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文化演出活动中音响师的音响创作
2014-08-18彭涛
摘 要: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响工作比较繁杂,所以要熟练地掌握好音响设备特性和调音技术才能进行一个音响创作。同时提出在这项活动中音响师的音响创作应当具备怎样的艺术修养、相关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能。
关键词:音响创作;调音技巧;技术素质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而群众文化演出活动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精神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广场文化演出活动、团体文化演出活动和馆内文化演出活动等几个方面,策划组织好形式多样、参与广泛、寓教于乐。群众文化演出活动所包括的种类、曲目繁多,有戏曲、曲艺、声乐、舞蹈、器乐等等。其中戏曲包括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等,又有大小合唱、独唱、伴唱,相声、小品以及传统的、民族的、外国、通俗的、民间的等等各类节目,所以说群众文化演出活动中的音响创作较之一般演出活动更为复杂些,随机性更强些。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群众文化演出活动中关于音响创作的一些问题:
1 音响设计和拾音方式
群众文化演出活动的音响设计是根据导演要求、舞台搭建方式和实际声场状况,在音响方面所做的一项具体工作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拾音,使调音台各通道话筒均能高清晰度地拾取演员和乐队的声音并保持各部均衡。二是各种音效的处理,使音效和曲目的一致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1)在音箱布置上保持声场均匀,有利客服回馈,提高传声增益,使每个扬声器做到独立覆盖和组合全角覆盖。
(2)做好对每个曲目的音效处理,包括对信号源进行混响、均衡与补偿、激励等方式的修饰,对人声部分进行特殊效果的艺术渲染。
(3)对舞台音响设备的正确使用,包括调音台、功放、话筒、辅助设备的使用,还有对音乐的剪辑及模拟器的使用。
(4)对每场活动的话筒使用布置方案,其中包括无线手持话筒、无线耳麦、无线领夹话筒、有线话筒、电容话筒,指向性话筒等等。
(5)特殊音效处理的设计。例如,车站、码头、战场、峡谷等环境音效,回忆、幻想、梦境等心理效果、雷声、雨声、风声、电话声、敲门声、脚步声等自然音效的处理。
2 拾音方式和技巧
群众文化演出活动中音响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拾音,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演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根据声源的类型不同,辐射方法不同,给话筒的拾音方法也不尽相同,使用技巧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免产生差错和信号失真,我们要根据声场环境条件和信号源所要求效果来确定话筒的位置、高度和角度。
(1)有线话筒的拾音方式。这类话筒通常使用指向性话筒和电容话筒。在乐队和器乐独奏上我们使用指向性话筒,这能准确拾音并给予均衡调节,在乐队的整体声源配比上可以独立操控,突出重点,展示全部效果。在单独器乐演奏中能准确展示其内涵声源而达到充分效果。在合唱节目中我们使用电容话筒,根据不同的人数、队形、阶梯高度调整话筒的位置、高度、角度来更广泛的拾取声源,通过抑制反馈和效果调节得到充分饱满的人声效果。同时,还要正确找到不同话筒的各个啸叫点,才能使观众感受到一个合唱节目的感染力。
(2)无线话筒的拾音方式。现在的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在音响话筒使用中通常大多使用无线话筒。一是无线话筒在使用前必须单个调试好并测试无线干扰,话筒之间是否有串频、掉频现象。二是话筒一定要用质量优良的电池来保障信号的发射和接收。三是正确掌握话筒的佩戴,耳麦式话筒佩戴时不要离嘴唇太近以免喷口音的出现,领夹式话筒佩戴时不宜过高或过低,应佩戴于衬衫的第二颗纽扣下。四是做好各支话筒与调音台通道相对应的标记,这样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得以保证演出活动的顺利进行。
3 歌曲演唱中的调音技巧
歌曲演唱有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演唱技巧。例如,美声歌曲体现音色优美;民族歌曲体现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通俗歌曲体现深沉的情感;摇滚歌曲则体现强劲的激情。所以这需要音响效果要把不同类型的歌曲完美地体现出来,其音响处理的要求也不同。
美声发声是经过专门训练,音色泛音数量较多,幅度也比较强,整体音色泛音结构比较丰满。在舞台上演唱时,传声器高度在人脸和口形以下,与口形距离一般在20~60厘米,这种远距离拾音方式有一定的混响反射进入传声器,使音色变得浑厚、自然,有弹性和空间感。民族歌曲的演唱,由于民族歌曲范围比较大,或近似于美声,或近似于通俗,所以在传声器的选择上也比较多样化,其口形与传声器距离应在20~40厘米左右。通俗歌曲的演唱,应选择手持动圈式传声器,采用近讲、近距离拾音方式,以表达通俗歌曲的深沉情感,缩短歌者和听者之间的距离,在聆听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切感。
4 伴奏的调音和拾音
伴奏音乐和人声的比例,这是搞好一场演出活动的音响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音响师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在调音过程中针对歌曲的曲调和旋律,恰如其分地控制好伴奏音乐和人声的比例,在音乐前奏和过门时适度提高音乐音量,在人声进入时适度降低些,以便突出人声和加深人声的印象。伴奏音乐和人声比例通常是:美声、民族唱法和戏曲3︰7,通俗唱法4︰6,摇滚乐5︰5。人声音量的调整,一支歌曲往往动态范围很大,当歌曲进入高潮时,歌者激动,情绪饱满,声级很强,容易产生过负荷失真,所以,这时音量需要压低。当歌曲进行到深情细腻的弱声时,又要提升音量以表达充分情感。另外,还要对音乐熟悉,对歌手的演唱特点也要有一定了解。调音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做好音响创作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音响师要熟练掌握应用声学、人的听觉特性、电声技术和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音响师要熟练掌握音响器材、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自如,并进行合理的音响创作。
(3)音响师要对各类声源特征了如指掌。
(4)音响师必须具备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对声音品质的辨析能力。
(5)音响师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音乐修养和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并且要长期积累、逐步提高。只有掌握好以上的技术特点,音响师才能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进行一个好的音响创作,才能真正地胜任这项工作。
作者简介:彭涛(1977—),男,安徽当涂人,安徽省当涂县文化馆群众文化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