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之张艺谋的导演艺术
2014-08-18张耀天
张耀天
摘 要:从《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可以发现张艺谋电影的创作几乎都改编自小说,不是原创剧本是其电影的一种创作模式。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视听风格都体现了张艺谋电影惯有的风格。本文通过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影片分析,透视张艺谋电影的艺术手法刻画女性角色,将人性的美好放在冷酷血腥的屠杀背景下展示,从而扩大了影片的张力,突出了主题宣扬的真善美。
关键词:张艺谋;人物塑造;浪漫色彩
提及中国第五代导演,我们不得不谈到张艺谋。自2011年12月16日《金陵十三钗》火热上映后,张艺谋这个名字再度成为网络媒体、街谈巷议的焦点。
细数张艺谋的电影,暂不论题材和内容,单看片名,我们便会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充满浓厚的中国色彩和文化意蕴。《红高粱》是北方最常见的粮食作物,深深根植于广袤的北方土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封建社会的风俗传统,是伦理道德和森严等级的象征。《十面埋伏》出自《前汉书平话》,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成语。《满城尽带黄金甲》又是唐人黄巢《菊花》一诗中的诗句,由此可知张艺谋对中国文化的偏爱。《金陵十三钗》也不例外,未上映前,单看片名,便会被其吸引。我们不自觉地便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的“金陵十二钗”。而《金陵十三钗》这个片名直接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六朝古都南京,人物是十三个貌美如花的女子,虽背景为南京大屠杀,但依然采用这个古色古香的名字,一方面加深了历史的厚重感,一方面又深含导演对这一群女子的肯定与赞赏。
在张艺谋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发现一条完整的情节线索,这些都由小说原著提供。《金陵十三钗》是由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女学生书娟的亲身经历;《大红灯笼高高挂》由苏童《妻妾成群》四房争宠的故事拍摄而成;《菊豆》选自刘恒《伏羲伏羲》中婶侄偷情。在这些作品中,女人永远都是主角。张艺谋善于挖掘女性的精神世界,他在反思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命运给予独特关注。
《金陵十三钗》中,那十三个妓女是受社会主流文化排斥的对象,以女学生书娟的视角去观察她们,认为她们肮脏、卑微,甚至不愿和她们共居一室,更不愿共用一个卫生间。在纯净如玉的女学生眼中,她们是泥淖,如墨一般黑,这也是这十三个妓女卑微身世的写照。而当日本人要对女学生进行残害时,就是这群如墨般漆黑的女子在大难临头之际,敢于献身从而迸发出她们高贵的灵魂。
在拍女性时,张艺谋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双眼去探索,力在表现她们的美,在以墨玉为首的女人初来教堂时,悠扬的《秦淮景》飘出。在拍她们时导演没有单给她们一个死板的全景或一一展示其妖娆妩媚,而是安排一个纯洁的女孩透过窗纸窥视她们。在色彩斑驳、颜色绚丽的窗纸的映衬下,她们的美丽便多了层神秘和冷艳。《我的父亲母亲》中招娣在抱着青花瓷碗给爱人送饺子时,她的形象并不像小说那么真实,而是带有艺术色彩,她的步伐轻盈唯美,做到了“形象大于思想”。张艺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人性的把握与分析:
(1)抓人的命运。以玉墨为首的女人们身不由己。落入凡尘、逢场作戏,其中的辛酸只能自己吞咽。尤其是玉墨,本也是一个好学生,在班上有“英国女王”之称。后遭继父强奸,被迫失身。后来中国又受日本侵略,现在连性命都难以保全。
(2)抓人物感情。虽是红尘女子,但每个人都有真实且柔情的一面。豆蔻忽然爱上一个伤员,就因为他像她的弟弟,就一直照顾着他。在枪林弹雨、人人自危的时代,豆蔻却一心想为心爱之人弹奏一曲《秦淮景》,本已逃脱后又冒着生命危险原路返回,去寻找丢失的琴弦。当镜头出现一个浸满鲜血的弦丝的特写镜头时,我们不禁落泪。豆蔻之所以第一个提议假扮女学生,是有两方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由于“还命”,二是她自身经历过不幸遭遇,不愿再让这些孩子忍受同样的痛苦,也许保护她们就像保护内心干净纯洁的自己。
(3)抓人物的个性。玉墨是翠禧楼第一招牌,除美貌气质无人能及,聪明勇敢也高人一等。她曾是教堂里的学生中英语说得最棒的“英国女王”。同时她又颇具胆识,在逃难时第一个将行李扔进教堂高墙内,并带领其他姐妹翻墙而入。在危难之际,也是第一个提议装扮成女学生,替她们赴难。可见玉墨的得到才智与领导力。
(4)抓人的变化。单看玉墨这个名字。玉,纯白洁净;墨,肮脏污浊。玉墨本身就是玉到墨,墨到玉的转变。玉墨等十三个女人身世卑微但最终却可以舍生忘死,保护他人。在她们完成服装、角色的转变的同时,这群特殊女人也完成了丑陋羞耻到圣洁高尚的蜕变,温彻斯特教堂的学生们也从先前对女人的厌烦、鄙视到后来的感动、敬佩。
入殓师约翰初来教堂时只是一个痞子流氓,一心觊觎女人们的美貌。当他目睹日本人持枪强入教堂残害女学生时,毅然爆发出父爱的力量,摇起红十字大旗充当女学生的保护神。这样,他的人性在残暴世事面前完成了龌龊到伟大的转变。
我认为本片讲述的是人性如何由墨变玉的过程。也许他们本都是玉,但由于种种外部原因被沾染泥淖,最终在生死正义这种大是大非面前,褪去尘埃,出落成清水芙蓉。人性的转变是本片的核心精神和灵魂。就影片风格而言,注重时代背景,地方色彩浓郁,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金陵十三钗》以三十年代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展现的是那个年代莺莺燕燕、纸醉金迷的秦淮一景。歌女们旗袍华美、妆容艳丽、体态婀娜、歌声靡靡。故事发生地为南京,经过幕后对演员的严格训练后,主人公的南京话说得相当有味道,尤其十三个女人同唱《秦淮景》时,更觉这吴侬暖语不是靡靡之音而是在吟唱自己心底的柔情,虽柔软但却透露出不屈的坚贞。本片虽定位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但导演并不试图展现战场的宏大、杀戮的血腥,打破了“大场景、浓墨重彩”的符号化特征,而是竭力挖掘残酷环境之下的人性光辉,讲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可谓“外在硝烟弥漫,而内柔情似水”。
本片的气氛深沉压抑,虽不像《大红灯笼高高挂》般色彩明丽,但整个影片色彩不乏浓郁。以惨绝人寰的屠杀为背景,这就决定了影片基调的沉重,硝烟弥漫的灰色又增添了其写实色彩。苍白暗淡的灰又与女人们流光溢彩的华服美装、肆意横流的鲜血暖色作对比,影片的主题也在这色彩的强烈碰撞中明朗清晰起来。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通过他的作品,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发言”。张艺谋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和思想家。他能关注的是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物的心理,并以客观视角刻画人物形象,这是张艺谋的高明之处。虽然这群人物出身卑微,处于社会底层,但仍然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的人。由于很少有人去关注边缘人物的存在,所以当他们内心的美德被挖掘后,将会产生排山倒海撼人心魄的力量。
以上便是对《金陵十三钗》之导演艺术的解读。我之所以要分析这部电影,是因为从这部电影开始,打破了近几年他转战商业大片后“大场面、亮色彩”的艺术风格,也摘掉了“油漆工”的。他将商业与艺术糅合,历史和浪漫结合,战争和柔情融合,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