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赣南客家采茶戏

2014-08-18黄娟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腔调采茶戏方言

摘 要: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南采茶戏榜上有名。与只有200年历史的京剧相比较,赣南采茶戏已有400年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之所以能传承到现在是有它独特的魅力。本文从采茶戏的起源,结构特征,表演特征及其语言特征出发,阐述自己对赣南采茶戏相对其他剧种来说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采茶戏;腔调;方言;表演特征

赣南客家采茶戏是著名的客家戏,它源于赣南一些地方的民间歌舞采茶灯。赣南客家采茶戏音乐丰富多彩,风格特点十分鲜明,旋律优美抒情,这种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欢快的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因此,获得迅速发展。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

1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起源

说到赣南客家采茶戏起源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江西赣南的安远县境内,有一座雄伟秀丽的九龙山,自古以来就是出产九龙名茶的名山,山上山下居住着几百户人家,都是靠耕山种茶为生,种茶的人喜欢唱茶山歌,他们一边采茶一边唱歌,唱的都是茶家心里的苦与乐,有一天,一老一少两父女,路过九龙山下,父亲爱上了茶山的风光,女儿爱上了茶姐的茶歌,父女俩便在九龙山住了下来。这父女是江湖上卖唱的艺人,当他们在九龙山下住下来时,就拜当地的茶农为师,而当地的茶郎茶姐也拜父女俩为师学唱歌,卖唱艺人在劳动之余把茶农平时爱唱的茶歌调连缀起来,加上舞蹈戏叫做《九龙山摘茶》。因为在戏中夹杂有灯彩,所以又叫‘九龙茶灯,据说这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所以赣南采茶戏在过去一直又称之为‘灯子。因此,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又因它的角色过去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20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

2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主要特征

2.1 采茶戏的结构特征

(1)以丑角为中心得布局结构。虽然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结构方法很多,既有戏剧通用结构,也有剧种特色的结构法,但无论哪种结构,都离不开丑角为中心得特征。赣南客家采茶戏是民间小戏,而小戏中的人物常常以幽默为表现性格的特色。各种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丑”角的特点,于是以丑角为中心的布局结构便成了赣南采茶戏的文学结构特征。这一结构特征是赣南客家采茶戏文学剧本的根本特征,其他结构特征是从属这一特征得结构方法

(2)以歌舞为载体得韵律结构。戏剧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采用“唱、做、念、打”的铺排。当然,值得注意地是,赣南采茶戏采用得确实“唱、做、念、舞”的铺排。赣南采茶戏中得“舞”并不包含“打”的意义。这是赣南采茶戏的局限。“歌”、“舞”在赣南采茶戏中占有很大地比重。

(3)以谐趣为出发点的幽默机构。以谐趣为出发点得幽默结构是以丑角为中心的布局结构的对孪生兄弟。从某种意义来说,谐趣就是属于丑角的“专利”,而幽默既是丑角的共性。赣南客家采茶戏是喜剧风格浓郁的地方小戏,没有谐趣就不能成为喜剧。

2.2 采茶戏的语言特征

语言是戏曲文学的载体。语言是剧作构思过渡到舞台形象得唯一媒介和桥梁。赣南客家采茶戏是在客家土壤上土生土长的地方戏,脱离了客家语言,赣南采茶戏便是改弦易辙,便没有客家得风采,便没有客家韵律。纵观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可以看出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用的客家方言。采用客家语言的优势在哪里呢?

(1)形象生动。客家人喜欢把劳动生产过程中最常见得具体事物,用精练的语言构成生动的形象夹杂在谈吐之中,使的人们对于他们所讲的事情和行动,得到较深刻的印象。例如,“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捱捱,走了几多冤枉路,着了几多烂草鞋。”这些语言形象生动,用得恰当,起到了很好地效果。

(2)简练易记客。家人喜欢用简单明了而又生动活泼得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儿女多了好烦恼还是生一儿一女好。客家人即用:“一儿一女一枝花,多儿多女多冤家。”来表达。这样对仗工整,音韵铿锵得两句,叫人听了印象深,久久难忘。

(3)风情浓郁。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整套有独特内容又十分丰富得风俗民情,而离开了客家方言,这些独特得风土民情风俗便无法表达与传递。另外,在赣南客家采茶戏的唱腔中,客家语言的衬词也被广泛运用,这也是赣南客家采茶戏语言的一个显著特色。

2.3 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是赣南采茶戏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赣南采茶戏的表演中,歌、舞、戏三者并重,有戏必有歌,有歌必有舞,以歌表戏,以舞表歌。

它的表演特征主要体现在: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这一表演特征是赣南客家人长期生存在山林之中,经过对劳动和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产生的。客家人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上山过岽,弯腰屈膝,便形成了高、中、低三种矮子步;客家人长年的劳作,挥汗如雨,汗巾和扇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便有了单水袖和扇子花。单水袖是赣南客家采茶戏独有的,它既是写实的,可当汗巾、搭肩,又是表意的,抓袖、搭袖、甩尾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众多的舞蹈语汇表达着人物的喜怒哀乐,扇子花则与单水袖相映生辉,形成对称的美,扇子花的种类很多,同样也虚实结合,表现力很强,演员一手甩袖,一手舞扇,再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非常独特而有情趣;另一方面,在表演身段上,因为客家人惯与飞禽走兽为伍,经过长期的观察而产生了艺术创作的灵感,用模仿动物的特定动作作为身段表演的元素。

赣南,是客家人的摇篮,赣南客家采茶戏便是客家民间艺术得一朵奇葩。无论是在戏剧本身的结构上,还是在戏剧的曲牌语言或是表演上,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相对其他采茶戏。例如,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及其他戏剧而言,有着独特的客家风味。这种土生土长的、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地方戏曲,一直以其质朴的舞台艺术演绎着世世代代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劳动与爱情,悲欢与离合,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欢乐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热爱,并先后辐射传播到赣、闽、粤、桂、湘、云、贵、川、及港、台、马、泰、印尼等客家人聚居的区域,成为凝聚客家民系,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成为研究客家语言,民俗族群生存状态的活化石,无论是从地方戏曲艺术,还是从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客家人文的角度来看,都具有不可代替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流.电影剧作概论[M].北京:北京戏剧出版社,1985.

[2] 陈孝英.幽默的奥秘[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3] 范钧宏.戏曲编剧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 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5] 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社,1981.

[6] 秦学人,侯作卿.中国古典戏剧理论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7] 周立波.周立波选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8] 彭隆兴.中国戏剧史话[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1985.

[9] 曾泽昌,曾庆池.赣南客家采茶戏剧作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

作者简介:黄娟(1987—),女,江西赣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艺术教育,学前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腔调采茶戏方言
方严的方言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方言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上海腔调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