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汉英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的英语交际能力

2014-08-18章继宁

文教资料 2014年1期
关键词:阿庆嫂汉英跨文化

章继宁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潮州 521000)

语言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导致外语运用的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法错误,而是指外语学习者说外语时不符合该外语的语言文化习惯,或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规范的语法编码模式遣词造句,顶多被认为“说得不好”;但如果没有按照语言文化的语用规则说话,就会被认为“表现不好”,有时甚至会被认为“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纠正学生在英语运用中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失误。

汉英文化背景的不同常会导致社交准则的差异。这类失误常出现在谈话一方母语为汉语,以英语作为外语与母语为英语的人们交谈时,双方因生活方式、文化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从而影响交谈的目的和效果。例如,当汉族人听到别人称赞他的妻子“How beautiful your wife is!”(你妻子真漂亮!)时,许多人立即反应过来,说:“No,no,not at all.You are kidding.”(不,不,根本不漂亮。你是在开玩笑。)甚至闹出了用“Where,where”(哪里,哪里)回答的笑话。而英语民族的人如听到这样的称赞时大多会很高兴地回答说:“Thank you.”(谢谢。)由此可见,“贬己尊人”是汉民族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汉民族听到别人的称赞时,往往会自贬一番,以示礼貌。而英语民族则没有贬己尊人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听到称赞时会乐意地以一句“Thank you”表示接受。当他们听到汉族人断然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惊讶。

汉族人饭前饭后碰到同事、朋友或熟人时常问“Have you eaten yet?”(你吃了吗?)这是很典型的问候方式。可是如果我们随意地把这种汉族人的问候方式搬到英语民族中,就有可能造成误解。他们的回答很可能与汉族人的本意搭不上。在汉语的文化习俗中,这句话只不过相当于英语中的“How are you?”(你好吗?),并没有更深的含意,但对于那些不熟悉汉族问候礼节的英语民族人们来说,他们很可能会把这句话当做一种间接表示请客吃饭的方式,或某年轻男子有和某年轻女子约会的意向。

一位到中国买辆自行车的外籍老师问我,为什么他和中国学生分手时,中国学生总说:“Ride slowly.”(慢骑。)如果没骑车,中国学生便说:“Walk slowly.”(慢走。)这一点也反映了汉英文化习俗的不同。“慢走”、“慢骑”是汉民族的客套话。英语民族(除非是老态龙钟者)不能理解,时间宝贵,再说我又不衰老,为什么要“慢走”、“慢骑”呢?如果开车,慢了就会挡道影响别人的车速。英语中找不到与“慢走”、“慢骑”相应的话,直译又达不到汉语原意的效果,在这种场合下,我们可说:“Take care.”(珍重。)

某一称呼在汉语文化中被认为是热情、有礼貌,但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却被认为无礼,反之亦然。例如,英语民族不分尊卑长幼,直呼对方名字。学生对教授直呼其名,女婿对岳丈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在汉语文化中这种“亲切”被认为是唐突无礼,不能容忍。汉语文化中的称谓十分讲究,尊卑长幼,要分得清清楚楚,否则会被认为没有教养,不懂礼貌。汉语民族在称呼兄弟姐妹时,喜欢用“xx哥”,“xx姐”等来称呼。有些人把这种称呼直译成英语“Brother xx”、“Sister xx”。而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在和别人谈及兄弟姐妹时才能这样称呼,而面对面称呼时一般都直呼其名,前面不冠以Brother或Sister。

有一次学生问我,汉语中非亲属关系的称呼“xx嫂”,如《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在英语中该如何当面称呼呢?能不能用“Sister-in-law Aqing”?这样称呼有几个问题,首先,“阿庆”不是“阿庆嫂”本人的名字,而是她丈夫的名字。其二,《沙家浜》中胡传魁和阿庆嫂没有亲属关系,不能用“Sister-in-law Aqing”来称呼她。其三,即使胡传魁和阿庆嫂存在叔嫂的亲属关系,在英语中也不能用“Sister-in-law Aqing”直呼其名。那么,该如何翻译“阿庆嫂”呢?“阿庆嫂”实际是阿庆的妻子。胡传魁向刁得一介绍阿庆嫂时可以说 “This is Aqing’s wife”,但不能直接叫她本人“Aqing’s wife”。直接称呼她时,应称“Madam”;假如知道阿庆嫂的姓,假定为“Wu”,也可称“Mrs Wu”;或者知道阿庆嫂本人的名字,可直呼其名。

汉英对隐私的定义和价值的理解也不同。许多汉族人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收入情况等。但这些会被英语民族人们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权和干涉个人自由的行为。

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言失误,主要与英语教学中没有注意加强对背景知识和汉英文化差异的介绍和分析有密切关系。我们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能力,加上学生套用母语运用英语,因而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减少学生由于缺乏背景知识和不了解汉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言失误。

多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和汉英文化的差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英语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指与英语语言有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信仰等,尤其要特别加强对与中国有着显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比较介绍,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也会随之不同。学生学习英语时易受母语思维定势的影响,说出不够地道的英语。在初学英语阶段,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汉语中的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成为一种对人的尊敬。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简单理解。殊不知,英语中称呼某人时一般用Mr.,Miss,Mrs等。因而,在称呼“王老师”时应该用Mr.Wang,Miss Wang或Mrs.Wang,较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课本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Ah,it’s a secret! ”这段对话要让学生明白: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会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So you’re divorced,what was the reason?等等。英汉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双方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Christmas”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很不相同,这在教材中有充分的体现。

英语教师除了言传外,还可采用身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可以通过身教启发学生感受和领悟西方文化。如“致谢”:在中国,亲戚、熟人之间一般不说“谢谢”,否则会被认为过于客气、缺少亲切感。可是西方人则从早到晚谢不离口,不仅接受他人服务时说“Thank you”,就是亲如夫妻的关系,也会为帮忙倒杯水、取报纸等琐事表示感谢。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常会因为忽视这些小小的恩惠不致谢,而被认为缺乏教养,不够彬彬有礼。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帮忙做的日常琐事(收发作业、擦黑板、回答问题等)表示感谢,提示学生中国日益走向世界,人际交往和风俗文化也在随之变化,要想在日常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绝不能忽视这些细节的培养。

利用多种渠道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手段创设文化语言情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文化氛围。如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此外还可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努力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考英语、运用英语的习惯,摆脱对母语心译的依赖。鼓励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英语中不断积累符合其文化习惯的表达法,逐步培养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英语交际能力。

此外,还可采用设立问题、师生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要想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地激活学科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母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进行比较和鉴别,让他们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然后加深认识和理解。最终让他们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领会两种语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的融合,进而加快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张玉静.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学习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猜你喜欢

阿庆嫂汉英跨文化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三回 柳宝怡精修致和堂 阿庆嫂送药芦苇荡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沙家滨》中的阿庆嫂原型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