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博物馆与学校相结合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2014-08-18

文教资料 2014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学校

武 刚

(阜阳市文物管理局,安徽 阜阳 236000)

1974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该定义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业务目的首位,取代了多年来将“研究”置于首位的认识。表面看来这只是表述语序的调整,实际上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反映了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关注,也反映了博物馆在工作态度上更采取外向的选择。我们应该注意,定义在表述时,是将“教育”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项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也就是说,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都应贯彻“教育”的目的,不应将本职业务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工作目的。

一、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及内容

博物馆教育是根据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展览及相关材料,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直接形象地对观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

博物馆教育是运用文物标本或陈列展览对人们进行的教育,不管它是通过何种形式和活动,其宗旨都在于培养和教育人。博物馆教育对象面向社会,标志着它有广阔的教育环境和成千上万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教育对象。博物馆教育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的,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生动直观性,这是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之处。

博物馆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博物馆的教育不同于学校,从幼儿园儿童到老年人,从一般群众到盲人、残疾人,从团体观众到外国旅游者,博物馆都为他们敞开大门。人们可以自由地出入各个陈列室,通过参观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吸取科学文化知识。

博物馆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广博性。博物馆门类众多,收藏品涉及广泛。从地质、天文到当代的航天科学,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总之,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实生活;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宏观到微观;各种实物例证和资料都是博物馆收藏研究的对象。可以说,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百科全书”,它所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一个特征。它对少年儿童是一个充满新奇和引起幻想的天地,对成年人是补充新知识、研究学问的好场所。

博物馆的教育方式具有生动直观性。与其他教育设施相比有其特有的长处。它大量运用文物标本、模型等实物资料组织陈列展览,以实物例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用实物例证比其他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强烈的感染力,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因而更有助于加深观众的记忆,促进观众的思维和认识。特别是一些设施先进的博物馆,不仅可以眼看、耳听,而且可以触摸,亲自试验和操作,通过电影、数字化录音导览机、光碟自动导览系统、多媒体电视墙等多媒体辅助系统,使观众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吸取博物馆展示的科学文化等最新信息。

博物馆的藏品具有综合性、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与中小学开设的各学科都能找到契合点,是各学科的实物教材;博物馆的藏品具有丰富、真实、稳定等特点,可以充当学校素质教育永久性的资料库,有利于作为学校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并编入教学计划;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品具有可视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博物馆的场所具有开放性教学的特点,是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进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阵地。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内容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1.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培养人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而且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2.组织的严密性。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有专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务后勤、文体活动等专门组织机构,还有一系列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其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内容的系统性、抽象性。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的,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要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博物馆和学校是当今社会公认的教育机构,前者是传统意义上的限时教育机构,后者是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虽然同属教育机构,但二者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1.教育对象不同。首先是教育对象不同。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到博物馆参观的所有观众,观众的构成具有极强的广泛性,他们不受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国籍等的限制,从老年人至儿童,从学者、专家到中小学生,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群众,都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可以说,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他们从入小学开始,一直到参加工作为止,中间由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绝大部分都是在校园里接受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学校的主体就是这些青少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的对象比较单一。

2.教育方式不同。博物馆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自主式教育,在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里,接受教育的形式。由于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展览形式丰富多样,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取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也就是说青少年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参观日程和选定参观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行决定接受哪些知识。博物馆以大量实物为媒介,吸引和启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做出理解、分析,学习者的动力主要来自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主动接受教育,增强能力,提升素质。学校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以书本为核心,一般以灌输式的方法为主,带有一定的强制措施,分数和升学率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标准,属于被动教育,人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基本上采用 “填鸭”式方式,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灌输式的过程,学校教育有程序、有组织、有时间限制,学生并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很难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开发创造潜能。

3.教育手段不同。博物馆教育是运用文物标本或陈列展览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教育的,通过对“物”的欣赏,对“物”的认识和接触,诱发观众的感想和思考,达到教育目的,具有生动趣味和直观形象性。学校主要是运用教科书,通过上课进行教育。博物馆教育是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结合,偏重感性教育,调动视、听、触等多种知觉手段认知事物,便于理解记忆。学校教育主要是理性教育,以听觉为主要手段认知事物。

4.教育功能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代人们获取知识已经不是一次性学校教育所能完成的,于是产生了终身教育的需求,终身教育是指人们自发接受各领域知识的一种长期、不间断的行为。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注意并研究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随着知识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属于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终身教育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博物馆用直观的方式,通过丰富的文物、标本生动形象地展示,进行历史科学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的繁忙工作之余,享受宽松的文化娱乐和接受公益性的教育这两项需求。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教育学生从义务学习走向必然学习,是与考试、升学、就业紧密相关的一项有组织分阶段的行为。它具有明确的学习阶段,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与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人生所受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互补与合作的积极关系。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物史料、设施环境、图书影像、研究人员等,其中众多的资源是学生课程教育中需要而在学校教育中却无法拥有的。

四、博物馆的作用

青少年已经成为博物馆的主要观览人群,因此,博物馆被赋予了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新功能。如何办好博物馆,怎样充分发挥其教育基地的作用,已经成为博物馆运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博物馆在努力创办特色服务的同时,应该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青少年项目上,利用一些形式活泼多样的活动激发青少年的观览热情,从而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地,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启发,真正实现其教育意义。

1.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现,以其厚重的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印记,深受人们喜爱。可以说,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发挥着重要作用。爱国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资本。博物馆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肩负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栋梁,是建构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此,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髓,激发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媒介,各种不同风格的博物馆能够举办历史事件专题、民族英雄和文化器物等展览活动,还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绘画、音乐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文化展示,能够使青少年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辉煌成绩,并且以此作为激励,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从而为中华崛起而奋勇向前。

2.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索的精神品格。作为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结晶,博物馆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助推器,能够帮助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观念还未真正形成的青少年树立求索的精神品格,并且通过文化展览及介绍,帮助他们树立主动探求知识、渴求历史文化真相的精神取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一般认为博物馆是成年人喜爱的地方,主观上不愿参观博物馆。其实,博物馆所有参展物品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如果青少年怀揣一颗探索的心,则必然能够透过文物的沧桑看到历史的厚重,博物馆只有不断展示精品文物,并且向青少年观众进行仔细、认真的介绍,才能够吸引很多青少年观众前来观览,利用多媒体、故事片段等形式激发他们的观看热情,对于其人生规划和精神归属都有很大作用。可以说,正是有了博物馆的存在,才有了青少年对一种希冀的文化家园的建构。

3.有利于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博物馆是一个严肃、庄严的圣地,因为博物馆中所有展品都是经过考古发掘、历史积淀所证实的财宝。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人类文明足迹都印刻在文物之中,这些知识正是青少年所缺乏的。现在的青少年主要接受的是学校的教育,重视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却忽略了博物馆中实物性的文化展示。其实,青少年的观览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开阔视野、拥抱文化生活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青少年能够捕捉准确、真实的客观实物,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博物馆对文物的陈列,能做到声情并茂、图文共现,并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在青少年面前,学生在观看之后,往往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积淀的崇拜感和自豪感。在博物馆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青少年对展出文物的喜好倾向,注意趣味性和故事性,使每一个来馆观览的青少年观众都能够学到一些文化知识,更好地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所谓的创新,是与深厚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的,只有在吸取前人优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改造、变化,才能使得人类的脚步向前延伸。在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培养方面,博物馆可以说功劳甚大。因为在博物馆中展览的文物,从艺术到科学,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民族文化到异域风情,涉及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是人类及各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所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凝结,青少年在这种文化体认下,必然能够催生出探索、创新的自我意识,这对其创新精神培养意义重大。博物馆已经成为一部人类“百科全书”,用幻想和震撼吸引着每一位青少年观众,博物馆作为一个获取无限知识的大讲堂,应该注重“寓教于乐”,将一种生机勃勃的动力注入每一个青少年的身体中,以史为鉴、以文明为基石,不断开拓进取,培养深厚的创新精神。

总之,博物馆已经成为青少年课外教育的基地,配合学校对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对于博物馆来说,确实拓展了发展空间,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加深入挖掘有效的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青少年教育意义,需要博物馆工作者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博物馆青少年学校
青少年发明家
博物馆
学校推介
露天博物馆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