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表达了怎样的美学观念

2014-08-18王红霞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沃伦文学理论

摘 要:韦勒克、沃伦从研究作品本身出发,通过对作品的内在构成要素和构成方式的分析,在《文学原理》中阐述了这样一些美学观念:(1)文学文本中心论。(2)从探究文本的内在层次入手,进行文本形式分析。(3)从单个文本入手,探究文学艺术的结构。这些美学观念提供了一种文学批评的新思路,为以后的文艺学研究方法构建了坚实的框架。

关键词:韦勒克;沃伦;文学文本中心论;文本形式分析;文学艺术结构

文学批评从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一路走来,经过了实用说、表现说,虽然每一种理论都足以对一般的艺术进行令人满意的批评,但无可否认,它们在实际应用时都只考虑了艺术品和其外在参照物之间的关系。直到20世纪,理论家们才开始较为明确地认识到艺术品本身具有的内在自足性,并从研究作品本身出发,通过对作品的内在构成要素和构成方式的分析,试图揭示艺术的真正奥秘。这方面的研究,以俄国的形式主义和英美的新批评为主要代表。韦勒克、沃伦作为英美新批评后期的主要理论家,在其合著的《文学原理》中,以文学文本为中心,阐述了这样一些美学观念:

1 文学文本中心论

之所以用如此拗口的提法,而不用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中心论”,是因为《文学原理》关注的只是作家写出来的文本,而非作家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读者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几乎完全被忽略了。在第十四章中,就什么是“诗”,理论家不厌其烦地对批评史上出现的几种观点一一否定。首先否定诗是一种“人工制品”,是一种记录形式。他们认为,尽管书写和印刷术对于诗歌记录很重要,但诗仍可存在于刊印形式之外。其次,否定了“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讲述者或者读者发出的声音序列中”,认为这种声音的序列只能是一种表演而非诗,诗是可以存在于“它的诉诸声音的诵读以外”的。接着,否定了“诗是读者的体验”,亦即否定了读者中心论,因为读者的体验是极为不固定的,如果一味强调读者的体验,则对文本的理解就将会是怀疑和混乱。最后,否定“诗是作者的经验”。韦勒克和沃伦并未将这种作者中心论一棍子打死,与前三者相比,对此观点的否定还留有余地,他们认为“一首诗不是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一切经验的总和,而只能是造成各种经验的一个潜在原因”。否定了上述种种观点之后,韦勒克和沃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艺术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可以认识的对象,它有特别的本体论的地位。它既不是实在的,也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理想的。它是一套存在于各种主观之间的理想观念的标准体系”。[1]

显而易见,围绕什么是诗,展开如此细致的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楚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它既不是作家,也不是读者和“世界”,而首先应该是文本。作家的创作从文本中来,归于文本中去,思想、情感是属于文本的,不是借助文本传达出的某人的思想情感,这样,文本就是一个自足体,具有内在自足性,文学研究就应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文本,认真的研读、分析文本,无须左顾右盼,既要从社会学出发,研究文学的社会性、历史性;又要从心理学出发,研究作家的经验、意图在作品中的表现;还要依据效果理论,研究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当然,客观地说,上述研究方法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但毕竟都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在这些外部原因的干预之下产生的研究结果,与文本本身的意蕴有无差距,有多大差距,甚至有无背离,都是一个无法说清的谜。因此,韦勒克和沃伦认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文本本身。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有文本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1]这种以文本为中心,从文本出发,进而辐射到作家、读者、社会抑或世界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由内而外,由文学本体证明本体外围情况的研究,似乎有些实证主义的味道。它与历史上出现的几种由外而内的研究方法正好相反,可以认为是文学批评向本体的进一步迈进,也是对历史上已有的研究方法的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2 从探究文本的内在层次入手,进行文本形式分析

韦勒克和沃伦认为“对一件艺术品作较为仔细的分析表明,最好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包含标准的体系,而要把它看成是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他自己所属的组合。”[1]他们引用和评价了波兰哲学家英格丹对文学作品的层面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艺术品不同层面的区分,即(1)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问题风格中可显示的最核心的部分。(4)存在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5)有关形式和技巧的特殊问题;等等……以上五个层面中,无论是声音、语言还是意象、隐喻,归根结底都是属于文本形式方面的要素。可见他们在对文本作内在的层次分析时,主要分析的是文本形式方面的层次,对于文本的内容,他们把它隐含在了语言之中,并且认为那种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往往使人造成误解,他们说:“内容与语言这个基础层面紧密相连,语言中包含了内容,而内容又以语言为基础。”[1]

显然,在韦勒克和沃伦的视域中,语言作为形式方面的重要因素,是首先要引起高度关注的。因为除去声音和句子结构这两个与语言有着明显关系的因素之外,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人物、“世界”都可以从语言及其固有结构的角度去加以分析。也就是说,语言在这里几乎可以代表形式。所以“内容又以语言为基础”便可理解为内容是从形式中产生的,形式对内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并没有摒除内容,但形式显然在内容之上,是理论家们主要关注的对象。这样,文本中心论其实可以认为是文本形式中心论。韦勒克、沃伦对文本形式及其因素的重视,与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承俄国的形式主义方法论而来有直接关系,所以有人称新批评是以新的面目出现的英美形式主义批评。

3 从单个文本入手,探究文学艺术的结构

韦勒克和沃伦认为对文本的分析,并不是指总体性的文本,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单独的文本。由于在两件或更多的艺术品之间会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能使他们彼此接近,所以就可以从对一件单独的艺术品的分析出发,过渡到某一类艺术品,继而到一般文学,到所有艺术品都具有的包括一切的某种结构。比如说研究悲剧,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悲剧作品都联系起来,单单分析一部《哈姆莱特》或是别的什么悲剧就可以了,不必把莎士比亚的所有悲剧联系起来。这个观点与他们的第一个观点,即文本中心论密切相关。以单个文本为研究对象,可以使研究者集中精力,细致的研读文本本身的结构,吃透文本的意义,评价其优长与不足,而绝少去关注文本以外的东西,如主题研究、文类研究等,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要涉及文本以外的内容,这是韦勒克和沃伦等新批评理论家所不能容许的。

以上是对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中所阐释的美学观念的简单概括。从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看,任何一种新的理论的诞生都与已存在的理论有或远或近的联系,正如文学现象的产生不会突兀而至一样,没有任何历史继承性的文学批评也几乎不存在。《文学理论》作为后期英美新批评的一部重要论著,是在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和前期新批评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是一门独立自主的科学,不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工具,文学具有自主性,文学研究应以艺术性为研究对象,以作品为研究重心;重视文学形式,否定文学内容,批判形式和内容的二元论;重视语言研究等观点无疑对韦勒克、沃伦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我们也可以从艾略特的文论中看出其对韦勒克和沃伦的影响。例如,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艾略特认为“诗并不是放纵情绪,而是避却情绪;诗并不是表达个性,而是避却个性”,[1]这其实就是对表现说的否定和对艺术作品本身的重视。因为在他看来,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作家个人化的情感和经验转化为客观的普遍存在的艺术情感的“非个人化”过程。显然,对作家的关注已居于次位,取而代之的是作品及创作作品的“艺术过程”。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所阐发的文本中心论,是文学批评由外在研究向内在研究的一个转折,使文学批评向文学本体进一步迈进,为建立不受非文艺学的外在分析影响的,更加理性的,科学的文学批评开了先河。它虽然重视文本形式的分析,但却不像俄国形式主义那样主张文学只有形式,对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些许保留,使他纠正了形式主义片面性和极端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学理论》建立了一个较为温和,相对开放的文学批评体系,为以后文学批评的发展建构了有意义的框架。

其实,无论是传统的读者中心论、作家中心论,还是新批评的文本中心论,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我认为它们只是批评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优长与缺陷都是共存的。作为20世纪出现的新批评,是对传统批评理论的有益补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批评的新思路,为以后的文艺学研究方法构建了坚实的框架,想必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韦勒克(美),沃伦(美).文学理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红霞,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沃伦文学理论
拉长时间的公平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被忽略的太阳
美国沃伦·阿尔波特基金奖概览(上)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行刑日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基于教学效率视角的《文学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