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教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4-08-18马菁苒
马菁苒
摘 要:作为宣传教育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党史宣传与红色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宣发〔2008〕号)精神,不仅强调了以博物馆、纪念馆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宣传和传播先进文化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明确了它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如何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教工作,如何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教育的功能,如何激发阵地资源,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将是教育基地宣教工作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教工作
上海毛泽东旧居位于茂名北路120弄,是毛泽东1924年端午前后携妻儿一起居住的地方。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毛泽东旧居通过弄内“一家亲”铜像,展厅内蜡像生活场景复原以及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在沪期间活动综述等,向人们展现出青年毛泽东勤奋的革命实践与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上海毛泽东旧居自2003年重新改版开放以来,至今已走过近10个年头。十年间,旧居因地制宜,从自身特点和资源出发,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在宣教工作方面逐步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一条路,在2010~2011年度行业评估中,上海毛泽东旧居荣获“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纵观其多年的宣教工作,笔者认为由“找准定位、品牌运作、激活资源”为主构成的“宣教三部曲”,最终促成了上海毛泽东旧居在业内竞争的“软实力”,同时也形成了教育基地最为核心的发展经验。
1 投石问路,找准定位
在一个很长的阶段,业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教工作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做好讲解和接待工作上。的确,作为对外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工作是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精心设计的参观动线加上精彩的讲解,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基地的背景,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场景所营造的氛围之中,获得知识、累积感悟、陶冶情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者,在宣传讲解接待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形成一定的模式后,挖掘教育基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教育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将对宣教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特色活动的组织策划随即摆上日程。
教育基地的内容不同,能够挖掘的内涵不同,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活动的策划和设计自然不同。对于任何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讲,教育和文化特色活动的定位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依靠大量的实践积累,在尝试不同的载体、收获不同的反响后找到最为恰当的定位。只有把精心谋划的活动项目投入实施后,看反响,善总结,才能发现真正出彩的策划与合理定位。拿上海毛泽东旧居来讲,在2003年改版开放后,2004年~2005年短短两年间,相继组织宣教活动50余场。例如,2004年先后策划并实施“纪念毛泽东到上海毛泽东旧居80周年——高式熊书毛泽东诗词67首作品展”,“《翻开我家老影集——我的外公毛泽东》孔东梅签名售书活动”,“年年祭扫仙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清明祭扫活动,与上海广播电台联合举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长篇纪实文学《青年毛泽东》开播仪式”,“到毛主席家过端午”,“庆七一上海公安机关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优秀志愿者讲解和表彰”、“耄耋老人九九重阳欢聚毛居”,“纪念毛泽东诞辰111周年暨毛泽东在上海八十周年——海上名家梅花书画精品展”近20场活动。
通过高密集度的活动实施与总结,旧居发现在商业氛围越来越浓的社会环境中,“民俗节庆”类活动更容易脱颖而出,其宣教工作的亮点具有一定的特性:引领价值导向,紧扣时间节点,群众喜闻乐见。这样的活动摈弃单纯地说教,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人们的好感。菊花、黄丝带、手工粽子这些普通的物品,承载民族情结,充斥着人们的视线,成为清明、端午两大民俗节日里重要的元素和符号,勾起人们的回忆,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在教育基地营造的氛围中,人们静下心来,给先人献一枝花,结一枚黄丝带,动手包上一个粽子这将带来怎样的体验?可以说,上海毛泽东旧居在民俗传统中找到了文化之根,也找到了自身宣教工作的定位。这种宣教的方式方法不仅赢得高度的社会关注、更是激发出群众的参与热情,让人们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达到事半功倍寓教于乐的效果。
2 锁定亮点,品牌化运作
亮点出来了,怎样持续下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可持续性不仅是经济、社会领域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长期发展中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于是“品牌”与“品牌化”的概念在这样的语境中应运而生。“品牌”在《牛津大辞典》里被解释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在市场演化进程中,品牌中蕴含着企业的文化、个性特征、企业性格、群体划分、企业实力等等,它最终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品牌化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模式。如今,品牌这个脱胎于企业管理的名词已经广泛进入社会、文化领域,除了商品之外,无形的服务、电视节目、文化项目等都试图借鉴并运用这一理念和模式来探索可持续性的发展。
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承载着一种鲜明的特征和个性。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树立品牌化的理念,也就意味着其教育和文化的亮点将在不断的探索中,固化、完善和提高。在上海毛泽东旧居多年的运作中,不乏品牌的理念与品牌化的探索。除了民俗节庆类活动的品牌化运作,旧居在“上海毛泽东旧居为人民服务宣讲团”以及“全国毛泽东纪念馆联席会”这两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也体现出品牌化的运作思路。
作为静安区一处传播和弘扬毛泽东思想、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上海毛泽东旧居依托自身革命文史资源,将先进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于2005年2月成立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上海毛泽东旧居实践‘为人民服务宣讲团”。宣讲团紧密结合“为人民服务”这一精神内核,努力强化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成员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富珍、杨怀远、裔式娟,上海警备区原副司令员相守荣,南京路上好八连原副指导员盛根铨,毛主席警卫员张剑明等。由这些老劳模、老领导、老战士共同组成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深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宣传队。通过亲口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来传达一种感动、一种力量和一种不朽的先进精神,几年来人们只要提到上海毛泽东旧居就会联想到“宣讲团”。宣讲工作不仅大大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改变了昔日关起门来等人上门受教育的陈旧模式,更是在客观上宣传了教育基地的文化品牌,使更多人了解熟悉了上海的毛泽东旧居的教育资源。同时,老同志、老劳模身上对党坚定的信仰以及良好的作风,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如何保持自身先进性,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业绩都是最生动鲜活的例证,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与示范带头作用。
2006年,上海毛泽东旧居在做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思维,首次提出举办“全国毛泽东纪念馆联谊会”的设想。全国40余家纪念馆齐聚上海共同为宣传红色资源,探讨纪念馆发展思路献计献策,同时发出倡议,“要把此届联谊会作为构建革命历史纪念馆之间互通信息、互享资源、精诚合作、开拓创新,加强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起点”。活动至今已举办七届,湖南长沙,江西井冈山、瑞金,湖北武汉,福建上杭,贵州遵义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纪念馆群策群力,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和红色文化的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上海毛泽东旧居这一开创性的做法再次为宣教活动品牌化运作添上精彩一笔。
3 构建网络,激活资源
在上海毛泽东旧居的发展中,始终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清晰的研究和判断,始终把教育基地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细胞,主动地从大环境中汲取发展所需的养分。
2006年,上海毛泽东旧居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拓展阵地资源,相继与10余家单位结对共建。在共建的初期,旧居主要是为参观者提供细致的接待和特色活动的策划。例如,为学校和团体提供入队、入团、入党等仪式化教育,为职工提升团队合力开展素质化教育,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的志愿讲解实践岗位以及邀请老劳模、老革命到高校所做的宣讲等等,通过仪式化的活动和精心设计的宣教内容,让参与者感受到教育基地所传递出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与价值取向。经过一个阶段的积累,随着活动的组织实施与不断推进,共建单位以教育基地为中心,逐步编织出一张友善的网络。网络中,相关单位一起切磋共同遇到的问题,难解的困惑等,不同单位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在为共建单位搭建的志愿者平台上,大学生为中学生志愿者指点迷津;优秀的志愿者为新生力量提供讲解示范;有特长的志愿者为教育基地的宣教工作献计献策,提升影响;优秀的中学志愿者在进入大学后,继续怀揣志愿服务的梦想,把宣传上海毛泽东旧居作为展现才华实现价值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教育基地已经在无形中把志愿服务的理念种植在学生心中,从中学到大学,从求学到立业,伴随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教育基地的付出,不仅收获了志愿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仰的坚持,更是通过与受众密切的接触、广泛的交流、直接的反馈,从特定群体的需求中找到纪念馆服务的路径,从而更易于因人施讲,因人施教,提升服务的特色和宣教工作的效能。上海毛泽东旧居通过共建工作,已经构架起宣传教育的网络,取得多元化成果,为旧居打造阵地辐射社会的教育大格局奠定的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