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民间花袱子印染考究

2014-08-18卢天喜梁昭华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俗装饰

卢天喜 梁昭华

摘 要: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花袱子印染技艺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该工艺的历史渊源、实用价值及装饰手法,为花袱子印染技艺的继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手工工艺;民俗;装饰

0 前言

陕西民间传统花袱子印染属于型版印花的一种。这种印染形式,所印制的产品种类并不单一,有:包袱布、窗帘、枕巾等,由于其中以花包袱的图案最为丰富且最受大众喜爱,故把这种特色的型版印染形式称之为“花袱子手工印染”。虽是型染,然而在别的地方并没有见到像陕西花袱子这样的颜色和装饰手法。陕西花袱子以其独有的三秦风韵在民间绵延千百年而未逝。

1 陕西花袱子的历史渊源

当今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花袱子”印染工艺,属于多色型版印染手法的一种。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隋大业中,炀帝制五色夹缬花罗裙,以赐宫人及百僚母、妻。”这是关于彩色印染工艺较早的记载。[1]兴盛于唐朝长安的夹缬工艺,逐渐发展成为多色套版,其造型丰富、色彩艳丽,成为历史上彩色印染的鼎盛时期。[2]唐后,汉人集聚区多战乱,又因为宋元两代提倡百姓着素衣,对宫廷和民间的印染品种有明确的限制,彩色印染在汉人生活中逐渐淡化。[3,4]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印染工艺的传播,彩色印染手法反而在偏远少数民族聚集地继承发展下来。[5]但是彩色印染工艺繁杂,造价高,终究没有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物品,而是作为名贵装饰被用于人们认为重要的场合。现存的彩色印染织物,大多是用作唐卡的搭帘,或者被用来装潢经书。

陕西极具地域特色的花袱子,无疑是对传统手工多色印染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其背后深厚的历史积蕴,散发的人文魅力,是无法用只言片语囊括的。根据对艺人的采访和实地考察,陕西花袱子印染工艺发展成熟的时间大概在20世纪中期。六七十年代,一批从事手绘门帘、包袱布的艺人,推陈出新,在吸纳了前人经验的前提下,也是在与周边省份的交流学习中,尝试用牛皮纸刻成模板,分版印染,逐步演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套版印染形式。起先,这种印染形式大量运用于红色宣传画、革命语录的印制。虽然在这一时期,印染题材较为单一,然而特殊的文化背景却为这种印染形式的发展和流传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到了80年代,社会思潮的转变,使得这种印染工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材料越来越合理精炼、图案越来越丰富,这种强劲的势头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工艺渐渐失去了保障其发展下去的条件。

2 花袱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以花袱子为主的陕西装饰性印染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及花袱子,不得不说一说包袱布的现实价值。旧时,包袱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物件。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南来北往做工讨生活的、出嫁女子回家省亲、举人上京考试等,都会把物品裹入花包袱中,随身携带。[6]包袱一般成正方形,使用时把衣物、干粮等放在包袱中,先将成对角的两头拉紧,交叉打结,再将另外两个成对角的包袱头进行打结。包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以提在手上,也可以挎在肩上。陕西大部分地区都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这个时候正是农村收麦打场的季节,正如民谣所说“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能经常看到走亲访友的妇女们挎着包袱的情景,她们或徒步或骑着毛驴,色彩斑斓的花袱子确实增添了几份惬意。另外,花袱子在婚庆、节日中的运用,增添了喜庆气氛,寄托着人们对于幸福、美满的期许,是人们一生中珍贵的纪念品。[6,7]随着手提袋、背包、挎包的普及,包袱渐渐被取代了。现如今,极具美感的陕西花袱子,自身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它被大量用于室内装饰上,独具民风的餐馆、茶室,甚至在一些家庭,也会看到一块块花袱子装裱在玻璃镜框中,成为室内环境的一大亮点。

3 花袱子印染装饰手法探究

陕西花袱子,长久以来一直活跃于关中农村之中。印制花袱子所用的镂版必须要用质地坚硬又容易雕刻的纸材。为了使所刻之版经久耐用,防水防潮,还需要在纸板上刷上一层清漆。,不需要前期处理和漂洗。在刻版之前,需要用铅笔在稿纸上画好纹样,然后垫在牛皮纸上,用自制的小刀和锥子把同一种颜色的花版镂空,形成模版。然后将镂空版放置在需要印染的面料上,位置适宜,用笔刷蘸上调制好的颜料进行精细的刷印。印完一种颜色,将面料搭在晾衣绳上,进行晾晒。在这空档时间里,可以印制下一幅。待颜色晾干,便进行下一个颜色的刷印。周而复始,直至一幅图案的所有颜色跃然纸上。常用的颜料系水彩颜料,溶水性好,绘染起来易于着色,然而其在面料上固色性能差,加入火碱和拉开粉能增强这种颜料的固色效果,染料的固色优劣基于这两种媒染剂的勾兑比例。

花袱子图案的结构多为方井套叠框架,一般情况下,分为中心纹样和边缘套叠纹样两部分。中心纹样,多是吉祥、喜庆纹样,像荷塘鸳鸯、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牡丹、龙凤呈祥、蝶恋花、二龙戏珠、麒麟送子、牛郎织女等。中心纹样又分适合纹样、轴对称纹样、中心对称纹样三种:适合纹样四个角多加有角隅纹样,这是因为适合纹样多为圆形框架,置于正方形的结构中,造成外轮廓留白面积过多,需要在角隅加上纹样,使图案分量在视觉上达到均衡;轴对称纹样,是花袱子中常出现的纹样形式,像荷塘鸳鸯、二龙戏珠等,图案本身就寓含成双成对之意,两边对称更加体现出人们和和美美的意愿;中心对称纹样,是在轴对称纹样的基础上的新突破。大多数中心对称纹样,整体呈矩形均衡分布,简洁工整,体现了手艺人的智慧和技巧。边缘套叠纹样,多为几何形、单色呈现,是对中心纹样的再装饰。一般情况下,要有5、6层套叠纹样,由圆形、心形、菱形、中国结形、铜钱形、文字等近十种不同的图形穿插组合而成。外围多为简单几何图形重复组合,以点成线,统一又不失细节,内圈图形较为复杂,所占也较大,在边缘套叠纹样中起到点睛的作用。

4 结束语

陕西花袱子不仅仅是当地人们传统印染技艺继承和创新的重要体现,它还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人文魅力和形式美感。然而,随着工业化印染技术的出现,传统手工印染正面临着被时代消亡的危险。针对陕西花袱子印染工艺的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民间印染工艺的传承发展情况,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此外,花袱子印染工艺作为传统手工印染形式的一种,自身的技艺价值是应该受到行业重视的。随着全球经济文化大发展,作为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手工工艺,花袱子印染的独特性、民俗性、艺术性,必将成为地域品牌形象的有力符号。

参考文献:

[1] 马缟(后唐).《中华古今注》卷中《裙·衬裙》[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20.

[2] 郑巨欣.浙南夹缬[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4.

[3] 宋濂(明),等.《元史》卷七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7:1931.

[4] 脱脱(元),等.《宋史》卷一百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7:3379-3577.

[5] 郑巨欣.浙南夹缬[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53-54.

[6] 杨景震.陕西省地方志编[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25-46.

[7] 汉中汉台区政协、汉中市民协.西部典藏·汉中民俗[Z].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40-58.

作者简介:卢天喜,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

梁昭华,教授。

猜你喜欢

民俗装饰
冬季民俗节
◆ 装饰线条
装饰线条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民俗节
过年民俗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