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行书风格简述

2014-08-18刘永胜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信札运笔大字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清风客、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秀水)人。治平四年(1067)及进士第。黄氏自幼颖悟,学问文章天成性得。苏轼曾见其文,赞赏不已,于是将黄列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然黄作诗文却与苏大相径庭,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创生涩奇特诗风,开辟了北宋诗坛的新气象。黄氏因此被推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遂与苏轼并称“苏黄”。著有《伐檀集》两卷。黄庭坚在书法上以行书和草书为著。黄庭坚在草书上取得的成就是宋代最高的。但是其行书的风格明显且面貌多样,尤其是大字行书作品在宋代也是独一无二的。本文通过对其行书作品分析,着重对其行书的风格和用笔技法进行阐述,以期大家对黄庭坚的行书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黄庭坚行书风格

黄庭坚行书作品的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和以《松风阁》诗帖为主的大字行书两两类。

(1)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风格。以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黄庭坚的信札风格主要受苏轼的行书风格影响;代表作有《致立之承奉足下帖》《致天民知命大主簿尺牍》《承惠帖》《致明叔少府帖》《致云夫七弟尺牍》《致无咎通判学士帖》《致景道十七使君帖》《致公蕴知县尺牍》《苦笋帖》《当阳帖》等。苏轼是黄庭坚是的老师,黄庭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又是“尚意”书风的领导者。其书法风格对当时的书坛有深远的影响。黄庭坚书法受苏轼影响是必然的。苏轼曾云:“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常携古锦囊,满中皆是物也。一日见过,探之,得承晏墨半挺。鲁直甚惜之曰:‘群儿贱家鸡,嗜野鹜。遂夺之,此墨是也。”[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学习几近于逼真的程度。这种相似的风格在其信札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我们从《致立之承奉足下帖》《致公蕴知县尺牍》《致云夫七弟尺牍》等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来。在用笔上,对苏轼典型偃笔特点的应用充分。结字上轻左重右,体势宽博。其中的个别字和苏轼的结体完全相同。这种风格在黄庭坚后期的信札中逐渐减弱,在运笔上加入带有自己特点的用笔特征。结字也从宽博而变得修长。但苏轼的影子依然存在。

(2)以《松风阁》诗帖为主的大字行书风格。大字行书在风格上受《瘗鹤铭》摩崖石刻影响。这种大字行书和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家风格迥异,代表了黄庭坚的行书最高成就。代表作有《松风阁》《名瓒诗后题卷》《赠张大同卷跋尾》《黄州寒食诗帖跋》《经伏波神祠诗卷》《寒山子庞居士诗卷》《诸上座帖跋尾》《诗送四十九侄帖》《砥柱铭》《发愿文》《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由南北朝时期隐士华阳真逸所书。后又传为王羲之书,或为陶弘景书。黄庭坚在书论中多次提及《瘗鹤铭》如:“顷见京口断崖中《瘗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乃不可名貌……若《瘗鹤铭》段为右军书,端使人不疑。如欧、薛、颜、柳数公书,然才得《瘗鹤铭》仿佛耳。唯鲁公《送开府碑》廋健清拔在四、五间。”“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此系确论也,余常申之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馀,《兰亭》近之。”[1]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瘗鹤铭》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更说出“大字无过瘗鹤铭”的褒奖之词。《瘗鹤铭》书法保留的六朝运笔的特点。笔法内敛,中中宫紧收而四周开张,厚重而不失清劲之姿。黄庭坚大字行书在结体上充分吸收的《瘗鹤铭》的特点,将这种开张的体势发挥到了极致。而书写中加入自己的用笔的方式,形成了厚重、清劲、开张、跌宕的大字行书风格。

2 黄庭坚行书的技法特点

黄庭坚在书法的技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对执笔法的认识。黄庭坚在书论中云:“凡学字之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左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2]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黄庭坚执笔特点:第一,是双钩执笔(五指执笔法),但这里他主要强调了无名指倚笔,这样可以保证用笔有力。第二,强调高执笔,高执笔加强了用笔的辐射度,这对黄庭坚运笔和结字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黄庭坚大字行书作品和草书作品中运用的最多,高执笔使得运笔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便于书写长线条,这也迎合的了黄庭坚笔画以放射性线条为特征的结构特点。但小字行书的执笔并未有相关的记载。不能妄加推断。

(2)运腕。黄庭坚云:“古人作《兰亭叙》、《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馀势。”“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令腕随己左右”[2]这里主要阐述的腕运的重要性。黄庭坚是执笔是高执笔,手指的运用受到限制,因而必须加强手腕的作用,来增强写字的笔力和灵活性,同时丰富了线条的变化。运腕书写的作品往往笔力沉着劲健,使转纵横。我们从其小字行书和大字行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其作品中腕运的特点。

(3)“宕”、“战”的用笔[3]。黄庭坚行书在运笔时以中锋为主,有时也穿插侧锋转换。同时黄庭坚在用笔的中段加入了其特有的运笔技巧,即在用笔的笔画中段加入“宕”、“战” 的运笔技巧。此种用笔也有人指出是黄庭坚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行书风格。王中焰先生将黄庭坚的笔法归纳为“擒”、“提”、“宕”、“战”、“纵”五种用笔特征。其中“宕”、“战”笔法对黄庭坚行书的风格影响更为深远。对于学习和把握黄庭坚行书的特征是很重要的。王中焰先生在阐述“宕”、“战”用笔特点时指出:“宕”本意是指“拖延、延伸”。这里指的是书写时笔锋在纸面上平向运动。在黄庭坚书法中表现为一些结构的笔画中段产生摆动的形式。“战”笔是发力时笔锋与纸面的垂直运动。在黄庭坚的书法中表现为笔画的中段产生连续的粗细变化。

(4)向背与速度。向背主要指书法中内擫和外拓笔势。黄庭坚云:“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黄庭坚指出要学好草书首先要精熟真书。明白真书中的向背关系则能明白草法。这里虽然强调的是草法的学习,但是行书是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向背关系也是相通的。懂得向背关系,书写就流畅、连贯,笔画之间的映带之势自然流转。反之书写是不得笔的。对于速度的认识黄庭坚认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指出写楷书速度要快,而写草书速度反而要慢,这也一般的理解是不同的。楷书书写容易写的呆板,故而要做到“快马入阵”通过提高行笔速度的让字能流畅灵活,不凝滞。草书书写宜慢,草书运笔简练容易写快,而线条易圆滑,要做到“左规右矩”方能而能留得住笔。行书的速度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行书在笔法上楷书要简捷,但不如草法,故而行笔速度应该介于二者之间。黄庭坚对书写速度用“沉着痛快”来比喻甚为恰当。但此等境界是必须要经过苦练才能明白的。

3 结语

通过我们对黄庭坚行书作品的简述,我们对黄庭坚行书风格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作品中集中反映了黄庭坚学习中对苏东坡的继承与创新。以《瘗鹤铭》为主的大字行书作品则代表黄庭坚在行书上的最高成就。黄庭坚行书风格的产生是建立对技法的学习和研究上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技法的研究与突破。但是光有技法是不够的。正如黄庭坚所说的要胸中有道义,再广以圣哲之学方能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 张传旭.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52-55.

[2] 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3] 王中焰.山谷笔法论[M].江苏:河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10.

[4] 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风格技法篇[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刘永胜(1983—),男,山西人,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书法艺术。

猜你喜欢

信札运笔大字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写意青蛙
八个大字
张珖隶书“安乐泉”三大字碑
字钉运笔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旧时信札
蓝指海星的“大字躺”
学习书法如何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