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酒囊器型的艺术特征

2014-08-18仲甜王松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蒙古人游牧蒙古族

仲甜 王松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以下简称蒙古族),一个游牧于中国北方的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热爱大自然,喜欢策马奔腾去享受生活,喜欢对酒当歌去唱饮生活。蒙古族作为蒙古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巍巍五千年的游牧文化书写者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我国汉文史籍中,对卫拉特(元朝称为斡亦剌惕,明朝称作瓦剌,清朝又称为额鲁特或厄鲁特)一般则称之为蒙古或西蒙古,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纯正的草原民族。正是由于游牧的生活方式,他们大都会选择相对耐用、不怕磕碰、比较轻便和方便携带的生活用具。而酒囊,正是漫长的历史中卫拉特蒙古族所选择的一种特殊的生活用具,它不仅满足了蒙古族对酒和水储存的特殊需求,更寄寓了蒙古族特殊的文化感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酒囊的制作流程、酒囊上的图案、装饰,我们便可知这是不可多得的工艺品。

1 酒囊的制作流程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蒙古族自古以来便在广阔无际的草原上繁衍生息,牧业和狩猎是他们最主要生活方式,正是由于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思想认知的最主要内容便是他们与大自然和动物的接触。动物的体态模样、习性特征以及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现象都给他们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他们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无穷的源泉。

生活的印象给他们以艺术创造的灵感,巧于发现、善于利用的品质给他们以艺术创造的动力,心灵手巧、孜孜不倦的态度给他们以艺术创造的魅力。蒙古族常用骆驼皮或牛皮作为酒囊的材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使用骆驼皮。一方面骆驼皮制作简单,可以直接取骆驼峰之外形缝合;另一方面驼峰做的酒囊外形不易变形,而牛皮做的酒囊随时间的变化易变形。当然骆驼的肚皮也是可以加工成酒囊的,只是制作流程稍微复杂一些。无论使用何种材质,其制作流程大抵相当,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取一个完整的驼峰(因驼峰有限有时也会用骆驼肚皮或牛肚皮)画出一个酒囊的剖面图,再用刀刻出需要的部分。剖面图的画工应尽量精确,这方便后期酒囊的缝合。刀刻的时候也应把握好力度,避免撕破皮或者出现参差不齐的截面。随后用松木做成刀的形状刮掉皮里面的东西,再用绳子把做出来的外形拴在河边,让河水冲刷20天冲掉皮外的毛。第二阶段,在冲刷的20天里,卫拉特蒙古便准备缝制的线,线是鹿筋做的。用石头将鹿筋砸扁,再用刀将其切成细线。用鹿筋做的线不仅结实,且缝的酒囊干了之后有胶的作用,可以凝固所有的漏缝,这样酒囊便很难漏水。第三阶段,从河水中捞起的皮要放到熏房里面,用牛羊粪熏至10天左右,直至皮质泛金黄色。这样熏出来的酒囊不仅结实耐用,同时也能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因为熏制时间较长,所以在制作时他们会让邻里一起做,这样每家只需负责某天的熏制任务,不用浪费太多时间。最后,在缝制的时候便会精细地刻出模型。如酒囊颈口部分通常做四个手指的长度,周长是一个手握住的范围,颈口下部会留下两个小方块以便后面给酒囊加上挂绳,而酒囊肩部的角也是由手工艺者的水平和皮质大小所决定的。这一切准备好后便可缝制,缝制时用沙子做里面的模子,一边缝制一边灌沙子来塑形。最后把酒囊的外质用酒煮,一方面是去皮的味道;另一方面让其塑形,最重要的是用酒煮可调节酒囊的硬度,当捞出它时手指甲能划上痕迹,而后便可用削尖的松木在酒囊外形上刻出图案。蒙古人通常会用剩下的皮做挂绳,而封口则由松木制成。当皮软的时候测量出封口的大小,以便日后盖的严实。聪明的蒙古人会在封口上端刻一个槽子,用绳子一头拴住槽子一头连接酒囊身体,这样在游牧时不论怎样颠簸都不会把盖子丢掉。盖子上的形状或以蒙古包顶部形状或以正方形为准。酒囊制作的每一步都需要蒙古人的精心勾画,每一步都蕴含着蒙古族的勤劳与智慧。

2 酒囊上的图案

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蒙古族人民经常会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融合、创新,将各式图案刻画在他们的生活器具上,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自己民族特殊的情感和对自然的崇拜。这也恰恰体现了民族地区物质基础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性,以及对蒙古族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观察蒙古民族特色的酒囊上的图案,我们发现这些图案大多以寿字纹为主,以植物纹样为辅。根据酒囊的形状适合大小填充纹样,在蒙古族的酒囊中以山茶花和马兰花的纹样居多。有的酒囊肩部有犄角纹纹样这是受了当地哈沙克族的影响。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动物的崇拜都会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的,他们也会去使用动物或自然界的某种事物来装饰他们的生活器具,诸如酒囊。它的精神动力是以象征的手法、抽象的组合等多种形式去表现的。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观察、比对、筛选从而创造,都取以与自己生活情趣相符的图案,最后将它们刻画在各类生活器具上,以此来表达某种情感,寄托某种情怀。而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一位手工艺人所制作的器具的图案都或多或少会有些差异,但总体而言,都表达出了对游牧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态。如寿字纹的使用。寿字纹是蒙古民族常用纹饰之一,是文字纹的一种,多用于瓷器与布帛服装之上,以允装饰。《尚书》上所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是每位古人都渴望拥有的,“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之意,“寿”字寓意“福寿绵长、寿与天齐、有福有寿、福寿安康”。[1]这些都是善良的蒙古人民最衷心最朴实的期盼,他们希望这样纹样带给使用者的都是美好与吉祥、幸福与安康。

3 酒囊的制作工艺

酒囊上的装饰多以金银器镶装饰或者木雕装饰为主。酒囊上的装饰除了在酒囊制作之初在皮质上刻画外,对木制的手柄装扮也是十分讲究的。王公贵族大都以金银珠宝的镶嵌为主,普通百姓则通过用刀刻画木制手柄为主。对酒囊木质手柄的制作,主要用银片包裹,同时还采用切削、焊接、刻凿、镀等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大都镂刻些精致的装饰花纹。装饰的花纹有的用毛雕,有的用浅浮雕。花纹的镶嵌有的则是流金,有的则用镂刻,也有的用镶嵌的方式。在银色的手柄上,加以金色的花纹,产生金银的不同金属光泽并相互辉映,具有金碧辉煌、高贵大气的艺术效果,这也体现出我国古代游牧文化的繁华。对酒囊精而不俗的装饰也展现出蒙古人希冀以此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

酒囊是游牧蒙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不管驰奔草原的汉子还是放牧的少女都备有酒囊。蒙古人自古就将酒囊随身携带,不仅是日常生活中饮用水酒的需要,也作为蒙古族与众不同的服饰装扮方式,表达了游牧民族的一种洒脱情怀。蒙古族酒囊是蒙古族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作体现出了蒙古人的智慧,它的装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求,更体现出蒙古人的审美情趣。酒囊制作与装饰图案以及装饰方法都是由蒙古族劳动人民自己制作和设计的。它不仅仅反映出豪放的蒙古族人民某一时期的心理和他们的民族性格,更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性能,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奠定蒙古族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DB/OL].

作者简介:仲甜(1989—),女 ,安徽人,新疆师范大学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王松,男,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蒙古人游牧蒙古族
都市游牧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