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16首g小调赋格曲分析
2014-08-18薛慧
薛慧
摘 要:本文就《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16首g小调赋格曲进行了作品主题运用、曲式结构以及调性布局等多个方面的音乐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其内在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
赋格(fugue)是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最活跃的一种创作手法,其名字起源于拉丁文fuga(飞行),本意上是指音乐主题从一个声部“飞行”到另一个声部,各声部彼此模仿、对答,你追我赶,你逃我找,此起彼伏却又互为和谐的对位作品。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出现在17世纪,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18世纪上半叶,它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了顶峰。巴赫的赋格作品主要收录在《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赋格的艺术》中。《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其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被汉斯·冯·彪罗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这部《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册,各包含24首前奏曲和赋格,用所有的大、小调写成,两册乐曲共48首。其中,第一册第16首g小调赋格曲(BWV861)是一首典范之作。下面文章将从多个方面对这首不可多得的复调作品进行分析与探究。
1 乐曲分析
g小调赋格是一首四声部赋格曲,庄严深沉。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这首赋格最大的特点在于,乐曲的对题与间插段乃至全曲的每个细节均来源于主题材料,都是“主题”这个核心细胞的产物。在该曲中,巴赫通过倒影、逆行、增值、卡农式模进、调性游移等对位技术手法的运用,将一个简单的主题材料,发展成一首复杂和谐、平衡紧凑的复调作品。
(1)主题与对题的分析。这首四声部赋格包含一个主题与一个对题。主题(1-2小节)蕴含着一个内部对称的“倒影”结构。主题的两个动机以g小调Ⅲ级音bB音为中轴,向上、下两侧对称展开。这种主题内部的对称,使得乐曲一开始便给人以稳定、平衡和庄重的心理感受。对题(第3-4小节)的材料来源于主题,是由主题与答题的曲调、节奏因素发展而来的。从整体来看,对题中倒影生成的两个动机相对于主题是首尾倒置的。因此,主题与对题之间潜在的复杂关系可以简单直观的表示为:主题=m+n;对题=u+w。这个主题与对题之间的“倒影逆行”关系对整首赋格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这首赋格曲平衡、和谐、紧凑的起源与基础,赋格接下来的每个细节都是由此展开、重组的。
(2)结构的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明确的划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其中,主题共出现17次,对题出现12次,基本上是伴随主题出现的。
在呈示部中,该部主题先后出现四次,其顺序均为两两结合:第一对为女中与女高结合;第二对为男低与男高结合。两对主题的呈示非常相似,都是在“主—属”的调性上。该部包含两个间插段。第1间插段篇幅短小,只占一个小节。其材料由主题发展而来:女高音声部的旋律是主题第一动机的两次模进;女中音声部的旋律材料则来源于对题中的音阶性二度级进的四音组。这一“四音组”也是其他间接段甚至整首乐曲发展的重要的材料,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2间插段是这首赋格曲第一个篇幅较长的间插段,其意义在于完成了调性从d小调转调至bB大调的过渡。在此之后,该部以bB大调的全终止结束在主音上,平稳结束。
展开部主题共出现八次,大致可分为三组:前后两组以首尾衔接的方式出现;中间一组以五度卡农对位的形式出现(相距二分音符时值)。展开部通常是赋格曲中最不稳定、调性最为动荡的部分。在此首赋格中,主题接连在bB大调、F大调、bE大调、f小调、c小调和g小调上先后出现,通过调性的展开,把音乐推向了一个高潮点,最后在主调终止式中结束(24小节),完成了乐曲经过调式展开后向主调回归的过程。实际上,自此之后的第5间插段和再现部,都是对这一终止式的补充和延伸。展开部包含3个间插段。其中,第3间插段仅用两拍完成了音乐从F大调到bB大调的过渡;第4间插段通过对主题第二动机的四次模进,完成了音乐从bB大调-bE大调-f小调-c小调的过渡。值得一提的是第5间插段,该段作为此首赋格曲中第二长大的间插段,以其巧妙性与严谨性,可以算作是间插段中最精彩的一段。在主题材料的重组上,其所用材料全部都是主题第二动机与“四音列”及其变体。在和声构建上,此间插段内部包含着复杂的柱式和弦模进(i-v6-vi7-iii6-iv7-i6-V)。这种高度立体化的重组,体现了复调思维与主调模式的高度融合,使音乐更为流动的发展下去,在结构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现部虽然仅仅7个小节,主题却出现了5次,其音乐材料是全曲中最为集中的。主题首先以密集卡农的形式由高及低(S-T-B)依次出现了3次。接着第6间插段运用主题第二动机,进行了一个小节的四声部两两对话(A+B;S+T)。此后,主题又衔接出现了2次,进行了最后的陈述。结尾通过主题、对题、上下行音阶和终止式这几种因素的综合,声部数量增加到5个,在宏伟悲壮的气势和浑厚庄严的音响中完满结束全曲。
(3)调性布局的分析。调性布局体现了一首乐曲的结构和整体思维。从整体来看,这首赋格曲采用了巴洛克时期赋格曲典型的三部曲式调性布局。在呈示部,调性布局以主调和属调为框架,通过间接段转到同调号大调bB大调。在展开部,调性上自由多变,先以bB大调为中心,呈现出“主—属—主”的调性布局,然后离调至bE大调、f小调和c小调(主调的下属调),最后又转回主调。接着以长大的间插段和再现部作为补充与过渡,回归到主调。这种典型的三部曲式的调性布局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在巴赫的赋格曲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2 作品的审美价值
保罗·亨利·郎在其著作中曾指出:“最能说明对巴洛克艺术实质的最大误解的,莫过于大多数对位论著和音乐史中的一个说法,认为赋格是‘最严格的复调写作形式,有牢不可破的规则支配赋格的结构。”①赋格曲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古板的、带有学究气的乐曲形式,但是现代音乐家们逐渐开始承认,没有形式感的自由的展开才是赋格的本质。“一首赋格曲开始后,容不得任何障碍,不理睬任何挑战,不肯稍事停顿,而是直奔目的;目的就是结束,材料发挥殆尽。因此,巴洛克形式放任艺术家纵情想象。”①
g小调赋格就是巴赫丰富想象力的一种表达,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与价值。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探索其想象力最终如何形成一部作品的过程。在这首乐曲中,巴赫一开始便将主题呈现,与由主题衍生出的对题相互结合,通过各式各样的技术手法不断地进行重组、展开,使主题与对题在精巧的变化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复制,最终明朗的结束全曲。这种类似自我复制的例子在大自然中比比皆是:天空中的云朵、茂密的森林、荒芜的沙丘、沙滩上的贝壳、宇宙中的星系、漫天飘散的雪花、斑马的条纹以及分裂的细胞等等。与它们一样,这首赋格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美感与神秘感的深刻体验。
3 结语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16首g小调赋格曲是一首杰出的复调作品。它的“复”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有材料之复、组织之复、调式之复、和声之复、节奏之复,通过这些因素的高度复合,显示了巴赫伟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首作品中,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材料统擎全曲,经过多种技法的自由变形与自我复制,最终构建出了这首赋格形式的典范之作,成为赋格艺术中一部不朽的珍品。
注释:①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