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粉创作的材质体验

2014-08-18

文教资料 2014年1期
关键词:色粉粉笔绘制

郑 亮

(苏州市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一、粉质颗粒与光感

色粉,顾名思义是粉状的色彩。色粉笔从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彩色粉笔,如同在黑板上书写一般自如,只不过色粉笔在色彩的丰富程度和材料质地、硬度上都明显高于普通彩色粉笔[1]。历史上不乏偏爱色粉这种艺术创作手段的绘画大师,例如德加就用色粉创作了一系列的舞女、浴女等题材。相对其油画创作来说,德加使用色粉绘制的创作更加生动轻松,作品随意之中更富于绘画感,松动柔和的色彩之中似乎闪耀着一种特殊的光感,让人印象深刻。而这与色粉本身的材质特性是分不开的。色粉与油画、丙烯、水粉等材料都不同,本身没有其他媒介的介入,主要通过画者使用色粉笔在色粉纸上进行不同角度、力度的按压刮擦,将粉状颗粒留在纸上形成大小不一的点、线、色块,粉状颗粒在粗糙的纸面上形成独特的干燥的“粉味”,使得画面具有一种统一、柔和的美感。在此基础上经过手或海绵等工具的辅助擦拭,色粉可以绘制层次细腻、变化均匀的色彩。但相较其他作画材料精致与细腻的效果,色粉更适合根据笔的磨损情况形成不同的转折切面,以松动随意的手法因势利导地绘制简约概括的画面效果,这是符合其自身颗粒质感的。因为色粉颜料只能是“干着色”的特点和缘故,所以它只能是松散地黏附在底子上[2]。虽然色粉的色彩属性相比油画丙烯都更稳定,但是因为颗粒只能附着在粗糙纸面上,所以相较油画、丙烯等工具,色粉绘制的画面在观感上则多出一种“不稳定性”,松动的色彩能够模仿出一层类似空气的闪动与朦胧,给画面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这使得色粉并不十分适合绘制过于写实与细腻清晰的画面,相反更适合简单、随意、略带粗糙质感的效果。粉质颗粒的特性使得粉画创作充满乐趣,画者在其中感受到的是仿佛手工劳动般的单纯与兴奋。虽然手段单纯、简便易于操作,但越是单纯的材质与手段越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画者的艺术基本功和画面修养,画者不必过多考虑技法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创作激情投入在画面本身的设计与经营之中。

因此,艺术创作者应当从遵循色粉材质的特性入手,选择恰当的主题内容,采用更能显示材料颗粒特性的绘画方式。充满光感与空气感的画面,朦胧大气的氛围,或是具有表面粗糙质感的物体,这些内容与效果通过色粉块面的并列、叠压,以及手、海绵的辅助擦拭,均可以得到非常到位的表现。画面内容的选择与画面效果的把控需要体现并遵从色粉基本的材质特性,这样画面才能实现材料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二、造型手段与限制

色粉的造型原理是色粉与色粉纸之间及不同色粉颜料之间所形成的明度差与色差。色粉沿袭了素描简便单纯的特质,通过色粉笔力度及角度的变换控制,适用于表现丰富多变的线条与块面。用色粉创作,与其说是绘制色彩,倒不如说是绘制彩色的素描。因为色粉材质的单薄、松动,色粉纸表面要具备一定的粗糙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粉质保留,所以色粉创作一般以比较细的砂纸为主。但即使这样,色粉笔也不能无限度地反复在砂纸上施加。当粉质足够多到将纸面填平的时候继续上色将变得比较困难,甚至还会将已经上好的颜色碰掉。同时过多的涂抹也会使颜色变腻,此时画者想要擦掉过厚的颜色修改画面只能使用水或湿布擦拭,这样一来干粉的特性被打破,修改部分与整体的衔接也就成了问题。不易反复绘制及不易修改是色粉材料最大的限制。与油画、水粉可以反复涂抹修改不同,在纸面未被填满之前色粉的施用原则是“宜加不宜减”。这一特性决定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详细设计绘制步骤并考虑每一步用笔的力度与面积,对于造型必须胸有成竹,对于最终效果有足够的预判,在不断的层层深入推进兼顾到每一个步骤中画面明暗的控制与色彩的衔接,本着“宁可画不够、不可画太过”的原则,循序渐进、且画且看,不可急于求成。

色粉笔的色彩明确直观,颜色的混合多在纸上完成,艺术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造型上,这样一来造型与色彩的关系在色粉中得以最大限度的拉近。但世间一切事物的优点与不足都是相应存在的。由于无其他调和媒介,单纯使用色粉笔不易绘制类似水彩、国画的渲染效果,也不能够像油画那样堆积厚重的肌理表现质感与营造平面上的视觉深度;色粉的颜色混合不能像油画水粉颜料调和那般丰富、随意自如,偶发效果与色彩混合后的色感种类都大大降低;色粉笔的形状只有圆柱体与长方体两种,生产制作工艺与粉质特性决定了其长度、体积的局限,绘制的线条块面均在色粉笔的形状范围之内,画面的色彩的表现也间接受其限制。

色粉在造型和层次上的特点既是缺点又是创作的突破点。为了丰富画面效果增加笔触的多样性,德加曾在材料允许的情况下结合了版画的手段及油彩、水粉材料来丰富色粉画的色彩层次与质感,改变色粉不同色层之间的干湿程度并丰富笔触与肌理,营造类似其油画的视觉感受,这是德加立足于色粉基础上的优化。由此可见,增加材质的使用,丰富其中的水性、油性可以极大地拓展造型的美感与韵味,丰富色彩种类,增强视觉效果。材料可以介入色粉创作的各个环节,例如薄涂水彩、丙烯等材料可以作为基底色层改变原有纸张的色彩倾向,作为初步造型的铺垫为整幅作品的色彩基调打下基础;在色粉绘制的过程中根据需要用水彩丙烯材等料进行进一步的刻画塑造。由此可见针对色粉材料自身的限制,尝试打破色粉的干性特质及丰富不同色层的材料属性是十分有效的突破手段。

三、底色的保留与运用

有色底纸张是粉画用纸的一大特色。有色底的使用沿袭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有色底素描,艺术家使用灰色的画纸,在基本的线条与少量调子完成后,在高光部分用白色粉笔加以提亮,纸的底色则充当大量的中间调子。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省去绘制中间调子的时间,更可以让画面形成一种轻松、简约的美感,留给观众很大想象的空间。与文艺复兴和古典时期艺术家偏爱的有色底素描一样,很多艺术家偏爱色粉的原因之一是:底色可以因势利导地作为画面的色调直接使用,从而使画面形成松动、透气的效果及独特的形式美感。色粉用纸的底色基本包括浅、中灰色与重度的深色。一般来讲浅、中灰底色可以自动归纳到画面色彩中间调子的部分,色粉笔触松动随意地透出纸张的色底,形成的色彩在感官上会被“联系”在一起,画面会自动生成统一协调之感;而重色底可以很好地衬托明艳色彩,空出的重色直接作为阴影与线条贯穿统一画面,不必像油画水彩那样在暗部找出诸多色彩变化,平整单纯的暗部会将亮部的色彩衬托得更丰富厚实,同时重色底的平面感会多出一种构成的韵味。由此可见统一的灰色底可以起到中间调灰度色彩的作用,用来串联稳定画面中其他的色彩;而重底色可以作为阴影与轮廓线,构成画面形体内容的一部分,这也是色粉用纸所带来的方便之处。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根据画面内容与构思,合理地使用色粉材料,协调好色彩与纸张的取舍关系,将纸张底色变成画面形式的一部分。

四、形式与内容

任何艺术创作都避免不了一个前提问题——画面的形式。形式不外乎三方面内容:一是材料的特性、使用方式与画面美感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工具材料对于画面内容样式合适与否;二是画面中的平面形式,即形的分割,点、线、面因素的安排布置;三是画面具体内容的安排布置——主体对象与背景、空间的理解与关系交代。作为色粉艺术创作来说,第一点是尤为重要的。纵观艺术史的粉画杰作,都是将色粉材料特质与画面内容充分结合创作而成的。早期巴洛克、洛可可艺术将色粉独立出来,发挥了色粉笔触和色彩对于精细繁华的刻画能力,利用的是色粉细致、柔和的一面;印象派画家如莫奈、毕沙罗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了色粉材质的朦胧效果,充分挖掘了色粉适合表现光的特点,使用笔触绘制了间隔排列的色彩以达到模仿自然光的效果;色粉笔的形状、笔触难以一次性绘制有覆盖力的大色块及挥洒不规则的笔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加曾经改变色粉湿度与色层并自然随意勾勒,很好地将色粉的光感、绵柔感的加以利用;表现主义画家蒙克则以色粉笔触的单纯力度,率真直接地绘制出游弋浮动的线条,表达出一种原始粗犷的情绪,合理地发挥了色粉材料的直接性。

色粉具有的材质特性决定了其工具材料与画面内容样式的恰当结合是创作成功最基本的因素。色粉创新固然是其进步的必然之路,但在继承学习前辈优秀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在挖掘新题材新内容的同时,切不可忽视色粉材质自身的特性,只有做到以材料特性支撑画面,以画面表现材质特性、内容与材料才能实现合理的、有意味的统一。在材料的创新实验、技法丰富的探索中不可因为一味的创新缺忽视了色粉自身特性的保留,特别是基底的改进与选择及其他媒介的加入都不可过分而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

综上所述,色粉的材料特质既是其长处又有一定限制。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如何利用其特质,这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探索内容。以第二届全国粉画展为例,单纯使用色粉创作的作品居多,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只是在用色粉复制自己的油画、水粉作品,对于色粉材料的理解与挖掘并不到位。另一情况是依靠照片的情况也比较严重,画面的形态颜色过分参照普通照片会大大降低色粉语言的挖掘与艺术品位的提升。虽然色粉在创作过程中难以完全脱离照片的支持,但是创作的根本应该把如何利用色粉自身材料的优势放在第一位。创作应该因势利导地发挥色粉材质本身的属性,重构画面的形式与内容,而不应该完全依仗照片的好坏去复制,这就需要艺术家从原来的“习作性”脱离出来,容纳深刻、广阔的社会主题,通过表现丰富的社会主题,呈现对于艺术的思考,并由此拓展粉画艺术语言的发展[3]。另外,还有一些作品几乎看不出色粉本身的材料特质,艺术家片面追求国画颜料、丙烯、油画材料的介入,色粉工具仅仅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稍加使用,沦为整幅作品的“配角”,使得作品在整体效果与形式上差不多等同于油画或国画,说明一些艺术家陷入“使用了色粉就算做是色粉创作”的误区。这反映了色粉与其他材料真正的、合理的交叉使用在今天尚未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色粉的干粉质特性,能否与水性、油性材料实现进一步的有机融合,应是致力于色粉创作发展的艺术家今后重点发掘的内容。

[1]王宝栋.初探当代色粉画语言[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1(07):60.

[2]张新权.色粉绘画的材料[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03):56-58.

[3]孟祥宁.粉画:小画种如何成为大气候[EB/OL].(2011-12-11)[2013-10-19].http://www.cflac.org.cn/ys/ms/mszp/201112/t20111221_57184.html.

猜你喜欢

色粉粉笔绘制
Art on coffee cups
色粉画作品
《偏执与无知》
王丹作品
古老色粉画的“冷暖”往事
放学后
粉笔怎么来的
我们的“粉笔头”
粉笔
在转变中绘制新蓝图