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家乐空间形态中川西农耕文化的应用研究

2014-08-18陈昕昕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农家乐

陈昕昕

摘 要:成都市域农家乐在物质、行为、精神文化层面与传统川西民居空间形态形成了良性互动。本选题在基于川西农耕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成都市域农家乐的空间形态进行理论研究,探讨川西农耕文化在当代成都市域农家乐景观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农家乐;川西景观;空间形态

景观空间的概念是指在风景园林的营造之下,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种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组织起来,并且为人们提供各种居住活动、休闲空间的物质系统。在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方面,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对空间演进的研究中,构建了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的三种基础模型。第一,图底理论:从虚实格局去认识二维空间的秩序结构。第二,连接理论:建立一个空间当中相同元素和不同元素之间的线性连接关系,对空间形态中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分析。第三,场所理论:在空间景观形态的研究中引入环境因素和人性需求部分,把握空间的内在精神特征。

1 物质文化与图底理论互动研究

图底理论的研究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建筑体量为实体,开敞空间为虚体,分析研究空间形态。

1.1 建筑实体

川西农家乐作为被调查街区肌理的视觉焦点,主要采用了围合的院落结构。建筑围合形成一个或多个向心的积极空间,主导着整个街区的室外空间。在整个被调查的空间集合当中,民居建筑的密度很高,建筑空间结构的大环境呈现出“外封闭,内开敞”的形态,小环境呈现出“外半封闭,内开敞”的形态,开敞空间无论从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主要存在于院落空间及街巷空间的正中位置,形成穿堂风。此外,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通过界面的历史符号等传统文化遗承下来的古迹联系内外的开敞空间,反映出了农家乐特有的街巷关系和空间节奏,使人不自觉地融入到川西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这个时空里特有的民居开合变化和农耕文脉的延续。

1.2 空间虚体

整个川西农家乐的肌理呈现出较为均匀的状态,被调查街道的空间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相对完整并且均可以被感知,整个被调查的农家乐的空间网络结构也是呈现出分布均匀、井然有序的几何状态。川西农家乐内部的景观空间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各种空间,但是整体呈现的景观效果形散而神不散,仿佛回到农耕时代,人们可以在忙完农事之后,在这些虚体空间中进行聚集交流纳凉休憩,一些小院落空间单列出来都是根据某种内在秩序组合而成,檐柱和廊柱连接起来的街巷与院落、建筑共同构成了形态丰富而节奏紧凑的肌理效果,形成了川西农家乐特有的空间形态,提高了空间的可识别性。

2 行为文化与连接理论互动研究

如果说图底理论在艺术上是对二维世界里面“面”元素的研究,那么连接理论就是对“线”元素的研究,也是对空间立面的剖析。

2.1 建立空间连接的线性参数

下面先就被调查区域的一个街道来说,包括了空间内的主道路和街巷路,一共2个层级。

(1)交通流动空间的层级划分。一个是主道路为主的线性流动序列,另一个是街巷路为主的线性流动序列。街巷路相对主道路就尺度来说,更加狭小,就数量来说,有所增加,就分布来说,更加散乱。街巷路主要分布在各个小空间的功能分区之中,主要负责连接着不同的院落,和隐性的穿堂风形成的序列。其中,作为第二层级的街巷路与作为第一层级的主道路在衔接点有传承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小牌坊,或者有细节处理得路障等虚体,从空间作用上负责隔断,从文化意义上,负责传承,既作为交通流动空间中各个层级之间的行为过渡,也起到了巧妙地划分空间行为的作用,还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此外,川西民俗型农家乐在被调查的报告中,还采用了植物划分,小品隔断,地面抬高的方式来对空间进行界定,既丰富了川西民俗型农家乐街巷空间元素,也无意识地划分了空间。不同层级的交通流动空间相互渗透,明确清晰,层次分明,建立了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整合了川西民俗型农家乐街区形态。

(2)线性流动序列尺度分析。川西农家乐的线性流动序列是以线性空间开合变化和内在秩序组织而成的动态流动空间。该研究以成都市农家乐街区为例进行详细分析,根据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的标准,分析结果如下:作为入口处的引导空间尺度亲切,给人的感觉较为舒适,视线开敞,仿佛可以感受到川西农民的淳朴亲切,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主道路空间尺度则相对入口处较为均衡,人们置身其中能很好地感受到建筑的形态、颜色、肌理,形态上是传统的川西院子形式,颜色上大地色系为主,古朴自然,铺装和植物的肌理和周围环境融合一体,都表现出鲜明的川西风格。院内两侧建筑为砖木结构,楼上为住宅,底层主要开设农家乐,空间封闭感强。建筑边线元素的重复让川西农家乐街巷界面韵律连续,安静古朴。

2.2 组织空间连接的动态结构

一个空间内的动态组织结构是通过建立线性序列周围的建筑和该区域内的各个空间的联系而形成的。川西农家乐的空间形态是由传统的民居建筑排列组合围合而成的院落空间,不同的院落空间由一定的内在秩序组合为各个相连接但又不尽相同的功能区,动态空间——动静结合空间——静态空间,不同的功能区仿佛顺着农事活动的行为节奏遵循着景观设计的结构,由“线性参数”整合为空间连接的动态结构。

3 精神文化与场所理论互动研究

场所理论关注农家乐内市民本身对于场所的感知感受。川西农家乐由于被当地传统文化和川西农民物质精神需求赋予了农耕文化的精髓而升华成为具有独特川西农耕文化的农家乐街区,这样的场所有其独特的行为认知模式。

调查研究在基于理论分析的同时,也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笔者选取3个不同的场所进行调研统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5份。问卷调查主要通过了解身在农家乐当中市民的基本感受认知情况,以及其在川西农家乐中的行为活动和习惯,分析其场所精神的体现程度和人的行为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在其间发生的概率,以获知川西农家乐的场所存在价值。通过问卷分析,笔者归纳市民的感受为“幽”“逸”“静”“新”,有空间实体墙阻隔,也有虚体墙因借带来的幽静,归属感,有造园手法意境统一,节奏平稳带来的闲逸感,有小尺度简单元素构造带来的惬意感,有新老材料适当使用带来的雅致、平衡、安宁。从以上分析可知,不同场所体现的场所精神对人的行为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的行为在场所中的发生也会影响场所精神的形成。二者相互作用,升华了对场所的认知和辨识。

4 结语

三种罗杰·特兰西克教授的空间规划理论模式,笔者从农家乐规划的角度,就三个理论联合解析了成都市区某街道内农家乐空间集合的几何特征,探讨了蕴含于其间的农耕文化与空间形态的关系,以期延续农耕文化在农家乐空间形态中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J].地理学报(增刊),1998.

[2] 苏放.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建筑风貌塑造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5(1):48-54.

[3] 艾大宾.中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J].人文地理,2004(5):55-59.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农家乐
杜鹃花红农家乐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一毛学琴记
——农家乐
澧水流域传统城镇街巷的空间形态文化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展示设计的空间形态分析
地域性历史街区的现代化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