包括在所研究的现象之内。”[2]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从1490~1495年开始进行艺术与科学论文的写作。最终由其弟子梅尔兹等编纂成《画论》,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美学话语的范围。达·芬奇不仅从人体解剖科学方面亲力亲为来进行绘画实践,以追求准确。同时他又从现实媒介进行探索实践。镜子在常人看来就是生活的日用品,欣赏自己,打扮自己的普通之物。但到了具有敏锐观察和深邃博学的达·芬奇手里却有了质的变化。“画家的心应当像镜子;画家的作为应当像镜子;镜子为画家之师……”。等等有关镜子与艺术家的关系。达·芬奇认为在许多场合下镜子上反映出的物象与绘画极为相似。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达·芬奇的自画像不仅是在为自己造像,同时更是为他在绘画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发现提供源泉,其意义便不言而喻。

(2)伦勃朗的求索。在伦勃朗绘画事业的一开始,他便将自己的脸当作一所学校,开始了他探索绘画艺术的源泉,不论是研究解剖结构或是表达最为丰富的面部表情,艺术家终于在镜子中发展了最为即用即得的模特。以至从镜子中的自己到想象的绘画表达,伦勃朗随时变换着自己的容貌,不仅使自己成了他一生的写照,也成了他与其他艺术作品的积极与参与者与扮演着旁观者、罪人、圣人。“伦勃朗终其一生,90多幅在自画像系列中,他甚至更公开地在想象情节中扮演自己,而无须清楚明白的剧本,这些肖像以服饰的变化建立起自我与他人之间客观的距离,使得伦勃朗可以成为伦勃朗的模特儿。”[3]关于伦勃朗40多年的绘画艺术发展的历程,资料是非常全面的。其早期自画像那些游走的画笔,似乎着意于穿过画面的限制而延伸空间的扩张力,正如他早期奢华气派的生活一般,坚毅、自信、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而晚期的伦勃朗在困苦、挫折中体悟到人间世态炎凉的淡定、豁达、随性的人生态度。作品轮廓线被处理得棱角分明,刚性影线的运用使作品呈现出雄浑而严整的创作风格。正如伦勃朗说“公众并不注意我怎样做,可能四百年后我有什么画流传下来,人们将互相说,伦勃朗这家伙至少做得对的,他走在正确的方向上”[4]虽然说得很谦虚,但又有几人敢这么自信的评价自己的绘画。

(3)毕加索的“见到”艺术。纵观毕加索从少年一直到晚年的自画像作品,其中有了几笔的速写,有古典传统素描的自然模仿,有混合材料的实验,有夸张变形到无法辨认的表现,或有概括颜色的油彩涂抹或是与模特共存的铜版画。从这些自画像的先后顺序中我们能明显的发现毕加索都在长年累月的研究、分析、描绘自己的脸,并且这些自画像都打上了他各个时期艺术风格探索的明确印记。例如,黑人雕刻和伊比利亚浮雕的形式体现在毕加索的青年时期,作品具有原始的扩张力与厚重感。还有受到塞尚简化体积的影响使毕加索开始探索平面里的立体世界。虽然毕加索作品的变形越来越强烈,但毕加索都坚持立体派“遵循绘画的限度,从未假装超越之。”[5]在立体派绘画的形式和内容中,艺术家对素描构图和色彩的理解和实践,与其他画派中的方式与理念是一致的。这点从毕加索各个时期的自画像发展历程中是可以比较出来的。从毕加索作品风格概念上看,他的作品是图像或者是线性的,因为毕加索在作画过程中是有镜子反照出的自己或模特。“人们称我是一个寻者,我不寻找,我见到。”

我们足以看出三位画家的自画像艺术并非只是画家容貌的再现,而更多的呈现画家在描绘自我的同时对其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探索与表达。

参考文献:

[1] 芬奇论绘画[M].戴勉,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 大卫·罗桑德(美).素描精义——图形的表现与表达[M].徐彬,吴林,王军,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3] 世界美术[J].艾中信,译.1983(4).

[4] 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M].宗白华,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5] 欧美现代艺术理论①三个人的天空[M].余珊珊,译.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全敏(1982—),女,陕西韩城人,硕士研究生,西安美术学院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油画艺术。

猜你喜欢

绘画风格自画像镜子
神奇的镜子
五月·自画像
空镜子
我的自画像
自画像的内心独白
他者的镜子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八大山人的构图特点探究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